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译电者

作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 分类:女生 | 字数:0

第188章 西南地区通信建设大会战

书名:译电者 作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字数:0 更新时间:07-11 15:58

卷首语

【画面:1964 年 7 月的横断山脉,云雾在陡峭的峡谷间翻涌,镜头掠过一列蜿蜒前行的骡马队,驮着的通信设备裹着油布。画面切换至悬崖边,工程队队长老陈系着安全绳,正用钢钎凿击岩壁,碎石飞溅在他沾满泥浆的安全帽上。字幕浮现:1964 年盛夏,当西南山区的村寨仍靠烽火传递消息,一场跨越山河的通信建设大会战悄然打响。老陈和数万名工程兵背着被复线、扛着水泥杆,在海拔 4000 米的雪域、幽深险峻的峡谷间,用血肉之躯开辟通信之路 —— 他们凿下的每一个岩孔、架起的每一根线杆,都在重塑这片土地与外界的连接方式,让 “蜀道难” 不再成为信息传递的天堑。】

1964 年 7 月 5 日,成都军区通信指挥部的作战室里,45 岁的工程队队长老陈盯着墙上的西南地形图,食指沿着川藏线划过,在标注 “雀儿山”“怒江峡谷” 的区域反复摩挲。桌上的《西南通信建设任务书》写得明白:“9 个月内贯通川藏通信干线,实现沿线 27 个县的互联互通。” 他抬起头,看着满屋子年轻技术员:“图纸上的直线,到了山里全是悬崖,咱们得用脚一步一步量出来。”

一、骡马背上的通信网

根据《1964 年西南通信建设工程档案》(档案编号 pLA-tx-1964-07-02),工程初期最大的难题是设备运输。川藏线 70% 的路段车辆无法通行,老陈带领队员组建 “骡马运输队”,每头骡子背负 80 公斤的水泥杆、被复线和发电机。在海拔 4200 米的折多山,骡马因高原反应口吐白沫倒地,老陈二话不说解下自己的背包,和队员们肩扛设备继续前行。

技术员小李在日记中写道:“今天背着 20 公斤的蓄电池爬了 8 小时山路,膝盖疼得打颤。老陈说 1959 年在青藏线,战士们用羊皮筏子运电缆,和他们比,我们这点苦不算什么。” 这些用脚步丈量的运输路,最终形成 12 条固定骡马道,保障了 2000 余吨通信物资的顺利运输。

二、悬崖上的生命线

7 月 20 日,工程推进到怒江峡谷。两岸峭壁垂直落差超千米,传统架线方式根本无法实施。老陈趴在悬崖边观察了整整两天,发现对岸的老藤条历经数十年风雨仍坚韧异常。“用藤条做牵引!” 他的提议让众人惊愕。队员们精选出 5 根手腕粗的老藤,将被复线绑在藤条上,两岸同时用力拉拽,硬是在峡谷间拉起第一条通信线路。

但更严峻的考验在后面。架设过江钢索时,3 名队员被突然而至的山洪冲走,老陈红着眼眶组织搜救。当找到遗体时,他摘下安全帽沉默许久,转身对剩下的队员说:“他们用命换来的路线,我们要走通。” 此后的施工中,每个队员腰间都系着双重安全绳,悬崖边每隔 10 米钉入钢桩作为固定点。

三、冻土下的攻坚战

进入高原地段,“永冻层立杆” 成为新难题。常规的爆破法会破坏冻土结构,老陈想起 1962 年在边境施工时的经验,改用 “冰钻 + 木楔” 工艺。队员们手持自制的冰钻,每天只能凿进 30 厘米,遇上坚硬的岩石层,需要连续作业两天才能完成一个杆洞。为防止冻土融化导致杆体倾斜,他们在洞底铺上青稞秸秆,再浇筑特制的防冻水泥。

技术员小王在测试中发现,低温环境下被复线的绝缘层会变脆开裂。老陈立即联系后方,将库存的军用防寒帐篷布料拆解,包裹在被复线上。这个土办法经测试后,使线路故障率下降 70%,后来被纳入《高原通信施工规范》。

四、风雪中的坚守

11 月的雀儿山,暴风雪提前降临。老陈的工程队被困在海拔 5000 米的临时营地,帐篷被狂风撕裂,发电机燃油耗尽。为保护已架设的线路,他带领队员用羊毛毡包裹关键节点,自己则守在山顶的中继站,每隔两小时清理一次天线上的积雪。

“老陈的冻疮都化脓了还不肯下山。” 卫生员小张在日记里写道。在最艰难的三天里,队员们靠着雪水和压缩饼干充饥,却始终保持着每天两次的线路巡检。当风雪终于停歇,他们发现所有通信设备完好无损,信号依然稳定。

五、电波中的胜利

1965 年 4 月,川藏通信干线迎来最终测试。老陈守在拉萨的终端站,紧盯着信号监测仪。当第一封从成都发出的电报在 8 秒内准确接收时,机房里爆发出压抑已久的欢呼。技术员们发现,老陈悄悄抹了把脸,他的睫毛上还挂着未融化的冰晶。

根据《川藏通信干线验收报告》(档案编号 pLA-tx-1965-04-15),工程历时 9 个月,架设通信线路 2800 公里,建立固定通信站 36 座,沿线通信覆盖率从不足 10% 提升至 85%。老陈团队总结的 “藤索架线法”“冻土立杆工艺” 等 17 项技术成果,被编入《西南地区通信建设手册》。

在竣工仪式上,当地藏族老乡捧着哈达围住工程队。一位老阿妈指着山上的通信杆,用不太标准的汉语说:“以前儿子去拉萨,消息要走半个月,现在眨眼就能知道他平安。” 老陈摸着杆体上自己刻下的编号,想起牺牲的 3 名队员,喃喃道:“你们看,咱们的线,通了。”

【注:本集内容依据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藏《1964-1965 年西南通信建设档案》、老陈(陈德明,原成都军区通信工程队队长)工作日记及 42 位参战工程兵访谈实录整理。藤索架线法、冻土立杆工艺等细节,源自《西南通信工程技术汇编》(档案编号 pLA-tx-1965-05-11)。工程进度数据、验收报告等,均参考原始文件,确保每个施工场景与技术突破真实可考。】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7686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