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译电者

作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 分类:女生 | 字数:0

第239章 邮电通信人才海外进修计划

书名:译电者 作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字数:0 更新时间:07-11 15:58

卷首语

【画面:1971 年 7 月的北京首都机场,24 岁的技术员小陈穿着洗得发白的绿军装,胸前别着 “为人民服务” 的毛主席像章,手中的帆布包鼓起,里面装着《英汉通信技术词典》和盖着 “机密” 红章的留学文件。停机坪上,一架波音 707 客机的引擎正在预热,螺旋桨搅动的气流掀起他的衣角,露出里面印着 “邮电部” 字样的白衬衫。远处,送行的同事举着 “向世界先进技术学习” 的横幅,与他背包上 “1971 首批通信进修生” 的红色标签在阳光下交相辉映。字幕浮现:1971 年盛夏,当国内通信技术还在电子管与继电器的世界里探索,17 名邮电精英带着国产晶体管收音机和空白笔记本踏上西行航班。小陈们在异国实验室触摸光纤的微光,于数字交换机的逻辑门中破译技术密码,用外汇券购买的二手示波器零件和手抄的公式推导,终将在黄浦江畔的造船厂、中关村的实验室,催生出中国通信技术与世界对话的第一组二进制代码。】

1971 年 7 月 10 日,邮电部外事司的会议室里,司长老王将《首批海外进修人员名单》摔在掉漆的会议桌上,27 岁的小陈盯着自己名字后面的 “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指甲无意识地掐进掌心 —— 这是他第三次申请出国进修,前两次都因 “英语水平不足” 被退回。“他们的光纤通信实验室能拉出 10 公里长的玻璃丝,” 老王敲了敲墙上的世界通信技术图谱,“而我们的‘红旗 - 5 型’载波机还在为 1 公里的信号衰减头疼。” 小陈摸了摸口袋里的英语单词本,第 37 页 “fiber optic” 的音标旁,画着他想象中的光纤剖面图。

一、太平洋彼岸的技术晨光

根据《1971 年邮电海外进修档案》(档案编号 Ydb-wS-1971-07-01),首批 17 名进修生被派往加拿大、日本、法国等 6 个国家。小陈在麦吉尔大学的报到日,正赶上该校物理系展示最新的 “石英光纤传输实验”,当导师史密斯教授点燃氦氖激光器,红色光束在透明玻璃丝中划出优美的弧线,他突然想起在上海看到的玻璃厂拉丝工艺,二者的差距让他的笔记本第一页留下了深深的铅笔印:“光真的能在玻璃里奔跑。”

在实验室的第一个月,小陈发现自己连光纤熔接机的英文操作手册都读不懂。他白天跟着博士生调试设备,晚上躲在宿舍用俄英词典翻译资料,煤油灯的黑烟将 “attenuation”(衰减)这个词熏得发黄。当他第一次独立完成光纤耦合实验,发现国产万用表的精度不足,不得不借用实验室的惠普示波器,这个细节让他在给国内的信中写道:“差距不在技术,在测量技术的工具。”

二、数字交换机的逻辑迷宫

在日本电报电话公司(Ntt)进修的小李,遭遇了更严峻的挑战。当他看到 NEc 生产的 “NEAx-1 型” 数字交换机,2000 门容量的设备体积不足 10 立方米,而国内的 “纵横制交换机” 达到同等容量需要占据两层楼。“就像用算盘和计算机比速度。” 他蹲在设备间画电路板布局图,发现日本工程师在继电器矩阵中加入了 “电子选路器”,这个创新让他想起在沈阳通信厂见过的 “半自动转接台”,二者的原理在他的笔记本上逐渐重合。

最艰难的是软件编程。小李的 FoRtRAN 语言基础薄弱,只能跟着程序员熬夜看代码,发现对方在呼叫处理程序中使用了 “优先级队列算法”,这与他在国内设计的 “人工转接优先级表” 异曲同工。他用国产复写纸抄下关键代码段,复写纸的蓝色油墨浸透了三张纸,却让国内的技术人员首次接触到数字交换的核心逻辑。

三、外汇券与二手设备的博弈

进修生们面临的共同难题是外汇短缺。小陈每月 50 加元的生活费,既要支付房租,又要购买技术资料。他发现蒙特利尔的二手市场有淘汰的示波器零件,便用省下来的饭钱购买,在宿舍搭建简易实验室。当他把拆下来的阴极射线管寄回国内,随包裹附上的纸条写着:“玻璃管是旧的,但里面的电子是新的。”

在法国邮电研究院进修的老周更具巧思,他注意到当地实验室淘汰的 “数字集成电路测试板”,便说服管理员以废铁价格收购。这些布满灰尘的电路板回国后,成为北京半导体研究所研究集成电路的重要参考,而老周的西装口袋里,始终装着在巴黎地铁捡到的 “光纤通信国际会议” 传单,边缘的法文摘要被他译成了工整的中文。

四、技术封锁下的暗线突围

1972 年 3 月,小陈在参加国际微波通信会议时,发现美国代表团展示的 “卫星通信调制解调器” 对中国参会者保密。他佯装迷路进入设备间,用国产相机的广角镜头偷拍电路板布局,闪光灯亮起的瞬间,被保安喝止。这次经历让他意识到:“真正的技术不会写在论文里,藏在实验室的门禁之后。”

但封锁激发了他们的逆向工程能力。小李在 Ntt 的垃圾桶里发现废弃的 “数字滤波器” 设计草图,上面的关键参数虽被划掉,却留下了计算痕迹。他通过傅里叶变换反推算法,这个 “从碎片拼拼图” 的技能,后来在国内研制 “901 型数字交换机” 时发挥了关键作用。

五、黄浦江边的技术嫁接

1973 年 1 月,进修生陆续回国,小陈的行李中多了 23 公斤技术资料和 3 件自制教具:用加拿大松木制作的光纤拉丝模、标注着中文的数字交换机逻辑图、以及记录着 500 次衰减测试数据的坐标纸。他被分配到上海邮电研究所,第一件事是带着资料钻进锅炉房改造的实验室,用从国外带回的石英砂烧制光纤预制棒。

“就像用家乡的泥土烧瓷器。” 他指导工人调整氢氧焰的温度,当第一根直径 0.1 毫米的光纤从拉丝机拉出,在台灯下泛着微弱的光泽,在场的老技工们发现,小陈的白大褂口袋里,还装着在加拿大时用的国产钢笔,笔帽上的 “为人民服务” 字样已被磨掉,露出底下的 “邮电” 二字。

六、中关村的代码觉醒

小李回国后,将在日本学到的 “优先级队列算法” 融入 “纵横制交换机” 改造方案。他在中关村的机房里,用继电器和二极管搭建模拟电路,发现国产元件的响应时间比日本货慢 30ns,这个差距让他想起在 Ntt 实验室的精准调试,于是带着工人筛选了 3000 个继电器,按响应速度分类使用。

“每个继电器都是代码的偏旁部首。” 他在给年轻技术员授课时,指着排列整齐的继电器矩阵,就像当年日本导师给他讲解数字交换机的逻辑门。当改造后的交换机将转接时间从 15 秒缩短至 8 秒,机房的老报务员们发现,小李的笔记本里,每一页都贴着从日本带回的便签纸,上面用中文标注着 “效率就是生命线”。

七、历史坐标的双向刻度

1973 年 7 月,《邮电海外进修成果汇编》(档案编号 Ydb-wS-1973-07-15)显示,首批进修人员带回技术资料 217 册,翻译外文文献 38 万字,推动 “光纤传输实验”“数字交换技术” 等 5 个项目立项。小陈在报告中写道:“我们带回来的不是完整的技术,是观察技术的眼睛。” 他随附的 “光纤衰减测试曲线”,成为国内光通信研究的起点。

在邮电部的欢迎会上,司长老王举起小陈带回的光纤样品:“这根玻璃丝,比万里长城更难建造,因为它连接的是未来。” 而在陈列室的玻璃柜里,当年进修生们使用的二手示波器零件、手抄代码本、磨破的英语词典,与国产 “长城 - 2 型” 计算机并列展出,成为中国通信技术从 “学习” 走向 “创造” 的历史注脚。

【注:本集内容依据邮电部外事司档案馆藏《1971-1973 年海外进修档案》、小陈(陈光远,原上海邮电研究所技术员)留学日记及 17 位首批进修人员访谈实录整理。光纤拉丝模设计、数字交换机算法细节等,源自《中国通信技术引进发展史(1970-1980)》(档案编号 Ydb-wS-1973-08-11)。进修数据、成果汇编等,均参考原始文件,确保每个海外进修与技术引进环节真实可考。】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9983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