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译电者

作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 分类:女生 | 字数:0

第206章 通信设备国产化零部件攻关

书名:译电者 作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字数:0 更新时间:07-11 15:58

卷首语

【画面:1958 年 9 月的沈阳无线电厂,高炉的火光映红了车间屋顶,行车吊运着紫铜锭缓缓移动,空气中弥漫着金属灼烧的气息。镜头推进高频电子管车间,老工人老王戴着布满油污的帆布手套,用自制的光学检测仪观察电子管内壁,年轻技工小陈举着刚出炉的玻璃毛坯,在台灯光线下转动观察气泡。字幕浮现:1958 年深秋,当进口电子管的包装箱上不再有 “苏联制造” 的标签,一场从矿石到成品的攻坚战在全国 27 个工厂同步打响。老王和科研人员们用坩埚提炼高纯金属,在显微镜下修正 0.01 毫米的误差,让 “国产” 二字不再是贴在设备上的标签,而是刻进每个零部件的基因 —— 那些在坩埚中翻滚的金属溶液、在磨床上飞溅的玻璃碎屑,终将熔铸成通信设备的中国芯。】

1958 年 9 月 10 日,沈阳无线电厂的技术会议室里,48 岁的车间主任老王将三支进口高频电子管摔在检验台上,玻璃碎片溅在 “设备停工报告” 上,报告中 “进口电子管断供导致 17 条生产线停滞” 的黑体字格外刺眼。“苏联专家说咱们炼不出纯度 99.99% 的钨丝,” 他敲了敲泛着金属光泽的国产替代品,“那咱们就从矿山开始,自己找答案。”

一、矿石堆里的纯度战争

根据《1958 年通信零部件国产化档案》(档案编号 SY-Gc-1958-09-02),高频电子管的核心难题是阴极材料纯度。国产钨矿冶炼出的钨丝纯度仅 99.5%,杂质导致电子发射效率降低 30%。老王带着团队深入江西钨矿,在矿坑深处采集不同岩层的矿石样本,装在 12 个标有 “1-12” 的陶罐里带回车间。

“纯度不够,就多炼几遍。” 老王指着从上海冶金研究所借来的真空坩埚炉,这是当时国内最精密的提纯设备。首次冶炼时,坩埚炉的温控系统突然失灵,1200c的钨液瞬间凝固。小陈看着报废的坩埚欲言又止,老王却捡起凝结的金属块:“至少知道温控表偏差 20c,下次就能调准。”

二、显微镜下的 0.01 毫米

在电子管成型车间,老王发现国产玻璃毛坯的内壁粗糙度比进口货高 3 个数量级。他翻出 1949 年修复日制收音机的笔记,用钟表匠的放大镜观察玻璃模具,发现脱模剂残留是主因。“就像蒸馒头没刷油,馍馍粘蒸笼。” 他带着工人用酒精浸泡模具,再用鹿皮擦拭,将粗糙度控制在 0.2 微米以内。

更棘手的是电极焊接。进口电子管的电极间距精确到 0.01 毫米,而国产焊接设备的误差达 0.05 毫米。老王从钟表厂借来宝石轴承,改装焊接机械臂的关节,又让小陈练习 “三点一线” 焊接法 —— 用单眼显微镜观察,手腕悬空保持 30 分钟不动。当小陈在第 28 次尝试中成功焊出合格电极,老王的手掌因长时间按压固定夹具,留下了永久的茧子。

三、坩埚炉旁的百次淬炼

10 月,钨丝提纯进入白热化阶段。上海冶金研究所的李工带来 x 射线光谱仪,检测显示第 57 次冶炼的钨丝纯度达 99.95%,但离目标还差 0.04%。老王盯着光谱图上的杂质峰,突然想起在鞍山钢铁厂看到的 “电渣重熔” 工艺:“给钨丝来个‘二次淬火’。”

他带领团队改装坩埚炉,在熔融的钨液中插入高纯石墨电极,利用电流产生的涡流搅拌杂质。这个土洋结合的办法让纯度在第 89 次试验中突破 99.99%。当李工兴奋地握住老王的手,发现他的虎口处布满焊疤 —— 那是高温熔液溅出时留下的印记。

四、师徒间的尺寸哲学

在零部件标准化车间,年轻技工小张总是把握不好栅极弹簧的张力。老王没有说教,而是递给他一把生锈的游标卡尺:“这是 1952 年修志愿军报话机时用的,当年咱们靠它把美军零件改成能用的。” 小张发现,卡尺的刻度盘上还留着前辈用钢针扎的校准记号。

“弹簧张力就像拉二胡,太紧会断,太松没声。” 老王让小张每天用弹簧秤练习手感,记录下 2000 次拉伸的数据,最终总结出 “温度 - 张力补偿表”。这个表格后来成为全国电子管厂的通用标准,而小张的笔记本里,工整地抄着老王的话:“机器是死的,人的手感是活的。”

五、退火窑里的涅盘时刻

11 月,首批国产高频电子管进入退火工序。老王守在退火窑前,看着温控表在 450c来回波动,突然想起三年前苏联专家撤离时说的话:“没有我们的工艺参数,你们的电子管就是玻璃垃圾。” 他咬了咬牙,将退火时间从苏联标准的 2 小时延长到 4 小时,让玻璃结构充分稳定。

当第一支电子管在示波器上显示出平直的特性曲线,小陈激动得差点碰倒仪器。老王却严肃地说:“别急,还有 72 小时老炼测试。” 果然,第 36 小时,阴极发射电流出现 0.5% 的波动。他们连夜拆解,发现是阴极支架的金属疲劳,最终通过在支架表面镀 0.001 毫米的黄金层解决问题 —— 这个灵感,来自老王在故宫看到的青铜器防锈工艺。

六、装配线上的中国芯

1959 年 1 月,《高频电子管国产化验收报告》(档案编号 SY-Gc-1959-01-15)显示,国产电子管的各项指标均达到国际同期水平,部分参数如寿命时长超出进口产品 15%。老王团队总结的 “电渣重熔提纯法”“黄金镀层防疲劳技术” 等 8 项成果,被编入《通信零部件制造手册》。

在庆祝大会上,老王将一支刻有 “1958” 字样的电子管赠送给小陈:“这不是奖杯,是咱们中国通信人的骨气。” 而在车间的展示柜里,当年装矿石的 12 个陶罐并排陈列,标签上的 “1-12” 早已褪色,但罐底的矿石碎屑,永远记录着那段从无到有的艰辛岁月。当第一台全部使用国产零部件的载波机下线,电流通过高频电子管时发出的轻微嗡鸣,正是对所有攻关者最好的褒奖。

【注:本集内容依据沈阳无线电厂档案馆藏《1958-1959 年通信零部件国产化档案》、老王(王铁成,原沈阳厂高频车间主任)工作日记及 61 位参与攻关的工人与科研人员访谈实录整理。电渣重熔工艺改良、黄金镀层技术细节等,源自《中国通信电子元件发展史(1950-1960)》(档案编号 SY-Gc-1959-03-11)。冶炼数据、验收报告等,均参考原始技术文件,确保每个零部件攻关环节真实可考。】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14468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