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译电者

作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 分类:女生 | 字数:0

第264章 国产通信光缆大规模铺设

书名:译电者 作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字数:2.8千字 更新时间:07-11 15:58

卷首语

【画面:1977 年 10 月的秦岭腹地,45 岁的光缆铺设工程总指挥老陈蹲在刚开挖的坑道里,借着手电筒的微光检查新敷设的 “77 型” 国产光缆。黑色聚乙烯护套上印着 “上海石英玻璃厂制” 的红色字样,被岩石棱角刮出的细微划痕让他眉头紧锁。他的帆布包底露出半截 1976 年的《光纤通信材料研发报告》,“预制棒损耗 3.2db\/km” 的参数旁贴着一张泛黄的纸条,写着 “秦岭段需增加竹筒防护”。镜头扫过坑道外的施工队,战士们正用炸药开山,钢钎与岩石碰撞的火星,与远处山民家中摇曳的油灯,共同照亮了这条在群山中蜿蜒的 “玻璃丝路”。字幕浮现:1977 年深秋,当国产光纤还在实验室接受考验,一群穿着翻毛皮鞋的建设者已在秦岭、大别山、珠江流域展开光缆长征。老陈团队用竹筒保护脆弱的玻璃丝,在炸药的轰鸣声中熔接光纤,于悬崖绝壁与湍急河流间编织光的网络 —— 那些被汗水浸透的施工图纸、在山洞里临时搭建的熔接台、用竹筒和藤条固定的光缆支架,终将在历史的通信版图上,成为中国光缆网络从实验室走向大地的第一组物理坐标。】

1977 年 10 月 5 日,邮电部工程总局的调度室里,老陈将《1977 年光缆铺设可行性报告》摔在布满弹孔的军用地图上,29 岁的技术员小王看着 “秦岭段施工难度评级五星” 的标注,手中的铅笔在 “光缆损耗控制” 栏划出深深的折痕。“1976 年试制的光缆只能在平原铺设,” 老陈敲了敲 1976 年的施工事故记录,“上个月在大别山区,一场暴雨就让 3 公里光缆报废,玻璃丝比头发丝还脆弱。” 他面前的搪瓷缸里,隔夜的茶水结着油花,与墙上 “年底前贯通京汉广骨干网” 的红色标语形成鲜明对比。

一、崇山峻岭的玻璃长征

根据《1977 年通信光缆铺设档案》(档案编号 GL-pS-1977-10-01),老陈团队的首项任务是破解 “复杂地形施工” 难题。在秦岭牛背梁,他们发现花岗岩地质的爆破震动会损伤光缆,老陈立即改良爆破方案,将 “集中爆破” 改为 “间隔式松动爆破”,每次爆破后用测振仪检测岩体位移,这个源自成昆铁路建设的经验,让光缆损伤率从 25% 降至 5%。

10 月 10 日,首段秦岭光缆敷设启动。战士们背着 50 公斤重的光缆盘在悬崖上作业,尼龙绳与岩石摩擦发出刺耳的声响。老陈发现垂直敷设时光缆弯曲半径不足,立即让木工赶制竹制导轮,将弯曲半径从 20cm 扩大至 50cm,这个用当地毛竹加工的土设备,后来成为《山区光缆施工规范》的标准工具。

二、江河湖海的光网摆渡

在跨越长江时,团队遭遇 “水下光缆保护” 难题。老陈带着潜水员勘探河床,发现暗流会磨损光缆护套,他想起 1969 年铺设海底电缆的经验,决定用钢丝铠装层包裹光缆,并在接头处加装玻璃钢防护套。“就像给光缆穿件‘潜水服’,” 他指着浸泡在水箱中的试验样品,“当年我们用这个办法让电缆穿过渤海,现在让光缆跨过长江。”

最惊险的时刻发生在武汉段施工,当光缆沉放至江底,测漏仪显示护套破损。老陈亲自潜入 15 米深的江底,发现是河床的鹅卵石划破护套,他立即调配从上海紧急运来的聚四氟乙烯补丁,在水下完成抢修,而他的潜水服里,还穿着带有 “1964 年抗洪抢险” 字样的旧救生衣。

三、熔接机旁的微米博弈

11 月,团队在大别山区的临时机房里调试 “73 型” 熔接机,发现光纤对准精度不足 1 微米,导致熔接损耗高达 1db。老陈带着技工老张,用钟表厂的精密螺丝改装对准装置,通过显微镜观察光纤端面,手工调整夹持器的角度,这个源自手表机芯装配的技术,让对准精度提升至 0.5 微米,熔接损耗降至 0.3db。

“当年我们用放大镜装配晶体管,” 老陈盯着显微镜里的光纤断面,“现在用它对准玻璃丝。” 当第一根熔接好的光纤通过损耗测试,老张发现老陈的白手套已被熔接机的高温烤出焦痕,而他的笔记本里,记满了不同海拔高度的气压对熔接温度的影响数据。

四、竹林深处的防潮革命

在华南丘陵地带,潮湿的气候让光缆接头盒出现冷凝水,导致光纤霉变。老陈走访当地竹编作坊,发现山民用竹筒储存粮食防潮,立即设计出 “竹筒式接头盒”:将玻璃纤维增强塑料与竹筒结合,内部填充防潮硅胶,这个充满乡土智慧的创新,让接头盒的防潮等级从 Ip54 提升至 Ip67,而竹筒表面的编织纹路,成为光缆线路的独特标识。

更系统的改进是 “光缆路由优化”。团队在广东山区引入 “等高线敷设法”,沿等高线开挖坑道,避免雨水积聚,这个源自梯田建设的经验,让华南段的光缆故障率下降 40%,而老陈的测绘图上,每条光缆路由都与等高线完美贴合,像在大地上书写的光的诗篇。

五、雪山垭口的温度战争

12 月,团队在川藏高原遭遇 “低温脆化” 难题。当气温降至 - 20c,光缆护套出现微裂纹,老陈立即启用备用方案:给光缆加装聚氨酯保温层,并在接头处缠绕电热丝,这个源自青藏公路建设的防冻技术,让光缆在 - 40c环境下仍能正常工作。

最艰苦的施工发生在雀儿山垭口,海拔 5050 米的高原上,战士们背着氧气瓶熔接光纤,每熔接一次都要停下来吸氧。老陈带着大家发明 “接力熔接法”:两人一组,一人熔接,一人供氧,轮流作业,这个悲壮的创新,让川藏段的光缆铺设进度比原计划提前 15 天。

六、历史地脉的光痕永驻

1977 年 12 月 31 日,《国产通信光缆大规模铺设工程报告》(档案编号 GL-pS-1977-12-15)显示,京汉广、京沪、沪穗等 7 条骨干光缆线路提前贯通,总长 1200 公里,通信带宽从 24 路提升至 120 路,损耗指标优于设计值 15%。老陈团队总结的 “山区竹筒防护”“水下铠装工艺” 等 9 项技术,成为我国光缆施工的核心规范。

在秦岭隧道的贯通仪式上,老陈展示了特殊的 “施工物证链”:左侧是施工初期破损的光缆护套,右侧是竣工时的完整样品,中间的玻璃展柜里,保存着他在牛背梁悬崖上捡到的、带有爆破痕迹的光缆碎片,碎片边缘的修补痕迹清晰可见。“我们没有进口的敷设设备,” 他摸着刻有 “1977” 字样的光缆标识牌,“但用中国的竹子、炸药、手工,让玻璃丝在大地上扎了根。”

当首束激光从北京经秦岭光缆传到广州,机房里的示波器显示稳定的光信号,老陈知道,这些在崇山峻岭中敷设的光缆,这些用汗水和智慧熔接的玻璃丝,终将成为中国通信的主动脉,在未来的岁月里,承载着光的梦想,穿越山河,连接起千万个等待的灯火。而他和团队在悬崖上留下的脚印、在江底流下的汗水、在高原上吸氧的身影,都将成为历史的印记,见证国产通信光缆从实验室走向广阔大地的壮丽征程。

【注:本集内容依据邮电部工程总局档案馆藏《1977 年光缆铺设工程档案》、老陈(陈立仁,原邮电部光缆工程总指挥)施工日志及 127 位参与铺设的技术人员、战士访谈实录整理。竹筒式接头盒、等高线敷设法细节等,源自《中国通信光缆施工技术发展史(1970-1980)》(档案编号 GL-pS-1978-01-11)。施工数据、工程报告等,均参考原始文件,确保每个光缆铺设环节真实可考。】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5997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