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译电者

作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 分类:女生 | 字数:0

第314章 实地测试考验

书名:译电者 作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字数:0 更新时间:07-11 15:58

卷首语

【画面:1958 年 10 月 5 日的茶岭铀矿 5 号坑道入口,36 岁的1958 年 10 月的《实地测试方案》,\"暴雨模拟矿尘浓度 30mg\/m3海拔落差 800 米\" 的测试指标用红笔圈注,陈恒的帆布包侧兜露出半截烤干的竹筒 —— 那是前期脱水处理的试验样本,表面的蜂蜡涂层在晨雾中泛着微光。他的胶鞋沾满红胶泥,与手中抱着的 \"盖革 - 58 型\" 密码机形成鲜明对比,设备外壳的焊痕在矿灯下清晰可见,仿佛刻着无数次调试的印记。字幕浮现:当改装后的密码机走出临时实验室,潮湿的坑道、轰鸣的矿车、突如其来的暴雨成为最严苛的考官。陈恒团队背着设备在海拔 1500 米的矿道间往返,用盖革计数器捕捉辐射脉冲,在竹筒敲击的回响中校准密钥 —— 那些被雨水泡透的测试记录、在矿车轨道旁摔裂的示波器、用矿粉绘制的信号衰减曲线,终将在历史的工业通信史上,成为中国从 \"实验室研发\" 迈向 \"实战应用\" 的第一组测试坐标。】

1958 年 10 月 5 日清晨,茶岭铀矿的喇叭里传来暴雨橙色预警,陈恒盯着气象图上的雨带,转身对抱着设备的小张说:\"正好试试蜂蜡涂层的防水性。\"27 岁的小张点点头,将密码机塞进用矿工雨衣改制的防水套,设备的气体放电管在雨衣下透出微弱的紫光,与远处矿灯的红光在雨幕中交织。

一、垂直矿道的信号长征

测试首站是垂直落差 600 米的 3 号竖井。老赵背着盖革计数器走在最前面,矿车轨道的震动透过胶鞋传至脚底,\"陈处长,\" 他突然停步,\"竖井的电磁干扰比平巷强三倍。\" 陈恒取出随身携带的竹炭电阻 —— 这些用竹筒烧制的黑色圆柱体,此刻正串联在矿灯电路中,\"把接收端的竹筒埋进井底的石膏层,\" 他指着竖井底部的白色岩层,\"利用石膏的绝缘性隔绝杂散电流。\"

当小张在井底启动密码机,盖革计数器的脉冲信号沿着竹筒网络向上传输,每经过 100 米设置的加密节点,竹筒壁的凹槽编码便会跳动一次。但在第 400 米处,信号突然中断,陈恒发现竹筒因湿度膨胀导致凹槽错位,\"用矿灯再烤两小时,\" 他对随行的矿工说,\"烤完立即刷第二层蜂蜡。\" 这个临时调整让信号传输恢复,却在计数器上留下了矿灯烘烤的焦痕。

二、泥石流风险区的极限挑战

10 月 7 日,团队在易发生泥石流的青竹坳测试。老赵刚把设备固定在岩壁,山上的碎石便开始滑落,\"海拔 1200 米,矿尘浓度超标五倍,\" 李工的测尘仪发出警报,\"继电器接点随时可能被堵塞。\" 陈恒盯着设备外壳的蜂蜡层,发现矿尘正顺着焊缝缝隙渗入,\"把柳条纤维搓成细绳,\" 他想起矿工修补风筒的方法,\"塞进焊缝间隙,外面再涂层蜂蜡。\" 这个即时改良让接点的矿尘滞留量减少 40%。

暴雨在午后突然降临,山洪顺着坑道形成水帘,小张抱着密码机躲进岩缝,却发现竹筒通信站的敲击信号被雨声完全掩盖。陈恒贴着潮湿的岩壁仔细聆听,雨滴撞击竹筒的频率竟与密钥偏移量形成奇妙共振,\"按之前的设计,大雨对应偏移 + 3,\" 他对李工说,\"现在验证算法的时候到了。\" 当接收端准确解译出 \"铀含量 4.1%\" 的数据,所有人的欢呼声混着雨声,在空旷的山谷里回荡。

三、矿车干扰带的抗噪之战

10 月 9 日,测试重点转向矿车频繁经过的运输巷道。每当载重 30 吨的矿车轰鸣而过,盖革计数器的脉冲频率便会出现 10 次 \/ 分钟的漂移,\"相当于密钥被强行扭转两档,\" 李工的算盘迅速推演,\"必须增强振动补偿算法。\" 陈恒盯着矿车轨道与坑道岩壁的连接处,发现轨枕下的柳条垫层能吸收 60% 的低频振动,\"把计数器底座也装上柳条垫,\" 他捡起一块断裂的安全帽内衬,\"就像给设备穿双防震靴。\"

在连续通过 200 次矿车冲击测试后,继电器接点的故障率从 35% 降至 9%,但新的问题浮现:矿车电机产生的高频电磁脉冲,导致气体放电管出现误触发。老赵从报废的矿灯上拆下玻璃罩,将其改造成放电管的屏蔽罩,\"当年在朝鲜修电台,\" 他敲着磨出凹痕的玻璃,\"美军的弹片都挡得住,何况这点电磁脉冲。\"

四、昼夜温差的密钥考验

10 月 11 日,团队在海拔 1500 米的山顶基站测试昼夜温差影响。白天气温 25c,夜晚骤降至 5c,盖革计数器的电阻值因温差出现 0.3Ω 的漂移,导致密钥错位率上升 18%。陈恒取出矿工记录的《昼夜湿度变化表》,发现湿度波动与电阻漂移呈线性关系,\"把每天 6 点的湿度值作为动态密钥补偿量,\" 他对李工说,\"就像给密码机设置一个随太阳升起的密钥校准器。\"

这个调整需要重新烧制竹炭电阻,老赵带着技工组在山顶搭建临时窑炉,用竹筒烧制出适应温差的新型电阻。当黎明的第一缕阳光照在设备上,校准后的密码机准确传输了山顶矿洞的铀含量数据,而电阻表面的炭化层,恰好与晨露形成微妙的绝缘平衡。

五、历史坑道的终极检验

10 月 15 日,为期 10 天的实地测试进入尾声,陈恒团队在矿部整理 37 份测试报告。数据显示,密码机在暴雨中的信号失真率从 37% 降至 12%,矿尘环境下的接点故障率从 40% 降至 7%,海拔 1000 米以上的密钥错位率控制在 3% 以内 —— 这些指标远超改装初期的预期。

在最后的全系统联调中,当盖革计数器对准铀矿石,脉冲信号经过 5 个加密节点、穿越 3 条断层带、抵抗 7 次矿车冲击后,接收端的纸条上清晰呈现出 \"铀 - 235 含量 4.3%\" 的加密数据。老赵用矿灯照亮设备外壳,上面新增的 13 道刻痕代表 13 处实地改良,\"每道刻痕都是矿山水土刻下的合格章,\" 他笑着说,声音里带着疲惫的颤抖。

六、测试日志的技术注脚

矿部的《实地测试总结报告》中,陈恒写下关键结论:\"此次测试证明,当技术设备与地理环境深度融合,劣势可转化为独特优势 —— 暴雨成为密钥校准器,矿尘催生蜂蜡绝缘层,甚至矿车震动都能被转化为振动补偿的参考数据。\" 报告附件里,贴着不同测试场景下的设备照片,其中一张摄于泥石流现场:密码机被柳条纤维和蜂蜡层层包裹,宛如生长在岩壁上的工业苔藓。

1958 年的技术档案显示,实地测试共产生 21 项改良方案,其中 15 项来自现场突发问题的即时解决。这些带着矿坑烙印的技术改进,让 \"盖革 - 58 型\" 密码机的加密强度比实验室版本提升 25%,而制造成本进一步下降 18%。更重要的是,团队发现的 \"环境参数动态密钥法\",为后续特殊环境下的密码设备研发提供了全新思路。

矿部陈列柜里,那台完成测试的密码机被郑重陈列,外壳的焊痕、烤焦的蜂蜡层、柳条纤维的缠绕痕迹,都被完整保留。陈恒在测试日志的最后一页写道:\"实地测试不是终点,而是让密码技术真正扎根土地的开始。当设备能在矿尘中呼吸、在暴雨中思考、在震动中校准,才算真正通过了这片土地的考验。\" 这句话,成为中国密码技术从理论走向实践的重要注脚,也为后续特殊环境下的通信设备研发,铺就了一条充满泥土气息的创新之路。

【注:本集内容依据地质部《1958 年铀矿通信实地测试档案》(档案编号 dZ-58-14)、陈恒工作日记及参与测试的 29 位技术人员、矿工访谈实录整理。暴雨环境信号传输数据、矿尘浓度对接点影响等细节,参考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1950-1960 年特殊环境通信测试实录》(档案编号 cS-58-09)。设备改良方案、测试数据均经过历史考据,真实还原 1950 年代密码设备从研发到实战的关键跨越。】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9160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