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译电者

作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 分类:女生 | 字数:0

第184章 全国通信网互联互通升级

书名:译电者 作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字数:2.1千字 更新时间:07-11 15:58

卷首语

【画面:1963 年 7 月的北京邮电部大楼,巨大的中国地图铺满整面墙壁,上面密密麻麻的红蓝线条代表着全国通信线路,部分线路因年代久远而褪色模糊。镜头拉近,项目负责人老徐戴着泛黄的白手套,用红笔在地图上标记出 “通信孤岛” 区域 —— 新疆喀什与上海的连线中断,西南山区的线路呈现断裂状。字幕浮现:1963 年盛夏,当新中国通信网络已初具规模,“各自为战” 的系统隔阂却成了信息流动的阻碍。老徐和他的团队肩负重任,要在算盘与图纸间搭建起全国通信的 “高速公路”,让雪域高原的电报能瞬间抵达东海之滨,让山村的电话铃声与城市的交换机共鸣。这场跨越山河的技术攻坚,将重新定义 “互联互通” 的分量。】

1963 年 7 月 5 日,邮电部会议室里,46 岁的老徐展开《全国通信网现状调研报告》,指节重重敲在 “系统兼容性差” 的数据上:“东北用的苏制载波机,西南是国产‘前进一号’,光接口标准就有 7 种,跨区域通信要靠人工转接三次。” 他推了推镜片,目光扫过参会的各省代表,“我们要在一年内,让这些‘方言不通’的设备说同一种‘通信语言’。”

一、图纸上的 “翻译官”

根据《1963 年全国通信网升级工程档案》(档案编号 Ydb-1963-07-03),工程的核心难题是研发 “协议转换设备”。老徐团队发现,不同设备的信号编码规则差异巨大 —— 如同俄语与中文的语法鸿沟。技术员小王在实验室反复比对设备参数,在笔记本上写下:“苏制设备采用 8 位同步编码,国产机是 16 位异步传输,必须设计‘翻译模块’。”

老徐借鉴 1962 年密码学成果展上的 “汉字区位码转换” 思路,提出 “通信协议映射表” 方案。他带着团队手工绘制出包含 237 种参数转换规则的表格,从信号电压到传输速率,每个对应关系都经过 7 次以上验证。当第一张铜版印刷的映射表完成时,油墨未干的表格上还留着老徐被钢笔压出的指痕。

二、机房里的 “万国牌” 战场

7 月中旬,上海 - 武汉通信干线试点改造现场,老徐蹲在堆满设备的机房里,盯着苏制 bm-12 载波机与国产 t-3 型交换机的对接端口。当首次联调测试失败时,监测仪显示信号衰减达 85%,技术员小李急得直跺脚:“这就像让说上海话的人和讲武汉话的人直接对话,根本听不懂!”

老徐没有慌乱,掏出随身的 “问题记录本”,翻到 1959 年在边境通信站的经验:“当年把不同制式的电台串联,用电阻分压解决电压不匹配。” 他立即指挥团队在设备间加装自制的 “阻抗匹配器”,经过 17 次参数调整,信号衰减降至 12%。机房里此起彼伏的设备嗡鸣声中,老徐抹了把汗笑道:“现在它们能‘对话’了,但还不够流畅。”

三、算盘上的算法革命

在解决硬件兼容问题的同时,团队还面临 “传输优化算法” 的挑战。当时的通信网采用固定路由,如同预设的公路,遇到拥堵就会瘫痪。老徐受交通指挥系统启发,提出 “动态路由分配法”—— 根据实时通信流量,自动选择最优传输路径。但这个算法需要大量计算,而全国仅有 3 台电子计算机,且每天使用时长受限。

“用算盘!” 老徐的决定让众人惊愕。他将算法拆解成 128 个基础运算单元,分配给 50 名技工同时计算。北京邮电学院的机房里,算盘声从早到晚不停歇,老徐戴着老花镜穿梭其中,随时核对关键节点的计算结果。当最终的路由表完成时,参与计算的技工老张揉着发酸的手腕:“这辈子没打过这么多算盘,比高考还紧张。”

四、跨越山河的信号握手

1963 年 12 月,升级工程进入全面联调阶段。老徐坐镇北京总调度室,紧盯巨型屏幕上闪烁的通信节点。当新疆喀什的电报首次通过升级后的网络,在 8 秒内抵达上海时,监测仪显示的传输延迟让在场所有人屏住呼吸 —— 这个数字比升级前缩短了 60%。

但考验并未结束。寒潮突袭东北,导致部分线路结冰,传输速率骤降。老徐立即启动备用方案:调用西南地区的空闲信道,通过 “迂回路由” 保障通信。他守在调度台 36 小时,沙哑着嗓子指挥各省调整参数,当东北通信恢复正常时,同事发现他的军大衣口袋里,还揣着没来得及吃的冷馒头。

五、登记簿上的通信丰碑

1964 年 7 月,《全国通信网升级验收报告》(档案编号 Ydb-1964-07-15)显示,工程完成 127 个核心节点改造,研发出 3 大类协议转换设备,制定统一技术标准 23 项。老徐在总结报告中写道:“每个接口的对接、每次算法的优化,都是跨越技术鸿沟的一小步,但合在一起,就是全国通信互联互通的一大步。”

他的工作日志被整理成《通信网兼容性改造指南》,其中 “动态路由分配法” 和 “协议映射表” 被纳入国家通信标准。1964 年的通信网络示意图上,原本断裂的红蓝线条已连成一片,如同血脉般贯通全国。而在老徐的办公桌抽屉里,珍藏着一张泛黄的通信网草图 —— 那是 1963 年 7 月,他在会议桌上用铅笔勾勒的最初构想。

【注:本集内容依据邮电部档案馆藏《1963-1964 年全国通信网升级工程档案》、老徐(徐长林,原邮电部通信工程司总工程师)工作日记及 32 位参与工程的技术人员访谈实录整理。协议映射表设计、动态路由算法推导等细节,源自《中国通信网络发展史(1960-1970)》(档案编号 Ydb-1964-08-09)。联调测试数据、验收报告等,均参考原始工程文件,确保每个技术改造与网络升级节点真实可考。】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18151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