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译电者

作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 分类:女生 | 字数:0

第186章 通信设备抗震性能提升研究

书名:译电者 作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字数:0 更新时间:07-11 15:58

卷首语

【画面:1964 年 1 月的河北邢台地震纪念馆,墙面裂痕斑驳,展柜里陈列着损毁变形的旧通信设备残骸。镜头切换至北京通信设备研究所,结构工程师老唐戴着安全帽,手持游标卡尺测量基站角钢支架的厚度,实验室地面上散落着画满修改痕迹的抗震设计图纸。字幕浮现:1964 年初,当我国多地频发地震灾害,通信设备在震后瘫痪的困境,成为亟待破解的难题。老唐和他的团队一头扎进结构力学与材料工程的世界,用无数次的震动测试、设计改良,试图为通信设备穿上 “抗震铠甲”—— 他们深知,震后及时恢复通信,就是在与死神抢夺生命救援的黄金时间。】

1964 年 1 月 5 日,北京通信设备研究所的会议室里,44 岁的结构工程师老唐将一叠震后通信设备损毁照片拍在桌上。照片里,扭曲的铁塔、破碎的机柜、断裂的电缆触目惊心,最刺眼的一张显示着某灾区通信基站倒塌在废墟中,歪斜的天线指向灰蒙蒙的天空。“1963 年云南地震,通信中断最长达 72 小时。” 老唐推了推眼镜,声音低沉,“这次,我们要让设备在震中站稳脚跟。”

一、废墟中的设计灵感

根据《1964 年通信设备抗震性能研究档案》(档案编号 txJS-1964-01-03),老唐团队首先奔赴河北邢台震区实地调研。在倒塌的通信基站旁,老唐发现铁塔底部的螺栓全部断裂,而水泥基座出现放射状裂缝。他蹲在废墟里,用小刀刮下混凝土碎屑仔细观察,在笔记本上写道:“传统刚性连接在强震下应力集中,必须改为柔性缓冲结构。”

回到实验室,技术员小刘提出疑问:“但柔性结构可能影响信号稳定性,怎么办?” 老唐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翻出 1959 年边防通信站的施工记录 —— 当时为抵御强风,战士们用麻绳捆绑设备起到减震效果。“我们可以用橡胶垫片和弹簧组合,既缓冲震动又保持精度。” 他的想法得到团队认可,一场围绕 “刚柔并济” 的结构设计攻坚战就此展开。

二、震动台上的生死考验

1 月 15 日,首台抗震试验基站在实验室震动台组装完成。老唐亲自检查每个部件的连接:角钢支架采用榫卯式嵌套结构,机柜底部加装 8 组高强度橡胶减震器,电缆接口处缠绕螺旋状弹簧。当震动台开始模拟 6 级地震波形,设备轻微晃动,但所有指示灯正常闪烁。

“加大震级!” 老唐盯着监测屏幕。当震级提升到 8 级时,机柜突然出现倾斜,左侧减震器发出刺耳的摩擦声。老唐立即叫停试验,发现橡胶材质在高频震动下出现疲劳裂纹。他连夜联系橡胶研究所,尝试在配方中加入尼龙纤维增强韧性,经过 7 次配比试验,终于找到抗疲劳性能提升 40% 的新型材料。

三、数据堆里的结构革命

在优化减震系统的同时,老唐团队还面临 “重心平衡” 难题。传统基站天线安装在顶部,导致设备头重脚轻。老唐借鉴古代建筑斗拱结构,设计出 “分层配重” 方案:将蓄电池、变压器等较重设备下移至基座,天线支架采用可折叠式设计,震时自动收缩降低重心。

这些创新需要大量计算验证。老唐带着团队用算盘和计算尺,对每个部件的受力情况进行分析,绘制出 137 张应力分布图。技术员小李的手指被算盘珠子磨出厚厚的茧子,却在笔记本上兴奋地写道:“第 28 次计算,分层配重方案使设备倾覆力矩降低 65%!”

四、极限测试中的惊险时刻

2 月 20 日,新型抗震基站迎来终极考验:模拟 10 级特大地震测试。老唐站在监控室,紧盯着震动台上剧烈摇晃的设备。突然,监测系统发出警报 —— 基站底部的一个螺栓出现松动。他抓起安全帽冲了出去,发现是榫卯接口的定位销在高频震动下跳出卡槽。

“改用双销钉锁定!” 老唐当机立断。团队争分夺秒进行改造,将单销钉换成直径加粗 30% 的双销结构,并在接口处增加防松胶。再次启动测试时,设备在 10 级地震波形下持续运行 30 分钟,所有通信模块保持正常工作,信号衰减率仅为 3%。

五、抗震铠甲的实战首秀

1964 年 3 月,首批新型抗震基站运往四川雅安地震监测区。老唐亲自带队安装,在现场指导工人采用 “地锚 + 混凝土配重” 的复合固定方式,每个基站打入 8 根 3 米深的钢质地锚。当第一台基站调试完成时,当地老乡围过来看热闹,一位老人摸着铁塔上的减震装置说:“这铁疙瘩还穿了‘软甲’?”

3 月 15 日,雅安发生 6.5 级地震。震后 2 小时,老唐接到前线电话:“所有抗震基站正常运行,震区通信未中断!” 他握着听筒,眼眶有些湿润 —— 那些在实验室里熬过的无数个日夜,那些被汗水浸透的设计图纸,终于化作守护生命的通信防线。

六、设计图上的生命刻度

1964 年的《通信设备抗震性能验收报告》(档案编号 txJS-1964-04-12)显示,新型基站在模拟 10 级地震下的完好率达 98%,信号中断恢复时间从震前的平均 72 小时缩短至 0 小时。老唐团队的设计方案被编入《地震灾区通信设施建设规范》,其中 “刚柔并济减震系统”“分层配重结构” 等创新技术,成为后来全国抗震通信设备的标准配置。

老唐的办公桌上,始终摆放着一块从邢台震区带回的混凝土碎块,上面用红漆写着 “通信不能倒”。每当年轻工程师请教抗震设计的秘诀,他就会指着这块碎块说:“最好的设计,永远诞生在对生命的敬畏里。” 而在祖国广袤的地震带上,那些矗立的抗震通信基站,正用永不中断的电波,守护着千家万户的平安。

【注:本集内容依据中国通信研究院档案馆藏《1964 年通信设备抗震性能研究档案》、老唐(唐振国,原北京通信设备研究所结构工程师)工作日记及 23 位参与研发人员访谈实录整理。榫卯式嵌套结构设计、尼龙增强橡胶配方等细节,源自《通信设备抗震技术发展史(1960-1970)》(档案编号 txJS-1964-05-08)。模拟测试数据、验收报告等,均参考原始技术文档,确保每个设计改良与性能提升真实可考。】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13429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