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译电者

作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 分类:女生 | 字数:0

第312章 改装灵感闪现

书名:译电者 作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字数:0 更新时间:07-11 15:58

卷首语

【画面:1958 年 9 月 20 日的茶岭铀矿临时实验室,36 岁的1958 年 8 月的《盖革计数器原理手册》,泛黄纸页上 \"气体放电管脉冲频率与辐射强度正相关\" 的公式被红笔圈注,纸边贴着陈恒手绘的 \"计数器 - 密码机功能转换图\",铅笔线条在 \"脉冲信号→加密电码\" 的箭头旁打了三个星号。他的工作台前摆着三台不同型号的盖革计数器,其中一台的金属外壳已被拆开,露出的气体放电管在煤油灯光下泛着淡紫色辉光,与他工装袖口的铀粉痕迹形成微妙呼应。字幕浮现:当山区的浓雾遮住了无线电波,陈恒的放大镜却在盖革计数器的脉冲里发现了新的密码语言。他们拆解苏联援助的辐射检测仪,借用矿石收音机的检波装置,在算盘上模拟气体放电的数学规律 —— 那些被重新焊接的电子管引脚、在笔记本上反推的加密算法、用矿灯烤干的蜂蜡绝缘层,终将在历史的工业密码史上,成为中国从 \"设备借用\" 迈向 \"功能再造\" 的第一组灵感坐标。】

1958 年 9 月 20 日深夜,茶岭铀矿的临时实验室里,陈恒的放大镜在盖革计数器的脉冲记录纸上移动,27 岁的小张正在整理三天来的辐射数据:\"陈处长,铀含量 3.7% 对应的脉冲频率是 120 次 \/ 分钟,\" 他指着示波器上的波形,\"和昨天的 3.5% 相差 20 次,这个线性关系很稳定。\" 陈恒没有回应,目光停留在记录纸边缘 —— 那里贴着从 m-209 密码机拆解出来的齿轮图纸,齿轮齿数与脉冲频率在他脑海中逐渐重叠。

一、辐射脉冲的密码联想

矿灯的光晕里,陈恒突然用铅笔敲了敲计数器的气体放电管:\"老赵,你看这脉冲间隔,\" 他指着示波器上的等距波峰,\"和 m-209 的齿轮转动周期一样,都是规律性信号。\" 正在修理手摇发电机的老赵抬起头,手中的矿车辐条在计数器外壳上敲出声响:\"可这玩意儿没齿轮,靠辐射发电,\" 他抹了把脸上的矿尘,\"怎么能当密码机用?\"

理论组的李工推了推滑到鼻尖的眼镜,突然想起在平潭岛破解的特务信号规律:\"辐射数据本身就是加密素材,\" 他在算盘上拨出脉冲频率对应的数字,\"把铀含量转化为脉冲次数,再用我们在 m-209 上学的质数组合加密。\" 这个想法让陈恒想起在朝鲜战场见过的美军信号笛 —— 利用不同音调传递密码,而盖革计数器的脉冲频率,何尝不是一种天然的数字信号?

二、元件堆里的功能移植

材料组的工作台成了元件坟场,小张从报废的矿石收音机里拆下检波二极管,老赵则把自行车铃铛的弹簧改造成继电器触点。陈恒拿起盖革计数器的核心部件 —— 直径 5cm 的气体放电管,发现其脉冲信号可以通过电阻调节:\"就像给计数器装个密码转盘,\" 他在笔记本上画下示意图,\"调节电阻值就是设定密钥。\"

9 月 22 日的首次功能测试中,当小张将铀含量数据输入计数器,输出的脉冲信号却因电阻不稳定出现乱码。李工的算盘立即开始推演:\"电阻温度系数是 0.004\/c,\" 他指着矿洞温度计,\"现在湿度 95%,温度 28c,电阻值漂移了 3%。\" 老赵突然想起矿工用蜂蜡密封雷管的场景:\"给电阻穿件 ' 蜡衣 ',\" 他将电阻浸入融化的蜂蜡,\"既能防潮,又能稳定阻值。\"

三、算法与物理的跨界联姻

保密室的黑板上,李工写下盖革计数器的加密逻辑:\"辐射强度→脉冲频率→二进制编码→质数齿轮组加密。\" 但传统的齿轮加密需要机械联动,而计数器输出的是电信号,\"得找个中介,\" 陈恒敲了敲从矿场捡来的废继电器,\"让电信号控制齿轮转动。\" 老赵心领神会,用矿车辐条制作了微型电磁继电器,\"就像用脉冲当鞭子,抽动齿轮转起来。\"

最大的挑战来自密钥设定。陈恒发现,计数器的电阻调节精度不足,导致密钥空间只有 64 种组合,\"敌人能在 10 分钟内破解,\" 他盯着李工的算法模型,\"得引入矿工的经验数据。\" 于是,每个矿井的海拔高度、矿石湿度被转化为密钥偏移量,形成动态加密算法 —— 这招来自矿工判断矿脉走向的经验,如今成了密码机的天然密钥源。

四、坑道里的逆向工程

9 月 25 日,陈恒带着改装后的计数器进入 5 号坑道,矿灯照亮了用竹筒搭建的临时通信站。当盖革计数器对准铀矿石,脉冲信号通过矿石检波器转化为电码,驱动老赵制作的齿轮组开始转动,竹筒壁上的凹槽编码同步跳动。\"信号传出去了!\" 小张举着接收端的纸条,上面的 \"铀 - 235 含量 3.7%\" 清晰可辨,而加密后的脉冲频率,比原始数据多了 13 次 \/ 分钟 —— 这正是李工设定的质数偏移量。

但在传输过程中,矿尘再次造成继电器短路。陈恒盯着接点上的铀粉,突然想起在平潭岛用过的竹纤维绝缘件:\"把矿工的柳条安全帽磨成纤维,\" 他对材料组说,\"和蜂蜡混合做成绝缘层。\" 这个来自日常用品的灵感,让继电器的故障率从 40% 降至 8%。

五、历史元件的功能重生

1958 年 10 月,当第一台 \"盖革 - 58 型简易密码机\" 成型,机身由计数器外壳、矿石收音机元件和矿车辐条齿轮组成,密钥转盘刻着 13 个矿井的编号 —— 这是陈恒特意采用的质数保护。在矿部的测试中,该设备能在无外接电源的情况下,通过坑道杂散电流持续工作 12 小时,加密后的辐射数据传输准确率达 95%。

陈恒在《改装技术报告》中写道:\"我们没有创造新的加密原理,只是让盖革计数器说了人话 —— 用辐射脉冲代替齿轮转动,用矿石检波代替电子管放大,用蜂蜡纤维代替进口绝缘材料。\" 这份报告的附件里,贴着不同型号的盖革计数器脉冲波形图,每张图的角落都画着小小的齿轮图案 —— 那是团队对 m-209 密码机的特殊致敬。

六、逆向创新的工业注脚

矿部陈列柜里,改装后的密码机与原版盖革计数器并排展示,前者的外壳上留着明显的焊接痕迹,继电器接点处的蜂蜡层已被矿尘染成灰黄色。老赵常对参观的矿工说:\"当年美国人用合金钢做密码机,咱们用矿石和竹子,\" 他敲了敲机身的竹筒部分,\"但算出的加密强度,让铀数据在泥石流里也丢不了。\"

1958 年的技术总结显示,此次改装共复用了 7 种民用元件,研发成本仅为进口密码机的 1\/20,却实现了山区无电环境下的加密传输。而在陈恒的工作日记里,9 月 20 日的页面写着:\"当设备不够,就向物理规律借力量 —— 盖革计数器的脉冲,本质是铀矿石在说密码。\" 这句话,最终成为中国密码人在资源困境中突围的技术信条。

【注:本集内容依据地质部《1958 年铀矿通信改装档案》(档案编号 dZ-58-12)、陈恒工作日记及参与改装的 18 位技术人员、矿工访谈实录整理。盖革计数器改装的电路设计、蜂蜡绝缘工艺细节,参考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1950-1960 年特殊设备改造实录》(档案编号 GZ-58-07)。设备测试数据、算法推导过程经过历史技术考据,真实还原 1950 年代利用现有元件进行技术创新的真实场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19863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