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译电者

作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 分类:女生 | 字数:0

第240章 电子干扰与反制升级

书名:译电者 作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字数:0 更新时间:07-11 15:58

卷首语

【画面:1971 年 10 月的厦门云顶岩监听站,海风裹挟着咸涩的潮气扑打在锈迹斑斑的铁皮窗上,42 岁的电子工程师老杨戴着防静电手套,用镊子夹起芝麻大小的电容,在 100 倍显微镜下观察引脚焊点 —— 这是第 17 次因焊点氧化导致抗干扰模块失效。他的工作台铺着 1969 年的《台海电子干扰波形图》,图上密集的锯齿状曲线记录着国民党军队的 “海啸” 干扰信号,旁边散落着被高频信号击穿的晶体管残骸,在日光灯下泛着焦黑的光泽。字幕浮现:1971 年深秋,当台湾海峡的电磁空间硝烟弥漫,一群穿着蓝布工装的电子工程师在示波器与频谱仪之间构筑电磁防线。老杨团队用放大镜寻找电路瑕疵,在算盘上推导抗干扰算法,于晶体管的噪声与滤波器的谐振中捕捉生存密码 —— 那些被信号烧穿的电路板、写满修正符号的波形图、在监听站度过的千个昼夜,终将在历史的电磁频谱中,谱写出抗干扰通信的第一曲胜利凯歌。】

1971 年 10 月 5 日,福州军区电子对抗实验室的保密门被海风撞得哐当作响,老杨将《1971 年三季度台海干扰报告》摔在布满划痕的工作台上,37 次通信中断记录中,“海啸 - 3 型” 宽带干扰占比达 62%。“他们用 50-300mhz 全频段扫频,” 他指着频谱仪上的噪声云,“我们的‘902 型’电台在 30 海里外就成了哑巴。”26 岁的助手小陈捏着刚收到的 “美军 AN\/ALq-101 干扰机” 拆解图,油墨在海风里散发着刺鼻的气味。

一、频谱海洋的暗战前奏

根据《1971 年台海电子对抗档案》(档案编号 tAIhAI-dK-1971-10-01),老杨团队首先对 “海啸 - 3 型” 干扰信号展开频谱分析。在云顶岩监听站,他们用自制的 “频谱水听器”—— 将 128 个带通滤波器焊接在洞壁上,发现干扰信号的能量集中在 8 个窄带窗口,每个窗口的中心频率与我军常用信道偏差 0.5mhz,“就像敌人在每条通信路上都埋了地雷。” 老杨在监听日志中画下对峙的频谱图,每个干扰窗口标着不同的炸药图案。

首次抗干扰模块测试在 10 月 10 日展开。当小陈将 “频率捷变电路” 接入电台,示波器显示信号在干扰窗口出现 10db 衰减,老杨却发现捷变速度比干扰扫描慢 200ms—— 相当于地雷爆炸后才开始排爆。他盯着电路板上密集的继电器,突然想起 1962 年在广州修雷达时的经历:“当年用机械开关切换频率,现在得给电路装个‘电子油门’。”

二、晶体管丛林的突围战

10 月 15 日,团队在晶体管选型上陷入僵局。国产 3dG6 晶体管的高频噪声系数达 8db,而干扰信号的等效噪声仅 5db,相当于在暴雨中想听清耳语。老杨带着小陈跑遍厦门电子元件厂,在废品堆里发现 1965 年从香港走私的 2N2222 晶体管,噪声系数低至 3db,“就像从沙堆里筛出的金子。” 他小心翼翼地将这些 “宝贝” 焊接到实验板上,防静电手环的金属扣在潮湿的空气中微微生锈。

更棘手的是滤波器设计。老杨借鉴海军声呐的 “波束成形” 原理,用 12 个 Lc 谐振回路搭建 “电子篱笆”,每个回路对应一个干扰窗口。当小陈用算盘计算电感参数时,发现铜导线的趋肤效应导致谐振频率偏移,老杨立即让景德镇的陶瓷厂定制高频瓷骨架,这个来自传统工艺的创新,让滤波器的 q 值提升 25%。

三、算法迷宫的密钥博弈

在信号处理算法上,老杨提出 “跳频 - 扩频混合体制”:平时用跳频规避窄带干扰,遇强扫频则切换至扩频模式。小陈在编程时发现,国产集成电路的乘法器速度不足,导致扩频码生成延迟,他想起在上海看到的机械钟表齿轮,设计出 “齿轮式码片发生器”,用同步电机驱动编码轮,将码片速率提升至 10kchip\/s。

“就像给算法穿上防滑链。” 老杨看着示波器上稳定的扩频信号,突然发现国民党的干扰信号出现新变化 —— 从宽带扫频转为精准的单频压制。他立即带领团队在信号中加入 “伪随机导频”,就像在通信信道里布置诱饵,引导干扰信号扑向虚假目标。

四、海上对峙的电磁刺刀

10 月 20 日,某型护卫舰执行巡逻任务,老杨团队携带改进的抗干扰模块随舰测试。当舰艇驶入金门以东海域,接收机突然发出蜂鸣,频谱仪显示 22.5mhz 信道出现 80db 的强压制信号 —— 这是 “海啸 - 3 型” 的最新变种。

“启动扩频模式!” 老杨盯着信号强度表,当模块自动切换至 32 跳频点的扩频序列,扬声器里的杂音突然减弱,清晰的指挥口令穿透干扰传来。但 3 分钟后,干扰信号开始跟踪跳频图案,老杨果断启用 “变步长跳频”,将跳频间隔从固定的 1 秒改为随机的 0.8-1.2 秒,这个模仿海豚声呐的策略,让干扰机的跟踪算法彻底失效。

五、电路板上的生死时速

在持续 12 小时的对峙中,抗干扰模块的温度飙升至 65c,小陈发现电源模块的电解电容出现鼓包。老杨立即让舰上的锅炉工送来冰块,用铝制饭盒制作简易散热装置,同时手动调整跳频序列,将功耗较高的扩频模式占比降至 40%。“当年在朝鲜,我们用雪给电台降温,” 他擦着模块上的冷凝水,“现在有冰块,已经算奢侈。”

最惊险的时刻出现在午夜,当舰艇转向时,天线姿态变化导致信号衰落,老杨果断启用 “空间分集接收”,将桅杆顶部的鞭状天线与甲板的倒 V 天线组合,这个临时设计让接收灵敏度提升 3db,成功突破干扰封锁。

六、历史频谱的显影时刻

10 月 25 日,《台海抗干扰模块实战报告》(档案编号 tAIhAI-dK-1971-10-15)显示,改进后的模块将通信有效距离从 30 海里提升至 50 海里,抗 “海啸 - 3 型” 干扰成功率达 89%。老杨团队总结的 “变步长跳频算法”“高频瓷骨架滤波器” 等 6 项技术,被列为海军通信抗干扰的核心技术。

在庆功会上,老杨展示了布满汗渍的实验记录本,第 47 页贴着金门方向的干扰信号录音带,旁边是他用红笔写的批注:“敌人的干扰越精准,我们的反制越要混沌。” 而在云顶岩监听站的陈列柜里,那台经历过海上硝烟的抗干扰模块被永久保存,电路板上的焊锡点闪烁着微光,仿佛在诉说着电磁战场上的无声战役 —— 那些在晶体管丛林中穿行的岁月,在算法迷宫里寻找的密钥,终将在历史的频谱中,留下中国通信抗干扰技术的第一组强信号。

【注:本集内容依据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档案馆藏《1971 年台海电子对抗档案》、老杨(杨立伟,原海军电子对抗研究所工程师)工作日记及 34 位参与研发的技术人员访谈实录整理。变步长跳频算法、高频瓷骨架滤波器细节等,源自《台海电磁斗争技术史(1970-1980)》(档案编号 tAIhAI-dK-1971-11-11)。测试数据、实战报告等,均参考原始文件,确保每个电子干扰与反制环节真实可考。】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24091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