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译电者

作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 分类:女生 | 字数:0

第226章 密码学与计算机技术融合探索

书名:译电者 作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字数:0 更新时间:07-11 15:58

卷首语

【画面:1961 年 7 月的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灰绿色的 “103 型” 电子管计算机在机房里发出规律的蜂鸣,暖黄色的指示灯在穿孔卡片输入口明灭闪烁。35 岁的密码学家老陈抱着一叠写满置换公式的宣纸,站在占据半面墙的寄存器阵列前,真空管散发的热量让他的白大褂后背渐渐洇出盐渍。28 岁的计算机工程师小李趴在地板上,用万用表测量运算器的电压波动,脚边散落着画满流程图的草纸,其中一张用红笔圈着 “密码算法→机器语言” 的转化箭头。字幕浮现:1961 年盛夏,当世界首台商用计算机诞生不过十年,中国科研人员在电子管的辉光与密码本的墨香中寻找跨界可能。老陈与小李的团队将算盘上的置换规则转化为二进制代码,在寄存器的脉冲与密钥流的碰撞中编织数字密码 —— 那些被反复调试的穿孔纸带、写满修正符号的算法手稿,终将在计算机与密码学的交叉地带,踏出一条从手工加密到机器运算的探索之路。】

1961 年 7 月 5 日,中科院二号楼的跨学科会议室里,老陈将《传统密码算法效率分析》摔在包浆的木桌上,纸页间夹着的手工加密电文抄件飘落桌面:“莫尔斯码加密耗时 15 分钟,汉字区位码人工置换误差率 8%,” 他推了推滑到鼻尖的圆框眼镜,目光扫过参会的计算机小组,“而我们的‘103 型’计算机每秒能做 3000 次加法,却只能用来算气象数据?” 计算机工程师小李指着墙上的计算机结构图,键盘上的俄文标识还未完全擦去:“但密码学需要的逻辑运算,和气象预报的数值计算是两码事。”

一、寄存器里的密码雏形

根据《1961 年密码 - 计算机融合档案》(档案编号 JS-Rh-1961-07-01),联合团队的首个目标是 “让计算机学会置换密码”。老陈带来的 “54 式” 密码本里,汉字到数字的置换表有 128 组对应关系,小李尝试用计算机的寄存器组模拟这个过程,却发现二进制位数不足导致置换错误。“就像用小瓶装大酒,” 他盯着示波器上紊乱的波形,“32 位寄存器装不下 128 位的置换空间。”

老陈翻阅着从苏联带回的《计算机密码学原理》油印本,突然想起在延安时期用算盘进行的模运算:“或许可以分块处理,把 128 位分成 4 个 32 位块,逐个置换。” 这个提议让小李眼前一亮,他立即在穿孔卡片上编制分段置换程序,却在首次试运行时遭遇寄存器冲突 —— 计算机无法同时处理多个置换表的调用。

二、穿孔纸带上的算法战争

7 月 15 日,首次融合试验在 “103 型” 计算机上展开。老陈亲自编写的替代密码程序占据 300 张穿孔卡片,当卡片输入机开始运转,机房里响起有节奏的 “嗒嗒” 声。但 10 分钟后,打印机吐出的加密电文出现连续 7 处错误,小李发现,问题出在字符编码的二进制对齐 —— 计算机将汉字区位码视为整数运算,忽略了密码学需要的字符级置换。

“得给计算机装个‘密码脑子’。” 小李提出在内存中开辟专用置换区,用电子管继电器模拟密码本的查找表。他带着助手大刘,在电路板上焊接 64 个继电器,每个继电器对应一个字符的置换规则,这个 “硬件置换器” 的诞生,让计算机首次具备了字符级加密能力。

三、运算器的密钥博弈

更大的挑战来自密钥生成。传统密码学依赖人工生成的随机数,而计算机的伪随机数发生器在老陈眼中 “不够随机”:“用线性同余法生成的密钥,前三组就出现重复。” 他带着密码组重新推导随机数算法,从《数论》中找到二次剩余理论,设计出基于素数分解的密钥生成函数。

小李将这个数学函数转化为机器语言时,发现计算机的浮点运算单元精度不足,导致素数分解出现误差。他想起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看到的机械计算器,提出 “整数域内的素数筛法”,通过反复迭代排除非素数,将密钥生成的随机性提升 30%。这个改进让老陈刮目相看:“原来计算机的‘笨办法’,也能算出密码学的‘巧结果’。”

四、示波器前的昼夜调试

8 月,团队尝试将置换与移位两种密码算法结合,却在运算器中引发信号串扰。老陈盯着示波器上重叠的波形,突然想起在朝鲜战场用多套密码本交替使用的经验:“或许可以让计算机在不同算法间动态切换,就像战场上的变阵。” 小李立即修改程序,在密钥生成环节加入算法选择位,使计算机能在替代、置换、移位三种算法间自动切换。

但在压力测试中,计算机的电子管因长时间满负荷运行出现老化,导致加密速度从预期的每秒 100 字符降至 30 字符。小李带着维修组连夜更换了 27 个老化的电子管,并用风扇改造了机房的散热系统,这个看似简单的改进,让计算机的稳定运行时间从 2 小时延长至 8 小时。

五、机房里的跨界对话

8 月 20 日深夜,老陈与小李在机房的工作台前爆发争吵。老陈坚持保留人工校验环节:“机器算出来的密文,必须经过人眼复核。” 小李则认为这违背了计算机融合的初衷:“如果依赖人工,那和手工加密有什么区别?” 争吵声惊醒了趴在穿孔卡片堆上睡觉的大刘,他揉着眼睛举起刚打印的密文:“你们看,第 12 组密文的奇偶校验位错了三位。”

这个错误让两人冷静下来,他们发现,问题出在计算机的输出接口与密码学的校验规则不匹配。老陈提出在密文末尾添加双重校验码,小李则改进了输出模块的逻辑电路,两者的结合让密文错误率从 5% 降至 0.3%。这次事件后,团队建立了 “人机互验” 机制,成为后来密码 - 计算机系统的核心规则。

六、穿孔卡片的涅盘时刻

9 月 5 日,改进后的融合系统迎来终极测试。老陈亲自拟定测试电文:“秋风起,稻谷黄,边疆鸿雁传安康”,包含 78 个汉字和 12 个标点。当计算机在 1 分 23 秒内完成加密,输出的密文通过人工复核和机器校验双重验证,团队成员们盯着打印机吐出的纸带,终于露出笑容 —— 这比手工加密快了近 10 倍。

但小李注意到,密钥生成时间仍占总耗时的 40%,他再次钻进运算器机柜,发现随机数生成模块的继电器响应速度滞后。受到老陈 “战场变阵” 思路的启发,他在硬件层面增加了一个备用继电器组,通过乒乓切换技术将密钥生成时间缩短至原来的 1\/3。

七、寄存器组的密码纪元

1961 年 10 月,《密码学与计算机技术融合试验报告》(档案编号 JS-Rh-1961-10-15)正式提交,其中 “硬件置换器”“动态算法切换”“人机互验机制” 等 5 项成果被列为机密技术。老陈在报告中写道:“计算机不是密码学的替代者,而是延伸其能力的放大镜。” 小李则在附录中绘制了未来融合系统的蓝图,包括 “密钥自动分发”“密文实时校验” 等构想。

在成果演示会上,当 “103 型” 计算机准确解译出一段经过三重算法加密的电文,来自邮电部的验收专家指着跳动的指示灯:“这是密码学从算盘到机器的第一步。” 老陈抚摸着布满焊点的硬件置换器,想起三年前在苏联看到的计算机密码系统,那时他曾以为中国需要二十年才能追上,而现在,他们用算盘、烙铁和穿孔卡片,硬是在电子管的辉光中踏出了第一步。

【注:本集内容依据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档案馆藏《1961 年密码 - 计算机融合档案》、老陈(陈静安,原中科院数学所密码学家)工作日记、小李(李开复,原计算技术研究所工程师)技术笔记及 28 位参与试验人员访谈实录整理。硬件置换器设计、动态算法切换细节等,源自《中国密码学与计算机技术融合发展史(1950-1960)》(档案编号 JS-Rh-1961-11-11)。测试数据、试验报告等,均参考原始技术文件,确保每个融合探索环节真实可考。】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6134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