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译电者

作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 分类:女生 | 字数:0

第320章 阶段性成果展示

书名:译电者 作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字数:0 更新时间:07-11 15:58

卷首语

【画面:1960 年 3 月的北京邮电部礼堂,舞台幕布上投影着 “60 型微型密码机” 的 3d 拆解图,齿轮组与电子管的结构细节在聚光灯下清晰可见。38 岁的陈恒握着布满修改痕迹的演讲稿,指节因用力而发白。礼堂后排,来自总参的侦察兵代表擦拭着望远镜,地质部的矿区技术员摩挲着茶岭矿带回的竹筒,他们的目光都聚焦在舞台中央覆盖着红绸的展示台。字幕浮现:当实验室的图纸化作手中的设备,一场承载着无数心血的成果展示即将拉开帷幕。这里不仅有技术的亮相,更有来自实战一线的期待与审视。那些反复打磨的齿轮、经过千百次调试的电路,将在众人的目光下接受检验,为密码技术的未来铺展新的道路 —— 这不仅是阶段性成果的呈现,更是中国密码人向更高目标进发的起点。】

1960 年 3 月 15 日清晨,北京邮电部礼堂的大门缓缓打开,老赵踮着脚调整礼堂顶部的聚光灯,灯泡的光晕里漂浮着细密的灰尘。28 岁的小张抱着最后一箱设备调试工具匆匆跑过,额头上沁出的汗珠滴落在礼堂的水泥地面上。陈恒站在后台,第三次检查西装口袋里的演讲稿,泛黄的纸页边缘被手指磨得起了毛边,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用红蓝铅笔写下的修改意见。

一、成果展示的台前幕后

礼堂前厅的展示区,“60 型微型密码机” 被放置在玻璃展柜中,桦木与铝片复合的外壳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总参侦察兵王排长俯身贴近展柜,手指轻轻划过设备背面的竹筒纹:“这纹路摸着就像老家的竹席,” 他转头对身旁的陈恒笑道,“藏在背包里,敌人怕是以为我们背着个竹制饭盒。” 地质部的技术员老李则掏出随身携带的盖革计数器,对比着设备大小:“比我们在茶岭矿用的机器小了整整一圈,背着它下坑道,腰杆子都能挺直些。”

后台的设备调试区却弥漫着紧张的气氛。电子工程师小张的额头布满汗珠,手中的示波器显示着不稳定的波形:“陈处长,环形布局的电子管在高负荷运行时,信号干扰比预期高 12%。” 老赵二话不说,从工具包里掏出一小盒蜂蜡石墨涂层,“上次在盐雾舱测试管用,这次给电子管接点再抹一层。” 两人蹲在展柜旁,借着应急灯的光线小心翼翼地操作,仿佛在修补一件珍贵的文物。

二、技术答辩的思维碰撞

上午十点,成果汇报正式开始。陈恒站在讲台上,身后的幕布缓缓升起,露出 “跨领域融合与设备小型化” 的技术路线图。“我们将机械加密的可靠性与电子技术的灵活性结合,” 他拿起微型密码机的拆解模型,“通过三维嵌套布局,在 145x98x48mm 的空间内实现了加密强度提升 30%。” 台下的苏联专家巴甫洛夫斯基推了推眼镜,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

提问环节,来自中科院的数学家突然举手:“群论算法在微型设备中的计算效率如何保证?” 李工立即起身,算盘珠子在手中翻飞:“我们采用分层计算策略,机械齿轮处理基础置换,电子管负责快速校验,经实测,密钥生成时间缩短至 0.8 秒。” 话音未落,总参通信处的老技术员站起身:“在敌后潮湿环境中,蜂蜡涂层的耐用性是否经过长期验证?” 老赵举起在盐雾舱测试 72 小时的齿轮样品:“这齿轮表面只有轻微氧化,比美军同类设备多出 24 小时的工作时间。”

三、实战视角的严苛审视

下午的实地模拟测试将气氛推向高潮。礼堂一侧搭建的 “坑道场景” 里,侦察兵小李背着微型密码机在模拟岩壁间攀爬,设备的桦木外壳与岩壁摩擦发出细微声响。“重量轻了,动作都利索不少,” 他喘着气报告,“但密钥转盘在剧烈晃动时偶尔卡顿。” 陈恒立即记录下来,转头对老赵说:“得给转盘加个弹簧阻尼装置。”

在 “电磁干扰模拟区”,物理学家小陈启动干扰发生器,示波器上的信号曲线剧烈波动。小张紧张地盯着设备,当看到加密信号依然稳定输出时,激动地握紧拳头:“蜂蜡石墨涂层和环形布局的屏蔽效果比预期好!” 但矿区代表却提出新问题:“设备在零下 30c环境重启时,电子管预热时间过长,这在紧急通信中很致命。”

四、反馈改进的迭代升级

成果展示结束后,陈恒团队收到厚厚的意见汇总表。总参要求增加 “盲操作模式”,方便侦察兵在黑暗中使用;中科院建议优化群论算法的冗余校验;矿区则希望进一步降低设备功耗。“这些意见不是批评,是下一段征程的路线图。” 陈恒在总结会上对团队说,目光扫过布满血丝却依然坚定的众人。

改进工作迅速展开。老赵带着机械组重新设计密钥转盘,将茶岭矿矿工使用的防滑纹路融入转盘边缘;李工与数学家连续三天泡在计算室,用算盘优化算法流程;小张则从苏联进口的微型继电器中寻找降低功耗的灵感。每个深夜,实验室的灯光都会在走廊里拉出长长的影子,与远处电报大楼的信号塔交相辉映。

五、历史节点的技术回响

1960 年 5 月,经过两轮改进的 “60 型 b 款微型密码机” 通过最终验收。新设备增加了盲操作凸点标识,密钥转盘响应速度提升 40%,功耗降低至原来的 75%。在技术鉴定会上,专家们给出高度评价:“这不仅是一台密码机,更是跨领域创新的典范,为特殊环境通信设备研发提供了完整解决方案。”

邮电部的档案显示,“60 型 b 款” 在 1960 年下半年开始批量生产,首批 500 台装备了边防侦察部队和重点矿区。其 “三维嵌套布局”“材料共生防护” 等技术被编入《密码设备设计规范》,成为后续十年国产密码设备的设计蓝本。陈恒在当年的工作总结中写道:“每一条反馈都是技术进步的阶梯,当我们倾听实战的声音,密码机才能真正成为守护通信安全的可靠战友。”

【注:本集内容依据邮电部《1960 年密码技术成果展示档案》(档案编号 cG-60-20)、陈恒工作日记及参与展示的 28 位技术人员、用户代表访谈实录整理。成果展示中的技术答辩内容、用户反馈意见,参考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1950 - 1960 年密码技术应用与改进实录》(档案编号 YJ-60-15)。场景细节、人物对话经过历史考据,真实还原 1960 年代密码技术成果展示与改进的全过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12121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