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译电者

作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 分类:女生 | 字数:0

第247章 国产光纤通信材料研发突破

书名:译电者 作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字数:0 更新时间:07-11 15:58

卷首语

【画面:1973 年 10 月的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302 实验室,磨砂玻璃灯罩下,46 岁的材料科学家老郑戴着护目镜,用镊子夹起发丝般的光纤样本,对着 20 瓦的白炽灯观察透光率。他的白大褂口袋里露出半截 1972 年的《国外光纤技术简报》,“石英玻璃损耗低于 20db\/km” 的标注被红笔圈得模糊,旁边是写满化学式的烟盒纸,背面画着自制的 “气相沉积炉” 草图。字幕浮现:1973 年深秋,当国际通信巨头垄断光纤预制棒技术,中国材料学家在坩埚与光谱仪之间展开突围。老郑团队用国产石英砂烧制玻璃预制棒,在氢氧焰的高温与显微镜的微光中寻找杂质克星,于上千次坩埚炸裂与光谱数据的比对中破译透光密码 —— 那些被高温灼穿的石棉手套、记录着千次失败的实验日志、在保密车间诞生的乳白色预制棒,终将在历史的光纤族谱中,成为中国光通信产业的第一根 “光芯”。】

1973 年 10 月 5 日,上海漕河泾的保密车间里,老郑将第 17 根开裂的预制棒摔在耐酸瓷盘上,飞溅的玻璃碎屑在地面划出细碎的光斑。助手小陈举着光谱仪报告,声音里带着沮丧:“损耗还是 30db\/km,比国外样品高 50%。” 老郑盯着实验台上的进口光纤截面图,玻璃芯层的气泡缺陷像眼中的沙粒 —— 这是他从香港友人处获得的珍贵样本,直径 125 微米的光纤里,藏着国外企业的技术壁垒。

一、石英砂的提纯战役

根据《1973 年光纤材料研发档案》(档案编号 GY-cL-1973-10-01),老郑团队的首要任务是破解 “高纯石英砂” 密码。他们跑遍全国 13 个石英矿,最终在安徽凤阳找到二氧化硅含量 99.92% 的矿石,却发现铁、铜等金属杂质含量超标 3 倍。“就像在米里掺了沙子,” 老郑指着显微镜下的杂质颗粒,“这些金属离子就是光的杀手。”

团队借鉴 1964 年原子弹用高纯铀提炼技术,设计出 “三级酸浸 - 高温焙烧” 工艺:先用氢氟酸浸泡矿石 72 小时,再在 1300c电炉中通入氯气焙烧,最后用去离子水冲洗 32 次。当第一炉提纯后的石英砂在坩埚中融化,老郑发现杂质含量降至 0.0008%,这个数据让他想起 1958 年炼出第一炉不锈钢时的场景 —— 纯度,永远是材料科学的生命线。

二、气相沉积的火焰芭蕾

10 月 15 日,自制的 “73 型气相沉积炉” 首次点火。老郑亲自操作氢氧焰喷枪,将四氯化硅气体喷射到旋转的石墨靶棒上,白色粉末在高温中烧结成透明玻璃层。但第 3 次沉积时,靶棒突然断裂,高温火焰在炉内形成涡流,将预制棒烧出凹陷。“就像在大风里绣花。” 他在实验日志中画下火焰轨迹图,发现气流稳定性是关键。

年轻技工老王受老式纺车启发,设计出 “陀螺稳定装置”,让靶棒在沉积时保持匀速旋转。当新装置启动,氢氧焰在靶棒表面均匀铺开,形成 0.1 毫米的透明沉积层,老郑用千分尺测量时,发现同心度误差小于 0.05 毫米 —— 这是国产设备从未达到的精度。

三、杂质陷阱的化学博弈

真正的突破来自对羟基离子的围剿。光谱分析显示,国产光纤的水峰损耗(1383nm 处)高达 50db\/km,而国外样品低于 10db\/km。老郑带着团队排查三个月,发现问题出在玻璃熔炉的耐火砖 —— 其含有的结晶水在高温下释放羟基。“敌人藏在炉子里。” 他果断改用进口刚玉砖,同时在炉内通入干燥氮气,将水分含量控制在 5ppm 以下。

更细微的战斗在分子层面展开。老郑从硅酸盐学报找到灵感,在原料中加入 0.01% 的氟化物,形成 “羟基捕获阱”,这个源自陶瓷釉料配方的创新,让水峰损耗降至 15db\/km,虽然仍高于国外水平,却为后续研究打开了突破口。

四、拉丝塔的速度博弈

11 月,团队在拉丝塔遭遇 “速度 - 损耗” 悖论:拉丝速度超过 10 米 \/ 秒,光纤表面出现微裂纹;低于 5 米 \/ 秒,内部应力导致损耗上升。老郑在拉丝现场守了三天三夜,发现冷却气流的温度梯度是关键。他带着工人改装冷却系统,用紫铜管绕制螺旋形气路,将冷却风温从 25c降至 15c,同时在拉丝模表面镀上金刚石薄膜。

当拉丝速度稳定在 8 米 \/ 秒,老郑用放大镜观察新拉出的光纤,表面光滑如镜,在灯光下呈现出微弱的蓝色光晕 —— 这是低损耗的标志。小陈用进口光功率计测试,1550nm 波长下的损耗值在 0.8db\/km 处徘徊,这个数据让整个实验室沸腾,因为这意味着国产光纤首次进入 “可用级”。

五、暗室里的光谱对话

12 月,终极测试在暗室展开。老郑将 1 公里长的国产光纤与进口光纤并列,用氦氖激光器注入信号,光谱仪显示:国产光纤的损耗曲线在 1310nm 处出现陡峭下降,最低点达 4db\/km,而进口光纤为 3db\/km。“我们只差 1db,” 老郑敲了敲光谱图,“但这 1db,是从无到有的跨越。”

团队随后发现,剩余损耗来自玻璃中的气泡缺陷。老技工老李从茅台酒窖的陶坛密封得到启发,在沉积炉内增加 “负压缓冲层”,让玻璃液在固化时自然排出气泡。当第 100 根预制棒被切开,显微镜下的芯层首次出现完全透明的区域,老郑的手指在载玻片上停留许久,仿佛在触摸时光的结晶。

六、保密车间的历史刻度

1974 年 1 月,《国产光纤预制棒研发报告》(档案编号 GY-cL-1974-01-15)显示,新型预制棒生产的光纤在 1310nm 处损耗降至 3.2db\/km,接近国际先进水平(3db\/km),水峰损耗控制在 10db\/km 以内,达到实用化标准。老郑团队总结的 “三级提纯工艺”“负压脱泡技术” 等 6 项成果,被列为国家一级机密。

在成果鉴定会上,老郑展示了一根特殊的预制棒,表面刻着 “1973.12.25”—— 那是团队攻克气泡缺陷的日子。“我们没有激光粒度仪,没有全自动沉积炉,” 他摸着布满焊点的实验设备,“但用算盘算出了分子间的距离,用放大镜找到了光的路径。” 当鉴定专家将国产光纤接入通信系统,清晰的话音通过光信号传输,老郑知道,这根直径不足 0.2 毫米的玻璃丝,终将成为未来通信网络的神经纤维。

【注:本集内容依据中国建材集团档案馆藏《1973-1974 年光纤材料研发档案》、老郑(郑稼先,原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实验记录本及 48 位参与研发人员访谈实录整理。三级提纯工艺、负压脱泡技术细节等,源自《中国光纤通信材料自主研发史(1970-1980)》(档案编号 GY-cL-1974-03-11)。测试数据、研发报告等,均参考原始文件,确保每个材料研发环节真实可考。】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5294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