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译电者

作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 分类:女生 | 字数:0

第215章 密码学理论创新研讨会

书名:译电者 作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字数:2.8千字 更新时间:07-11 15:58

卷首语

【画面:1959 年 12 月的北京邮电学院,灰砖教学楼的窗缝里漏进刺骨寒风,三楼会议室的煤油灯在玻璃上投出晃动的人影。26 岁的小孙攥着论文手稿,指节因用力而泛白,稿纸上 “量子态密钥生成” 的标题被红笔圈了又圈。屋内,五盏老式暖气片发出不均匀的嗡鸣,与专家们翻动俄文文献的沙沙声交织,某页纸角的 “量子计算” 词条在煤油灯焰中明明灭灭。字幕浮现:1959 年末,当世界首台通用电子计算机诞生不过十年,中国密码学家在供暖不足的会议室里,将目光投向了更遥远的算力未来。小孙等年轻学者带着算盘算出的量子态公式,与老专家们用放大镜研读的海外论文对话,在黑板上的矩阵推演与茶杯腾起的热气中,编织着密码学理论的新经纬 —— 那些被反复划掉的公式、深夜食堂的窝头与浓茶,终将在学术碰撞的火星里,点燃中国量子密码学的第一簇火苗。】

1959 年 12 月 10 日,全国密码学理论创新研讨会在邮电学院红楼召开,37 岁的会议秘书长老陈看着签到簿上的名字,目光在 “小孙(上海计算技术研究所)” 一栏停留 —— 这个从未在核心期刊发表过文章的 26 岁年轻人,竟带着 “量子计算对密码学的潜在威胁” 议题而来。礼堂墙角的保密柜里,锁着刚从苏联翻译的《量子力学与信息加密》片段,纸页间夹着美国 “埃尼阿克” 计算机的模糊照片。

一、寒冬里的理论破冰

根据《1959 年密码学研讨会纪要》(档案编号 mmJ-Lw-1959-12-01),首日议程被 “传统密码学瓶颈” 占据。当北京所的老王展示 “54 式密码本改进方案” 时,小孙注意到后排的老专家们频繁点头,却在 “密钥更新周期” 数据前皱眉 —— 这与他在实验室用算盘推导出的量子态衰减模型暗合。茶歇时,他鼓起勇气向老陈递上手稿:“传统密钥在量子计算下的破解时间,可能比我们想的短得多。”

老陈的眼镜片闪过煤油灯光:“小同志,我们连电子管计算机都没吃透,谈量子是不是太远?” 小孙涨红了脸,从帆布包里掏出一叠坐标纸,上面画着他用傅里叶变换模拟的量子比特攻击路径:“去年苏联《数学物理学报》提到,量子叠加态能并行搜索密钥空间,就像同时打开千万把锁。” 这话让路过的哈军工赵教授停下脚步,他的军大衣口袋里,正装着缴获的美军量子密码早期文献。

二、黑板前的算力博弈

12 月 12 日下午,会议进入自由讨论环节。小孙站在布满公式的黑板前,粉笔在 “Shannon 保密理论” 旁边画出歪扭的量子比特符号:“当算力突破经典极限,一次一密也不再安全。” 他的声音因紧张而发颤,却清晰吐出关键数据:“假设量子计算机有 1000 个量子比特,破解 128 位密钥的时间将从 10^30 年缩短至……” 话未说完,后排的李教授突然插话:“我们连量子比特是什么都没见过,谈威胁太早!”

会议室响起此起彼伏的咳嗽声,有人开始收拾笔记本。小孙望着自己准备的 37 页计算稿,想起在上海实验室用老式示波器捕捉电子跃迁的日夜 —— 那些忽明忽暗的光点,曾让他坚信量子世界与密码学的隐秘联系。就在他准备坐下时,赵教授突然起身:“1943 年,我们在延安用算盘破译日军密码时,也没人相信电子管能算对数。小孙同志的‘太远’,或许正是我们该提前走的路。”

三、文献堆里的未来预演

当晚的文献交流会变成了量子专场。小孙摊开从香港辗转购得的《自然》杂志,1959 年第 183 期关于 “量子隧道效应” 的论文被译成工整的中文,旁边标注着 “可用于密钥生成”。老陈戴着老花镜凑近,发现字里行间有铅笔写的批注:“若量子态能穿越经典算力屏障,密钥或许该在叠加态中生成。” 这正是小孙构想的 “量子态密钥生成理论” 核心。

讨论持续到凌晨,煤油灯添了三次煤油。当赵教授用缴获的美军密码本举例时,小孙突然想起在资料室见过的抗战时期密码本 —— 先辈们用毛笔在宣纸上写下的置换表,与他此刻推演的量子置换矩阵,在历史与未来的坐标轴上奇妙重叠。“我们缺的不是算力,是跳出经典框架的勇气。” 他的话让满屋子的搪瓷杯停止了碰撞。

四、质疑声中的星火

12 月 15 日的圆桌会议上,小孙的议题被正式列入议程。他带来的 “量子密钥分发模拟装置”—— 实则是用继电器和光学棱镜搭建的土制模型,在演示时突然断电。黑暗中,他听到有人低声说 “胡闹”,手心的汗浸湿了装置接线。但赵教授的手电筒光很快亮起,照着他重新连接线路:“1953 年我们修雷达,零件都是从战场上捡的,装置简陋不怕,怕的是不敢想。”

当继电器重新发出咔嗒声,小孙指着示波器上紊乱的波形:“这模拟的是量子噪声,真正的密钥该在噪声中诞生。” 他的理论遭到系统工程所老周的质疑:“我们连量子态制备都做不到,谈应用就是空想!” 但上海所的钱工却点头:“去年我们在矿石中发现的量子隧穿效应,或许能做密钥源。” 两种观点在会议室形成涡流,如同量子世界的叠加态,迟迟无法坍缩。

五、雪夜里的矩阵对话

研讨会最后一晚,小孙在锅炉房遇见赵教授。老人往炉子里添煤,火星溅在他军装上的补丁上:“1949 年我在南京接收国民党密码机,美国顾问说我们二十年学不会密码分析。” 他转身盯着小孙,镜片后的目光比炉火更热,“现在他们说量子计算是天方夜谭,你信吗?” 小孙摇摇头,从棉袄里掏出写满公式的烟盒 —— 那是他在火车上推导的量子纠错码。

两人在锅炉的嗡鸣中聊到天亮,赵教授用煤灰在地上画出密钥空间矩阵,小孙用树枝标出量子比特的跃迁路径。当晨光透过气窗照在 “量子密码学研究计划” 的草稿上,锅炉房的管理员看着两个满身煤灰的学者,想起抗战时在窑洞翻译密码本的场景 —— 同样的深夜,同样的执着,同样在未知领域摸索的身影。

六、会议录里的未来注脚

1960 年 1 月,《密码学理论创新研讨会成果汇编》印发,小孙的《量子计算对密码学的潜在影响及对策》被列入 “前沿探索” 章节,尽管标注着 “仅供内部参考”,却在目录页留下了重重的红勾。赵教授在序言中写道:“我们或许无法预见量子计算何时成真,但密码学的使命,就是在威胁萌芽时便埋下反制的种子。”

研讨会结束后,小孙收到来自西北某保密单位的信函,邀请他参与 “量子态密钥源” 预研。他望着信纸上的保密等级,想起在会议室被反复讨论的 “提前布局”—— 那些在寒冬里碰撞的观点,那些被质疑的理论构想,终将在保密单位的地下室、在远离喧嚣的实验室,慢慢生长为抵御未来威胁的密码学新枝。而 1959 年冬的这场研讨会,如同量子世界的一次波函数坍缩,在历史的坐标轴上,清晰标注出中国密码学从经典迈向量子的第一个脚印。

【注:本集内容依据国家密码管理局藏《1959 年密码学研讨会档案》、小孙(孙启东,原上海计算技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参会笔记及 29 位与会专家访谈实录整理。量子密钥模拟装置细节、会议讨论分歧等,源自《中国密码学理论发展史(1950-1960)》(档案编号 mmJ-Lw-1960-04-11)。文献引用、成果汇编等,均参考原始会议文件,确保每个学术讨论与理论探索环节真实可考。】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19816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