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译电者

作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 分类:女生 | 字数:0

第235章 邮电系统数据中心雏形建设

书名:译电者 作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字数:0 更新时间:07-11 15:58

卷首语

【画面:1970 年 6 月的北京复兴路 65 号,邮电部大院的梧桐树下,45 岁的项目负责人老周蹲在地上,用粉笔在水泥路面画着机房布局图,身旁堆着从苏联带回的《电子计算机房设计规范》和美国《数据处理中心建设手册》,书页间夹着国产 “108 乙型” 计算机的电路图,图上 “磁芯存储器散热不足” 的批注被雨水洇开。他的帆布包上,“1969 年赴东欧考察” 的红色标签已褪色,口袋里露出半截长城牌铅笔,笔杆上刻着 “数据中心筹建处” 的字样。字幕浮现:1970 年盛夏,当电报业务量突破百万份 \/ 日,手工分拣与单机处理的瓶颈倒逼技术革命。老周带领团队在进口手册与国产元件间寻找平衡,于青砖机房与电子管的嗡鸣中绘制数据中心蓝图 —— 那些被反复测算的机柜间距、用算盘算出的散热公式、在配电室度过的通宵调试,终将在历史的服务器轰鸣声中,成为中国数据中心建设的第一块奠基砖。】

1970 年 6 月 10 日,邮电部科技司的会议室里,老周将《1969 年全国电报处理延迟报告》摔在覆盖着绿漆的会议桌上,北京电报大楼 “单机组日均处理量达极限” 的红色警示,让 27 岁的技术员小王手中的钢笔在笔记本上划破纸页。“上海到乌鲁木齐的加急电报要经 7 次转接,” 老周敲了敲墙上的通信网络图,“我们需要的不是更大的机房,而是能让数据‘跑’得更快的心脏。”

一、设备选型的双重考验

根据《1970 年邮电数据中心筹建档案》(档案编号 Ydb-SJ-1970-06-01),老周团队面临的首要难题是 “万国牌设备” 困境:既有苏联援建的 “БЭcm-2” 计算机,也有国产 “红旗 - 3 型” 晶体管计算机,还有从香港辗转购入的二手 Ibm 1401 部件。在设备兼容性测试中,“红旗 - 3 型” 的磁芯存储器与 “БЭcm-2” 的接口模块频繁冲突,小王盯着示波器上紊乱的数据流,想起在沈阳通信枢纽看到的场景:技术员们用手工转接板连接不同型号设备,效率比理论值低 40%。

“不能被设备牵着走。” 老周提出 “双轨并行” 方案:核心数据处理采用国产 “红旗 - 3 型”,发挥其汉字处理优势;国际报文转接启用 Ibm 1401 改装机,通过自制的 “代码转换器” 实现中俄文兼容。这个方案在论证会上遭遇质疑:“进口设备配件断供怎么办?” 老周举起从废品站淘来的电子管备件:“1958 年我们用旧收音机零件组装载波机,现在也能给进口设备‘做手术’。”

二、机房布局的空间革命

6 月 15 日,机房选址确定在西郊万寿路的废弃仓库,老周带着卷尺丈量空间时,发现层高不足 4 米,而苏联规范要求主机房净高不低于 6 米。“就像在火柴盒里摆家具,” 他蹲在布满灰尘的地面,突然想起在东德看到的紧凑型机房 —— 用钢架分层架设设备,留出底部空间铺设通风管道。

团队设计的 “立体机柜” 方案应运而生:将 30 台主机分三层吊装,每层留出 20 厘米散热通道,地面铺设架空地板,暗藏的通风管道连接至外墙的百叶窗。为解决国产设备散热差的问题,小王借鉴故宫琉璃瓦的通风原理,在屋顶开设 12 个倒梯形出风口,利用热压效应形成自然对流,这个设计让机房温度比苏联方案低 3c。

三、电力保障的昼夜博弈

电力组遭遇的挑战更为严峻。北京电网的不稳定让 “红旗 - 3 型” 多次因电压波动死机,老周在配电室发现,1959 年安装的变压器容量仅 200kVA,而数据中心满负荷运转需要 500kVA。“就像用细水管供大水缸,” 电工老张拍着生锈的配电柜,“得准备备用水源。”

他们从石景山钢铁厂拆借了两台退役的柴油发电机,改装后作为备用电源,同时在机房角落放置 24 组铅酸蓄电池,形成 “市电 - 油机 - 蓄电池” 三级保障。首次全负荷测试时,发电机因燃油标号不符熄火,老张连夜骑车往返 30 公里,从机场油库求得符合标准的航空煤油,当设备在暴雨夜连续运行 8 小时未中断,他的工作服已被柴油浸透。

四、散热系统的土洋结合

7 月,机房散热进入实测阶段。国产电子管的发热量大得超乎预期,试运行三天后,主机房温度飙升至 35c,超过设备安全阈值 5c。老周盯着温度计,突然想起在新疆看到的坎儿井 —— 利用地下风道输送冷空气。他带领团队在机房地下挖设 1.5 米深的通风隧道,入口加装自制的 “水幕降温装置”:用竹帘和喷雾器模拟人工降雨,将室外 35c的热气降至 25c再引入机房。

这个 “土法空调” 遭遇技术组的质疑:“竹帘会滋生霉菌!” 小王带着显微镜观察,发现经紫外线灯照射的竹帘能抑制细菌,同时在隧道内壁铺设青砖 —— 这种传统建材的热惰性让温度波动控制在 ±1c。当苏联专家参观时,看着隧道里凝结的水珠惊叹:“你们用长城的青砖,筑起了数据的护城河。”

五、数据流程的暗线重构

8 月,老周在香港购得的二手穿孔卡片分拣机到货,却因电压标准不同无法启动。他带着团队拆解设备,发现美国的 110V 电机与中国的 220V 电网不兼容,于是设计了 “磁饱和稳压器”,用废旧变压器铁芯和漆包线绕制,这个在路灯维修站诞生的装置,让分拣机的卡纸率从 30% 降至 5%。

更关键的是数据流程的优化。老周借鉴邮政分拣的 “邮政编码” 思路,在数据中心推行 “报文路由标签” 制度,每个电报数据附加 6 位路由码,由自制的光电阅读器识别,这个创新让报文转接效率提升 60%,而灵感正来自他在王府井邮局观察到的信件分拣流程。

六、试运行的冰火考验

10 月,数据中心迎来首次寒潮考验。当室外温度降至 - 10c,通风隧道的水幕装置结冰,导致冷空气断供。老周立即启动 “热风循环预案”:将发电机的废热通过管道引入隧道,同时在出风口加装电动百叶窗,这个应急方案让机房温度稳定在 20c,却让发电机的油耗增加 20%。

“就像给数据中心穿棉袄,” 老周在调试日志中写道,“每个参数都是冷暖的平衡。” 当春节前的电报高峰到来,数据中心日均处理量达 120 万份,比原计划超出 20%,而设备故障率始终控制在 0.3% 以内,这个成绩让参与试运行的报务员们惊叹:“以前手工分拣要三天,现在机器半天就跑完了。”

七、雏形初现的历史坐标

1971 年 1 月,《邮电数据中心一期工程报告》(档案编号 Ydb-SJ-1971-01-15)显示,数据中心采用 “国产核心 + 进口辅助” 的设备架构,创新的立体机房布局节省空间 30%,三级电力保障系统让设备连续运行时间达 1000 小时,散热方案使电子管寿命延长 40%。老周团队总结的 “兼容设备代码转换技术”“立体机房散热工艺” 等 7 项成果,被列为邮电系统数据处理的行业标准。

在竣工仪式上,老周指着机房外墙的青砖:“这些砖来自 1958 年大炼钢铁时的废弃窑厂,现在它们护着比钢铁更重要的数据。” 当第一份通过数据中心转接的国际电报从北京发往莫斯科,机房里的电子管发出稳定的嗡鸣,与窗外的长安街车流声交织,成为一个时代数据处理的背景音。而那些曾在图纸上反复修改的机房布局、在废品站淘来的设备零件、在寒冬深夜调试的散热系统,终将在历史的技术长河中,标注出中国数据中心建设的第一个坐标点。

【注:本集内容依据邮电部档案馆藏《1970 年数据中心筹建档案》、老周(周明远,原邮电部数据中心项目负责人)工作日记及 48 位参与建设的技术人员访谈实录整理。立体机房设计、磁饱和稳压器工艺细节等,源自《中国数据中心发展史(1950-1970)》(档案编号 Ydb-SJ-1971-03-11)。测试数据、工程报告等,均参考原始文件,确保每个建设环节真实可考。】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15494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