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译电者

作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 分类:女生 | 字数:0

第220章 通信网络城乡均衡发展规划

书名:译电者 作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字数:0 更新时间:07-11 15:58

卷首语

【画面:1960 年 9 月的贵州黔东南山区,晨雾笼罩着散落的吊脚楼,23 岁的苗族少女小芳背着竹篓穿过青石板路,手中的煤油灯在黎明前的黑暗中摇曳。镜头转向山梁上的测绘小组,规划师老周踩着露水草鞋,用竹竿丈量海拔高度,帆布包上 “邮电部城乡通信规划组” 的红色字样已被雨水冲淡。山脚下,牛车拉着简易通信设备缓缓前行,车轮碾过的泥路上,清晰可见 “1960 年通信建设” 的木牌倒在杂草中。字幕浮现:1960 年深秋,当城市的拨号电话已能连通千里,中国农村的通信网络却像被群山隔断的溪流。老周带领规划组背着经纬仪和算盘,在梯田与山寨间寻找信号的 “毛细血管”,用煤油灯照亮测绘图纸,以火柴梗模拟天线角度 —— 那些被露水打湿的选址报告、与村民反复沟通的方言记录,终将在山坳里竖起的木杆天线中,编织起城乡通信的第一张均衡之网。】

1960 年 9 月 5 日,邮电部大楼的测绘室里,46 岁的老周将《1959 年全国通信覆盖率统计表》铺在拼合的木板桌上,深紫色的 “农村通信盲区” 几乎覆盖了西南、西北的大片区域。“甘肃定西,1.2 万平方公里没有一座邮电所;贵州从江,村民靠火塘炊烟传递讯息。” 他用红笔在地图上圈出 137 个重点村寨,抬头望向刚从清华大学毕业的助手小陈,“我们不是在规划线路,是在给这些地方装‘千里眼’‘顺风耳’。”

一、山路上的测绘经

根据《1960 年城乡通信规划档案》(档案编号 Ydb-ch-1960-09-01),规划组首站抵达云南哀牢山区。老周发现,传统的 “山顶建基站” 理论在喀斯特地貌中失效 —— 环形山形成的信号阴影区,让 30% 的村寨处于覆盖边缘。他带着团队在海拔 2000 米的哈尼族村寨住了 17 天,用竹筒接雨水调试简易信号发生器,发现 “山腰台地 + 定向天线” 的组合能覆盖更多聚落,这个发现被记在老周磨破的牛皮笔记本第 47 页,旁边画着哈尼族蘑菇房与天线的简笔对照图。

在广西大瑶山,测绘员小李背着 30 公斤的经纬仪摔断了三脚架,老周没有责备,而是带着大家用毛竹和藤条自制支架,在支架上刻下 “1960.9.15 大瑶山 2 号点” 的字样。当简易支架撑着经纬仪对准北斗星,他突然想起 1953 年在朝鲜战场用步枪瞄准镜测绘通信线路的场景 —— 同样的野外作业,同样需要因地制宜的智慧。

二、火塘边的需求课

规划组每到一村,必做的功课是围着火塘听村民说话。在四川凉山的彝族村寨,老支书用生硬的汉语说:“我们不需要能打给北京的电话,只要能告诉乡政府,山洪要来了。” 这句话让老周意识到,农村通信的核心不是覆盖范围,而是 “应急响应” 与 “生产联络”。他立即调整规划优先级,将 “乡政府 - 村寨 - 田间” 的三级通信网作为基础架构,在图纸上用绿色标注 “农事联络点”,红色标注 “灾害预警站”。

在贵州榕江,侗族老人展示的 “鼓楼传讯” 习俗给了老周灵感 —— 鼓楼是村寨的信息中心,何不将基站与鼓楼结合?他说服村民在鼓楼顶部架设小型天线,用侗族特有的斗拱结构加固设备,既保持了建筑风貌,又解决了信号遮挡问题。这个 “鼓楼基站” 方案后来成为民族地区通信建设的经典范例。

三、电力线上的博弈

农村通信最大的瓶颈是电力供应。在陕西榆林的窑洞区,规划组发现柴油机发电成本太高,而村民连电灯都很少使用。老周带着技术员小赵,在黄土坡上试验 “风力 + 太阳能” 互补供电:用当地铁匠打的铁皮风车驱动发电机,搭配从上海调来的硅太阳能板。首次试运行时,风车叶片被狂风折断,小赵看着散落的零件垂头丧气,老周却捡起叶片:“把边缘磨成弧形,就像信天游的尾音要婉转,风力发电机的叶片也要顺着风的脾气。”

更棘手的是线路维护。在湖北神农架,木质电线杆常被山火烤裂,老周想起当地山民用松脂浸泡木材防腐的方法,带着村民将松木杆在熬制的松脂中浸泡三天三夜,埋入地下时再裹上一层竹篾笆 —— 这个土法让电线杆寿命从 2 年延长至 8 年,后来被写入《山区通信杆路建设规范》。

四、稻田里的坐标战

基站选址往往伴随着土地争议。在广东潮汕平原,村民担心基站辐射影响水稻生长,老周带着农业技术员在试验田做对比实验:在安装基站的稻田旁,同步种植相同品种的水稻,每月测量株高、穗重。三个月后,当数据显示产量差异在误差范围内,围观的村民终于点头同意。“通信塔不是怪物,” 老周指着基站上的避雷装置,“它就像田里的稻草人,保护着咱们的收成。”

在华北平原的盐碱地,基站地基容易被腐蚀,老周借鉴当地晒盐池的防渗漏技术,用黏土混合石灰夯实基座,再铺设一层芦苇席隔潮。这个方案解决了 37 个盐碱村的基站地基问题,而他的布鞋,却在往返工地时被盐碱蚀穿了鞋底。

五、雪夜里的连通梦

11 月,规划组在新疆天山牧区遭遇暴风雪,老周的毡房通信模型被狂风吹散。他借着马灯的光,在羊皮纸上重新绘制牧区通信网:将基站建在冬季牧场与夏季牧场的迁徙路线中点,用短波电台连接分散的毡房,再通过接力站接入县城网络。“牧民跟着水草走,我们的信号要跟着牧民走。” 他呵着白气对哈萨克族向导说,呼出的热气在羊皮纸上结出冰花。

当第一座牧区基站在春节前通电,老周收到牧民赠送的羊毛毡,上面用彩线绣着天线和羊群的图案。他抚摸着粗糙的针脚,想起在贵州见过的苗族刺绣 ——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信息传递方式,而他们的工作,就是让现代通信成为这些方式的延伸。

六、蓝图上的均衡线

1960 年 12 月,《通信网络城乡均衡发展规划纲要》(档案编号 Ydb-ch-1960-12-15)正式出台,明确提出 “三年覆盖 50% 农村行政村” 的目标。老周团队总结的 “民族地区基站景观融合法”“可再生能源供电方案” 等 12 项成果,被纳入规划附件。在纲要的附图上,原本空白的农村地区,渐渐被红色的基站符号和蓝色的线路覆盖,这些符号不是简单的标记,而是老周团队用脚步丈量出来的希望坐标。

在规划评审会上,老周展示了一本特殊的相册,里面贴着与村民共饮烤茶的照片、在篝火旁修改的图纸、以及孩子们围着基站好奇张望的场景。“城乡通信的均衡,不是数字上的平等,” 他指着相册中侗族老人使用鼓楼电话的画面,“是让每个村寨的炊烟,都能化作可靠的电波,连接起外面的世界。” 而在祖国的广袤大地上,那些矗立在山巅的木杆天线、架设在鼓楼的小型基站、散布在牧区的接力电台,正按照老周们绘制的蓝图,编织起新中国第一一张城乡通信的均衡之网。

【注:本集内容依据邮电部档案馆藏《1960 年城乡通信规划档案》、老周(周明远,原邮电部城乡通信规划组组长)工作日记及 105 位参与规划的测绘员、技术员访谈实录整理。民族地区基站设计、可再生能源供电细节等,源自《中国农村通信发展史(1950-1960)》(档案编号 Ydb-ch-1961-04-11)。测绘数据、规划纲要等,均参考原始文件,确保每个城乡通信规划与建设环节真实可考。】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10639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