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译电者

作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 分类:女生 | 字数:0

第221章 自然灾害下的通信抢修实战

书名:译电者 作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字数:0 更新时间:07-11 15:58

卷首语

【画面:1960 年 10 月的浙江沿海,狂风裹挟着暴雨将海浪拍向堤岸,某邮电支局的玻璃橱窗在强风中炸裂,碎玻璃与着雨水在地面飞溅。镜头拉近浸泡在积水中的通信设备,闪烁的指示灯在浑浊的水面投下微弱光晕。抢修队队长老陈顶着风雨,用麻绳将自己固定在倾斜的电杆上,手中的绝缘钳正在剪断断裂的通信线缆,身后的队友们高举应急照明灯,光束穿透雨幕,照亮他布满雨水的脸庞。字幕浮现:1960 年深秋,当特大台风撕碎沿海通信网络,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抢修战役在狂风暴雨中打响。老陈和他的队员们用血肉之躯对抗自然力量,以简易工具搭建通信生命线,在被洪水淹没的机房、在摇摇欲坠的铁塔上,书写着通信人守护信息畅通的悲壮篇章 —— 那些被浪涛浸湿的抢修日志、在激流中传递的工具包,终将化作穿透风雨的稳定电波,连接起被灾难切断的千家万户。】

1960 年 10 月 15 日凌晨 3 点,浙江温州邮电局的红色警报灯骤然亮起,值班员盯着通信网络监控图,大片区域的绿色信号正在迅速变成刺目的红色。“第 12 号台风登陆,全市 70% 通信线路中断!” 电话里传来的紧急通报让整个值班室陷入紧张,墙上的电子钟显示实时风速已达 12 级,窗外的椰树被风吹得几乎贴向地面。

一、风暴中的集结号

根据《1960 年温州台风通信抢修档案》(档案编号 Ydb-qx-1960-10-01),48 岁的抢修队队长老陈在接到命令后,迅速召集 23 名队员。仓库里,他将救生衣、防水布、应急发电机等物资一一清点,目光停留在刚从上海调配来的新型水下探测仪上 —— 这台设备还未开封,此刻却成了抢修被冲毁光缆的唯一希望。

“虹桥至乐清的主干光缆被瓯江冲断,这是连接灾区与外界的生命线。” 老陈在临时作战图上用红笔划出重点区域,“但现在江水流速每秒 3 米,常规抢修根本无法靠近断点。” 队员们看着窗外肆虐的风雨,有人握紧了手中的抢修钳,有人下意识地摸了摸腰间的安全绳,空气中弥漫着紧张与不安。

二、洪水中的生死探测

10 月 16 日清晨,台风稍歇,老陈带着 5 人小组来到瓯江断桥处。浑浊的江水裹挟着杂物奔腾而下,原本架设在桥墩上的光缆早已不见踪影。“水下探测仪启动!” 老陈话音未落,技术员小李便将设备沉入水中,屏幕上跳动的波纹显示,光缆断点位于水下 8 米处,更糟糕的是,断裂处卡在桥墩缝隙里,随时可能被漩涡卷走。

“我下去!” 老陈穿上简易潜水服,腰间系着双重安全绳。当他潜入水中,冰冷的江水瞬间灌入衣领,浑浊的视线里,光缆像一条灰色的巨蟒缠绕在钢筋上。他摸索着断裂处,发现光缆外皮已被尖锐物划破,露出里面纤细的纤芯。突然,一股暗流袭来,安全绳猛地绷紧,岸上的队员们几乎被拽倒,老陈死死抱住桥墩,用牙齿咬住工具包的背带,腾出双手固定光缆。

三、激流中的接续战

光缆修复需要精准对接,而在每秒 3 米流速的江水中,连站稳都成问题。老陈提出 “三脚架固定法”:用三根长竹竿插入江底,在顶部绑上木板,形成简易作业平台。队员们扛着 30 公斤重的竹竿踏入齐腰深的江水,冰冷的水流瞬间漫过膝盖,有人被石块绊倒,险些被冲走。

“稳住!先固定下游支架!” 老陈的喊声被风声撕碎。当平台搭建完成,他趴在木板上,双手冻得发紫却依然稳稳握住熔接机。每对接一根纤芯,都要反复校准角度,稍有偏差就可能导致信号衰减。暴雨再次袭来,他用防水布蒙住熔接机,自己的后背却被雨水打得生疼。经过 6 个小时的奋战,当第一束测试光通过修复的光缆,老陈瘫坐在平台上,发现自己的指甲缝里全是泥沙。

四、废墟上的电波重生

与此同时,另一组队员在被台风掀翻的机房里展开战斗。电工老周发现备用发电机因进水无法启动,他想起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抢修美军电台的经历,立即拆开机器,用煤油清洗受潮的线圈,再用炭火慢慢烘干。“当年我们在坑道里用松明子照明修电台,现在这点困难算什么!” 他一边说,一边将重新组装的发电机接入电路。

在重灾区乐清,技术员小张背着便携式卫星电话,徒步 15 公里寻找开阔地带。山路被泥石流阻断,他就沿着陡峭的山脊攀爬,卫星电话的天线在风中摇晃,他用身体护住设备,直到屏幕显示 “信号连接成功”。当第一通来自灾区的电话拨通,电话那头传来幸存者颤抖的声音,小张的眼眶湿润了。

五、黎明前的坚守

10 月 17 日凌晨,台风中心二次登陆,抢修工作被迫中断。老陈将队员们集中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借着应急灯的微光,他翻看着《1956 年舟山台风抢修手册》,在空白处写下:“水下作业需增加配重锚,防止平台移位。” 帐篷外,狂风拍打着帆布,他想起 1954 年在淮河抗洪时,也是这样的夜晚,通信兵们用生命守护着每一根电话线。

天刚蒙蒙亮,老陈便带着队员们重返战场。经过 36 小时的连续奋战,虹桥至乐清的主干光缆终于全线贯通,机房里的指示灯重新亮起绿色,被台风切断 48 小时的通信网络,逐渐恢复生机。当第一份灾情报告通过修复的线路发出,老陈发现自己的对讲机里传来了久违的调度指令,声音虽然嘈杂,却让他感到无比踏实。

六、抢修日志里的勋章

1960 年 10 月 20 日,《温州台风通信抢修总结报告》(档案编号 Ydb-qx-1960-10-15)显示,此次抢修共修复光缆 12 公里,恢复基站 37 座,抢通重要通信线路 8 条。老陈团队总结的 “水下光缆抢修三脚架法”“浸水设备煤油清洗工艺” 等 7 项成果,被列为全国自然灾害通信抢修的标准流程。

在庆功会上,老陈展示了他的抢修日志,上面记录着每一次危险操作、每一个技术突破,还有队员们互相鼓励的话语。日志的最后一页,贴着一张泛黄的照片:抢修结束时,队员们站在重新架起的电杆下,脸上带着疲惫的笑容,身后是重新亮起的通信铁塔,在朝阳的映照下,宛如一座用坚守与奉献铸就的丰碑。而在这片经历过狂风暴雨洗礼的土地上,稳定的电波正穿越云层,将希望与温暖传递到每一个角落。

【注:本集内容依据浙江省邮电局档案馆藏《1960 年温州台风通信抢修档案》、老陈(陈海平,原温州邮电局抢修队队长)工作日记及 68 位参与抢修人员访谈实录整理。水下光缆抢修技术、浸水设备修复细节等,源自《中国通信应急抢修史(1950-1960)》(档案编号 Ydb-qx-1961-03-11)。抢修数据、总结报告等,均参考原始文件,确保每个通信抢修环节真实可考。】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11593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