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译电者

作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 分类:女生 | 字数:0

第303章 人才汇聚谋发展

书名:译电者 作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字数:0 更新时间:07-11 15:58

卷首语

【画面:1956 年 7 月的北京永定门火车站,蒸汽机车的轰鸣中,28 岁的留苏归国学者1956 年 6 月的《密码技术人才征集令》,\"诚招机械加工、数学算法、材料工程专业人才\" 的黑体字下,盖着邮电部鲜红的公章。他的行李箱绑着从列宁格勒带回的《密码学数学基础》,帆布包侧兜露出半张哈尔滨到北京的硬座票根,与站台广播里 \"各单位注意接收人才\" 的通知形成时代共振。字幕浮现:当 \"土洋结合\" 的规划化作一纸号召,五湖四海的技术骨干踏上西行列车。他们带着机床厂的油污、大学实验室的粉笔灰、边防哨所的硝烟味汇聚京城,在算盘与计算尺的碰撞中搭建人才金字塔 —— 那些用不同方言讨论的加密算法、在宿舍黑板报上画的齿轮草图、深夜实验室里交替闪烁的煤油灯与手电光束,终将在历史的人才谱系里,成为中国密码技术从 \"单兵作战\" 迈向 \"集团军攻坚\" 的第一组汇聚坐标。】

1956 年 7 月 15 日,新成立的邮电部密码技术研究所门口,陈恒看着花名册上的 37 个名字,手指在 \"上海有线电厂技工王建国爱丁堡大学数学系李默然 云南边防通信班小李\" 等条目间停留。院子里,来自沈阳的老技工老赵正和留苏归来的李工争论,前者举着缝纫机摆梭,后者比划着群论公式,阳光穿过他们之间的空气,在地面投下机械零件与数学符号的重叠影子。

一、五湖四海的技术拼图

北京火车站的接站处,陈恒接到了从云南赶来的通信兵小李。这位在雨林里用竹篾编密码网格的年轻人,背着个绣着傣族花纹的背篓,里面装着晒干的芭蕉叶 —— 那是他改良的防潮垫片。\"陈处长,\" 小李摸着研究所的红砖墙,\"我们班的弟兄说,把竹编手艺带到北京,能给密码机编件 ' 防雨衣 '。\" 不远处,从上海来的技工老王正帮李工搬运行李,看到对方皮箱里的俄文资料,笑着说:\"您这洋墨水,得兑点我们的生漆才接地气。\"

研究所的首次例会上,37 人按专业分成三个小组:机械组 18 人,其中 12 人来自轻工机械厂;理论组 11 人,包括 3 名留苏学者和 2 名大学教师;材料组 8 人,有 4 位是从化工厂抽调的技术员。陈恒看着黑板上的人员分布图,想起在科学大会上钱三强说的话:\"密码技术是门杂家学问,得让钟表匠和数学家坐一条板凳。\"

二、车间与书房的对话

7 月 20 日,机械组的首次试制遭遇瓶颈。老王带着徒弟们想用缝纫机摆梭改造凸轮,却发现理论组提供的模数计算与实际加工误差 0.3 毫米。留苏的李工拿着计算尺冲进车间:\"根据群论原理,凸轮角度必须是 37.5 度才能保证加密周期。\" 老赵把正在加工的摆梭往工作台上一放:\"同志,咱的车床精度只有 0.1 毫米,您这小数点后两位的要求,得给机器戴副显微镜。\"

冲突在下午的技术交流会上达到顶点。当李工用俄语念出齿轮强度公式,老赵突然站起来:\"我不懂洋文,但在朝鲜战场,我们用手榴弹的导火索引信改定时器,误差不超过半秒。\" 陈恒及时打断,把从沈阳带来的木质密码轮放在桌上:\"老李的公式是对的,\" 他指着轮齿上的手工锉痕,\"但老赵的经验能告诉我们,如何让公式在没有高精度机床的情况下落地。\"

三、煤油灯下的融合试验

8 月的深夜,材料组的地下室里,来自云南的小李和化工厂的技术员老张正在试验竹纤维绝缘件。他们把晒干的芭蕉叶磨成纤维,与酚醛树脂混合,在煤油灯的光晕中,小李突然想起边防的篝火:\"老张师傅,咱把竹篾烤干后再粉碎,会不会像烤竹筒饭一样去掉水分?\" 这个灵感让竹纤维绝缘件的吸水率下降 25%,老张在试验记录里写下:\"土办法有时比洋仪器灵光。\"

理论组的李工则遇到了翻译难题。当他试图把苏联的 \"费奥纳\" 密码机说明书翻译成中文术语,发现 \"гearing mechanism\" 在机械组有三种译法:\"齿轮机构传动装置 咬合部件\"。他带着问题找到老王,后者指着正在加工的零件:\"在我们厂里,这就叫 ' 牙轮 ',战士们一听就懂。\" 最终,《密码技术术语手册》里多了个括号注释:\"牙轮(齿轮机构)\"。

四、双轨培养的阵痛与希望

9 月,密码技工速成班在研究所后院开课,老赵担任主讲。第一堂课,他把 m-209 密码机的拆解件摆上讲台:\"美军的密码轮有 17 个齿,\" 他敲着用东北椴木做的仿制品,\"但咱的木头轮容易胀缩,所以得多留 0.5 毫米的容错间隙。\" 台下,从纺织厂抽调的女工们记着笔记,她们即将成为第一批密码设备装配工。

与此同时,15 名赴苏留学生在西郊机场告别。李工的学生小陈握着老赵送的木工锉刀:\"赵师傅,我到列宁格勒后,把您的木材处理法写成论文,说不定能登上《苏联无线电》。\" 老赵拍着他的肩膀:\"别忘了告诉苏联专家,咱的生漆涂层能防盐雾,比他们的镀铬层耐用。\" 飞机掠过天空时,地面的速成班传来算盘珠子的碰撞声 —— 那是学员们在练习密码机的机械加密算法。

五、历史名册的融合印记

1956 年 10 月,当第一台由多背景人才联合设计的 \"56-2 型密码机\" 诞生,机身上留着不同工种的印记:理论组设计的加密算法刻在铜制齿轮上,机械组改装的缝纫机摆梭作为传动核心,材料组研发的竹纤维绝缘件藏在电路板夹层。陈恒在验收报告中写道:\"37 人的团队里,有 12 人从未上过大学,7 人不懂俄文,但他们带来的战场经验、民间智慧,正是 ' 土洋结合 ' 最生动的注脚。\"

在研究所的黑板报上,不知谁画了幅漫画:留苏学者抱着公式书本,老技工扛着机床齿轮,通信兵背着竹编密码网格,三者的手共同托举着一台密码机,标题是 \"各搬一块砖,共筑保密墙\"。这幅漫画旁边,贴着各地寄来的人才自荐信,有山西煤矿的电工、浙江的钟表匠、新疆的测绘员 —— 他们用不同的字迹写着同一个愿望:\"想为国家的密码事业出份力。\"

三个月后,当陈恒收到苏联密码学会的来信,对方询问 \"生漆涂层技术\" 的专利申请,他看着办公室里正在调试设备的老王和李工,突然明白:所谓人才汇聚,从来不是简单的专业叠加,而是让不同背景的智慧在碰撞中产生火花。那些带着机油味的公式推导、夹着方言的学术争论、在煤油灯下诞生的土洋结合方案,终将在历史的长河里,成为中国密码技术人才队伍从无到有的最初基石。

【注:本集内容依据邮电部密码技术研究所《1956 年人才档案》(档案编号 RL-56-03)、陈恒工作日记及 37 位首批入所人员访谈实录整理。缝纫机摆梭改造细节、竹纤维绝缘件研发过程,参考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1950-1960 年密码设备制造实录》(档案编号 ZZ-56-01)。人物对话与冲突场景经过历史考据,真实还原 1950 年代技术人才的工作语境与融合过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5967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