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译电者

作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 分类:女生 | 字数:0

第232章 密码学人才海外交流受阻应对

书名:译电者 作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字数:2.4千字 更新时间:07-11 15:58

卷首语

【画面:1962 年 5 月的北京万寿路保密局招待所,绿色的军用电话机在木桌上投下沉重的阴影,58 岁的密码学专家赵老捏着泛黄的国际会议邀请函,信纸边缘的 “签证被拒” 印章格外刺眼。窗外飘着细沙,他的白大褂口袋里露出半截莫尔斯码练习本,纸页间夹着 1957 年赴苏交流时的合影,苏联专家的手势在镜头前定格成永恒的遗憾。镜头扫过墙上临时搭建的 “学术交流板”,用红笔写着 “自主研讨周” 的日程,旁边贴着从全国各地寄来的论文手稿,在吊扇的转动中轻轻颤动。字幕浮现:1962 年夏,当国际航班因技术封锁停摆,中国密码学家在保密电话的电流声与电报机的嗒嗒声中另辟蹊径。赵老带领团队将未寄出的邀请函化作国内研讨的号角,用载波电话串联起南北专家,在算盘与坐标纸的碰撞中延续学术星火 —— 那些被反复标注的外文文献、深夜加密传输的研讨纪要、在保密室诞生的新型算法,终将在困境中培育出密码学自主创新的幼苗。】

1962 年 5 月 10 日,保密局第三会议室的保密电话突然响起,赵老接过听筒,上海复旦大学的老陈用暗语汇报:“原定参会的《量子密钥生成》论文,现在成了‘家养盆栽’。” 他盯着桌上 17 份被退回的护照,想起三年前在莫斯科国际密码学大会上,自己关于 “汉字置换算法” 的发言曾引发轰动,而此刻,国际邮路的中断让所有交流计划化作泡影。

一、载波线上的学术桥

根据《1962 年密码学内部交流档案》(档案编号 mmJ-JL-1962-05-01),赵老提出 “南北加密连线” 方案:利用军用载波电话网,每周三、六晚 8 点召开 “音频研讨会”,北京主会场与上海、成都、哈尔滨三个分会场通过加密线路连接。首次调试时,载波电话的杂音让成都的小李无法听清,赵老亲自带着技术员钻进机房,用 1953 年缴获的美军滤波器改装线路,当杂音从 70db 降至 30db,他的白手套已沾满了电路板的铜锈。

5 月 15 日晚,首次研讨会在电流声中开始。赵老展示了他最新的 “动态密钥偏移理论”,通过算盘推导出的 12 组偏移公式被拍成照片,用莫尔斯码加密后通过电报预发给各分会场。哈尔滨的小王在接收时发现,某组公式的小数点被电流干扰错移,这个失误反而激发了他的灵感:“如果故意制造可控干扰,是否能增强密钥的混沌性?”

二、保密室里的思想碰撞

线下交流在各地保密室同步展开。赵老带着助手小张,抱着 23 本俄文文献来到清华保密室,发现年轻学者们正在用《孙子兵法》研究密码策略。“‘虚则实之’,和密钥混淆原理相通。” 他指着《军争篇》对小李说,顺手在黑板上画下 “虚实密钥矩阵”,将 “示形动敌” 转化为密码学中的 “伪随机序列生成”。

在上海,老陈的团队遇到 “量子密码模拟” 的瓶颈,赵老通过载波电话传来延安时期的密码本照片:“当年我们用毛笔在宣纸上写置换表,现在你们在坐标纸上画量子态,本质都是给信息穿‘迷彩服’。” 这句话让正在纠结数学公式的博士生们茅塞顿开,转而从传统密码术中寻找算法灵感。

三、电报码中的学术接力

最艰难的是成果共享。赵老设计了 “分级加密传输法”:基础理论用明码电报传输,核心算法用汉字区位码二次加密,关键公式则通过载波电话口授。每次研讨会结束,各地分会场都会收到赵老亲自编写的《研讨纪要》,用不同颜色标注保密等级 —— 红色是需要立即验证的猜想,蓝色是待完善的框架。

6 月,小李在成都分会场提出 “基于方言发音的密钥生成法”,利用各地方言的声调差异作为随机种子。赵老收到电报后,特意让河南籍的小张用豫剧唱腔模拟密钥流,发现其混沌程度远超数学生成的序列。这个源自民间语言的创新,后来成为 “声纹密钥” 的理论雏形。

四、困境中的人才孵化

面对年轻学者的迷茫,赵老重启 “师徒结对” 计划。他将自己的 1957 年莫斯科笔记复印件分发给 12 名新秀,每份笔记都夹着不同颜色的纸条:给小李的是 “密码学的根在实践”,给小王的是 “数学是密码的筋骨”。在一次载波电话交流中,他听到哈尔滨的小陈因资料匮乏想放弃,便连夜手写《密码学基础 100 问》,通过电报逐字发送,耗时三天三夜。

“当年我们在延安,连油墨都是槐树籽煮的,” 赵老在保密室对学员们说,“现在你们有算盘、有载波电话,还有全国各地的同行,缺的不是资料,是把难题当油灯拨亮的决心。” 这句话被记在每个学员的笔记本扉页,成为他们在困境中的座右铭。

五、暗战中的学术花开

7 月,赵老组织的 “密码学自主创新成果展” 在保密局地下室开展,37 项成果中,21 项来自研讨会碰撞出的灵感。最引人注目的是 “汉字部首置换算法”,利用汉字结构的复杂性构建密钥空间,其安全性经 17 次模拟攻击验证,破解时间超过当时的计算机运算能力。

展览会上,赵老特意展示了各地寄来的 “困境中的研究痕迹”:上海团队用烟盒纸画的量子态示意图、成都学员在火车票背面推导的公式、哈尔滨小组用火柴棍模拟的密钥模型。“这些不是替代品,” 他敲了敲烟盒纸上的墨痕,“是中国密码学自己的胎记。”

六、保密电话里的未来

1962 年 9 月,《密码学内部交流成果报告》(档案编号 mmJ-JL-1962-09-15)显示,半年内召开研讨会 23 次,形成学术论文 41 篇,孵化出 “方言声纹密钥”“虚实矩阵加密” 等 7 项创新理论。赵老在报告中写道:“当国际交流的大门暂时关闭,我们用载波电话搭建起内部的学术走廊,用算盘和电报码编织起知识的密码网。”

在成果鉴定会上,赵老展示了一台特殊的载波电话机,机身刻着 “1962.5” 的字样 —— 这是海外交流受阻的月份,也是国内密码学自主研讨的起点。当鉴定专家戴上耳机,听到清晰的学术讨论声穿透电流杂音,终于点头:“这是用困境当磨石,磨出了密码学的新刃。”

【注:本集内容依据国家保密局档案馆藏《1962 年密码学人才交流档案》、赵老(赵永年,原保密局密码学首席专家)工作日记及 39 位参与研讨的学者访谈实录整理。载波电话加密细节、方言密钥理论雏形等,源自《中国密码学自主发展简史(1950-1960)》(档案编号 mmJ-JL-1962-10-11)。研讨数据、成果报告等,均参考原始文件,确保每个应对措施与学术活动环节真实可考。】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7832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