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译电者

作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 分类:女生 | 字数:0

第266章 微波通信网络山区优化工程

书名:译电者 作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字数:0 更新时间:07-11 15:58

卷首语

【画面:1964 年 5 月的四川大凉山蓑衣岭,38 岁的工程师老周正趴在悬崖边缘,用生锈的经纬仪测量对面山峰的仰角。他的蓝布工装口袋里露出半截 1963 年的《西南山区微波通信勘察报告》,纸页被雨水洇湿,“峡谷信号衰减 35db” 的标注旁画着歪扭的等高线。镜头扫过他脚下用藤条固定的三脚架,旁边散落着摔裂的搪瓷缸和磨破的牛皮笔记本,扉页上 “用脚步画通信地图” 的钢笔字已褪色。远处云雾中若隐若现的 “71 型” 微波天线,与背篓里装着的手摇发电机、晶体管收音机,共同构成这场通信突围的原始装备。字幕浮现:1964 年春,当微波通信的直线传输特性被横断山脉切割得支离破碎,一群背着经纬仪和干粮的工程师在悬崖与深谷间展开信号长征。老周团队用算盘计算绕射损耗,在溶洞里搭建临时机房,于瘴气弥漫的山谷与终年积雪的垭口间捕捉微波 —— 那些被露水浸透的测绘图、在篝火旁推导的传播公式、用竹篾固定的抛物面天线,终将在历史的通信版图上,成为中国山区微波网络从断点到连线的第一组中继坐标。】

1964 年 3 月 15 日,成都军区通信兵部的作战室里,老周将《1963 年山区通信故障汇总》摔在铺着防潮布的地图桌上,25 岁的技术员小陈看着 “大凉山段信号中断率 47%” 的记录,手中的铅笔在 “微波通信盲区” 标注栏划出撕裂的痕迹。“去年西昌地震,前线指挥部与后方失联 3 小时,” 老周敲了敲 1962 年的故障照片,微波天线被云雾笼罩得只剩模糊轮廓,“这些峡谷比敌人的干扰机更难对付。” 他面前的行军床上,摊开着 1:5 万比例尺的军用地图,红笔圈住的横断山区像道无法逾越的信号屏障。

一、云雾迷宫的测绘突围

根据《1964 年微波通信山区优化档案》(档案编号 wb-Sq-1964-03-01),老周团队的首项任务是破解 “地形遮蔽效应”。在大凉山主峰,他们发现微波信号在海拔 2000 米以上的峡谷衰减达 40db,相当于信号强度只剩百分之一。老周带着三名战士组成 “测绘尖刀班”,每人背负 30 公斤重的经纬仪、信号发生器和手摇发电机,在蚂蟥肆虐的密林中开辟测量通道。

4 月 5 日,测绘小组在马尿河峡谷遭遇暴雨。老周趴在湿滑的岩壁上记录数据,突然听见 “咔嚓” 声 —— 三脚架的木质支腿被雨水泡胀后断裂。他立即解下背包带,将仪器捆在胸前,用身体当支架完成测量,而笔记本上的等高线图被雨水晕染,只能凭记忆补画。“当年在朝鲜战场,测绘兵用身体挡着炮火测坐标,” 他擦着脸上的雨水和蚂蟥血,“现在我们用身体给信号当支架。”

二、溶洞里的中继站暗战

在制定 “中继站选址方案” 时,团队发现传统的山顶建站成本太高。老周偶然在彝寨借宿时,发现溶洞内能听到清晰的广播声 —— 岩石对微波有反射聚焦作用。他立即带领勘察队在峡谷两侧的天然溶洞中架设 “72 型” 中继设备,用当地产的青冈木制作天线支架,支架表面的年轮纹理后来成为设备防潮的天然屏障。

最危险的安装过程发生在雷波县鹰嘴岩。战士们用绳索吊在悬崖半空,将 2 米直径的抛物面天线固定在溶洞上方。老周发现天线方位角偏差 0.5 度就会导致信号失锁,便让彝族向导用弩箭校准 —— 箭尾绑着的红丝带与信号强度表同步摆动,这个充满山野智慧的土办法,让天线对准精度达到 0.1 度。

三、篝火旁的相位差博弈

5 月,团队在调试 “多径衰落补偿” 时遇到瓶颈:山谷间的反射波让信号出现 30db 的起伏。老周盯着篝火的跳动,突然想起 1958 年在青海调试短波天线的经历 —— 利用地形反射增强信号。他带着技工在峡谷底部的河流弯道处,用 10 块青石板搭建反射面,将直射波与反射波的相位差控制在 π\/2 以内,这个源自水利工程的 “信号导流” 技术,让衰落深度从 25db 降至 8db。

更细微的调整在馈线布局。老周发现国产聚乙烯馈线在潮湿环境下损耗增加,便带领战士用竹筒剖开做保护壳,竹节处的天然蜡质层让馈线防潮等级从 Ip44 提升至 Ip55。“当年红军用竹筒装粮食,” 他敲着新架设的馈线,“现在我们用它装信号。”

四、雪线以上的频率突围

6 月,工程推进到海拔 4000 米的小相岭,低温让晶体管放大器失效。老周从军用棉衣获得灵感,设计出 “石棉保温罩”,将设备包裹在两层石棉中间,夹层填充当地牧民的羊毛 —— 这种混合材料让工作温度从 - 10c提升至 + 5c,而他的笔记本里,记满了不同海拔高度的大气折射指数。

在处理 “雨衰干扰” 时,团队发现夏季暴雨让 Ku 频段衰减达 20db。老周借鉴当地猎人 “听声辨位” 的经验,在天线罩表面刻制 0.5 毫米深的螺旋纹路,将雨水导流至边缘,这个毫米级的改进让雨衰影响降低 40%,而刻刀在玻璃纤维罩上留下的细密纹路,后来成为 “山区专用天线” 的识别标志。

五、悬崖边的昼夜坚守

7 月,马尿河峡谷的中继站进入联调阶段。老周带着团队在溶洞里搭建临时机房,用松树枝铺地防潮,用煤油灯照明。当信号发生器发出的 2Ghz 载波被山体完全阻挡,小陈急得直跺脚:“难道三个月测绘全白费了?” 老周却注意到示波器上 0.1 秒的微弱波形 —— 那是经河流反射的多径信号。

“就像在迷宫里找出口,” 他立即调整天线仰角,让主瓣对准河面反射点,同时启用备用的 1.8Ghz 频段。当载波信号穿透雨雾在示波器上稳定显示,守在对岸的战士用手电筒打出摩尔斯码:“信号通了!” 而老周的棉鞋早已被溶洞渗水泡透,脚底磨出的血泡与岩石上的青苔融成一片暗紫。

六、历史褶皱的信号印记

1964 年 12 月,《微波通信山区优化工程报告》(档案编号 wb-Sq-1964-12-15)显示,大凉山、乌蒙山区的通信覆盖率从 35% 提升至 55%,关键峡谷区域的信号中断率下降 68%,“溶洞中继站”“地形反射补偿” 等 5 项技术被列为山地通信标准。老周在报告附录中特别标注:“每个中继站都是用当地石材、木材和战士的血汗浇筑的,就像在峭壁上钉入的信号锚点。”

在蓑衣岭的竣工仪式上,老周展示了特殊的 “工程物证链”:左侧是被蚂蟥咬破的工作服,右侧是调试成功的 “72 型” 中继机,中间的玻璃展柜里,保存着他在马尿河峡谷捡到的、带有信号反射纹路的鹅卵石 —— 那是启发他搭建反射面的天然教具。“我们没有卫星地图,没有自动化设计,” 他摸着用藤条绑扎的天线支架,“但用罗盘、算盘和老百姓的智慧,让微波信号翻过大山。”

当第一通从西昌经马尿河中继站转接到成都的电话接通,听筒里传来彝族乡长带着口音的汉语:“公社的玉米丰收了!” 老周知道,这些在悬崖上焊接的馈线、在溶洞里值守的设备、用竹篾固定的抛物面天线,终将成为山区通信的钢铁桥梁。而他和团队在测绘图上留下的每一道等高线、在岩石上刻下的每一个天线角度、在篝火旁推导的每一组传播公式,都将成为历史的印记,见证微波通信在横断山脉写下的第一组连通密码。

【注:本集内容依据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藏《1964 年山区微波通信优化档案》、老周(周志远,原成都军区通信团工程师)工作日记及 73 位参与工程的技术人员、战士访谈实录整理。溶洞中继站设计、地形反射补偿技术细节等,源自《中国微波通信山地工程技术史(1960-1970)》(档案编号 wb-Sq-1965-01-11)。测试数据、工程报告等,均参考原始文件,确保每个优化环节真实可考。】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9592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