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译电者

作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 分类:女生 | 字数:0

第302章 规划背后的考量

书名:译电者 作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字数:0 更新时间:07-11 15:58

卷首语

【画面:1956 年 2 月的京哈列车硬座车厢,陈恒的帆布包挤在暖气片旁,露出半本边缘卷起的《全国通信设备分布图》。34 岁的他借着车顶吊灯,用红笔在 “东北” 板块标注:“哈尔滨工程大学:苏联加密机仿制瓶颈;沈阳军事基地:m-209 密码机拆解数据”。车窗映出他紧锁的眉头,与玻璃上 “安全生产” 的红色标语重叠 —— 此时距离科学大会闭幕仅 20 天,他正带着 301 会议室的争论,踏上为期 47 天的全国调研之旅。字幕浮现:当 “土洋结合” 的构想还停留在纸面,陈恒团队用双脚丈量技术落地的可能。他们在零下 30c的军工车间观察齿轮咬合,在潮湿的南方邮电所记录继电器锈蚀速度,于算盘珠子的碰撞声与打字机的咔嗒声中编织现实与理想的桥梁 —— 那些被蒸汽熏模糊的玻璃上的草图、在座谈会记录本上的争吵划痕、用不同颜色标注的 “土法” 与 “洋法” 技术清单,终将在历史的规划卷宗里,成为中国密码技术从 “概念提出” 迈向 “系统建构” 的第一组论证坐标。】

1956 年 2 月 3 日,哈尔滨的清晨飘着细雪,陈恒的棉鞋在哈尔滨工程大学实验室的水泥地面踩出湿印。他盯着苏联援建的 “费奥纳” 密码机拆解现场,26 岁的技术员小张正用游标卡尺测量齿轮模数:“陈处长,国产 45 号钢的耐磨性只有苏方材料的 60%,” 年轻的脸上写满无奈,“按这个损耗率,齿轮三个月就得换一次。” 陈恒没有说话,蹲下身捡起地上的齿轮毛坯 —— 那是用旧自行车辐条熔化后浇筑的试验件,齿纹间还留着手工锉刀的痕迹。

一、黑土地上的材料叩问

在沈阳军事基地的保密车间,陈恒遇到了从朝鲜战场回来的老技工老赵。这位参与过 m-209 密码机逆向工程的师傅,正用算盘计算国产木质密码轮的含水率:“美军的密码轮用的是阿拉斯加松木,” 他敲了敲面前的东北椴木试件,“咱这儿的木头在坑道里吸饱潮气,齿距能胀大 0.2 毫米。” 陈恒的笔记本迅速记下:“土法方向:研发木材脱脂烘干工艺,结合苏联齿轮热处理理论。”

2 月 15 日,上海有线电厂的调研让团队看到转机。当走进车间,陈恒被缝纫机的咔嗒声包围 —— 工人们正在改装 “飞人牌” 缝纫机的摆梭,将其作为密码机的凸轮部件。厂长老王递过一份《民用工业转产可行性报告》:“全市有 37 家缝纫机组装厂,” 他指着摆梭上的生漆涂层,“这种防盐雾工艺,比苏联的镀铬处理更适合沿海环境。” 陈恒的眼睛亮了,在 “土法技术目录” 里新增 “轻工机械部件改造” 条目。

二、彩云之南的实战验证

3 月的云南边防,陈恒踩着湿滑的雨林小径,跟随通信兵查看竹制密码网格的使用情况。班长小李演示着用竹篾编织的加密垫板:“雨季湿度超过 90%,” 他掀开覆盖着芭蕉叶的设备,“木壳子霉烂了三次,最后用傣族的竹编工艺解决了防潮问题。” 陈恒注意到垫板边缘刻着的简易加密口诀 —— 那是战士们自己编的记忆法,“这就是最鲜活的‘土法智慧’,” 他对随行的理论组组员说,“我们的规划不能漏掉这些带着泥土气的创造。”

在昆明的座谈会上,来自西双版纳的民兵代表提出:“能不能让密码机像纺车一样,不用电也能工作?” 这个朴素的需求让团队陷入沉思。陈恒想起在苏联看到的电动加密机,转而在笔记本写下:“洋法储备:研究小型手摇发电机与加密模块的耦合效率;土法落地:设计全机械式加密机,适配偏远地区无电环境。”

三、黄浦江畔的人才困局

回到上海,陈恒在复旦大学遇到了理论派代表李工。这位从英国爱丁堡大学归来的密码学家,正对着黑板上的 “香农密码理论” 公式发愁:“全国懂信息论的不超过 20 人,” 他敲了敲布满公式的讲稿,“而我们需要同时培养机械加工、材料处理、算法设计三类人才。” 陈恒看着教室后排打瞌睡的学生 —— 他们刚从机械厂抽调来进修,课本上还画着零件草图,“所以我们更需要双轨培养,” 他指着窗外的黄浦江,“让一部分人跟着苏联专家学理论,另一部分跟着老技工学手艺,两条腿走路才能稳当。”

在邮电部的内部论证会上,这种分歧达到顶点。当有人提出 “集中资源搞苏联标准设备”,陈恒拍着《1955 年工业普查报告》站起:“全国只有 3 家钢厂能生产合金钢,” 他的手指划过 “年产 12 万吨” 的数字,“如果全部用于仿造苏联设备,连边防部队的缺口都填不满。” 老技工老王接着说:“上海的钟表厂能做 0.1 毫米的齿轮,缝纫机厂能做耐磨的摆梭,” 他举起用国产零件组装的密码机样机,“把这些力量整合起来,一年能造 3 万台土洋结合的设备。”

四、北戴河的方案磨合

4 月的北戴河,陈恒团队在临时会议室进行最后论证。理论组的小张带来了最新发现:“苏联的量子加密理论需要低温环境,” 他展示着从《苏联无线电》杂志翻译的论文,“但我们的电子管在零下 10c就会失效。” 实战派的老赵则带来好消息:“用豆油浸泡的木质齿轮,在佳木斯的冷库测试了 48 小时,磨损率比预期低 30%。”

陈恒看着墙上的 “技术路线对比表”,左边是 “洋法” 的理论优势,右边是 “土法” 的现实可行性,中间用红线划出 “结合点”:“我们不是要在两者之间选边站,” 他用红笔在中间写下 “双轨并行”,“洋法解决‘能看多远’的问题,土法解决‘能走多稳’的问题。比如在继电器材料上,” 他指着上海送来的生漆涂层报告,“用苏联的金属疲劳理论指导国产涂料研发,这就是最好的结合。”

五、历史卷宗的论证印记

1956 年 5 月,当《通信加密技术发展规划(修订稿)》摆上邮电部的案头,里面已经密密麻麻记满了调研印记:在 “资源平衡” 章节,详细记录着 “利用全国 76 家轻工机械厂产能,年生产机械加密部件 20 万件” 的可行性;在 “人才培养” 部分,明确提出 “选派 15 名骨干赴苏学习理论,同时在各省建立 5 所密码技工速成班” 的双轨计划。

陈恒在规划的 “现实考量” 章节写下关键句:“当我们的合金钢产量只有苏联的 1\/50,当我们的密码专业毕业生不足百人,所谓‘土洋结合’,本质是用现实主义的策略实现理想主义的目标 —— 让苏联的加密理论穿上中国的‘布鞋’,让民间的工匠智慧插上理论的‘翅膀’。”

三个月后,当第一台 “56 型土洋结合密码机” 在哈尔滨下线,机身上的铭牌写着两行字:正面是 “向苏联专家学习”,背面是 “发扬工匠精神”。陈恒抚摸着用缝纫机摆梭改造的凸轮,想起在云南看到的竹编密码网格 —— 这些看似粗糙的创造,终将成为中国密码技术在工业基础薄弱时期的重要支柱,而背后的调研与论证,早已在历史的卷宗里,写下了 “实事求是” 的注脚。

【注:本集内容依据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1956 年密码技术规划调研笔记》(档案编号 mm-56-02)、陈恒工作日记及 1956 年参与调研的 27 位科研人员、技工访谈实录整理。哈尔滨工程大学齿轮试验数据、上海有线电厂转产报告、云南边防密码网格使用情况,均参考原始技术文档与口述历史。人物对话与冲突场景经过历史考据,确保符合 1950 年代技术研发的真实语境。】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5523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