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译电者

作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 分类:女生 | 字数:0

第297章 邮电通信碳减排行动

书名:译电者 作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字数:3.0千字 更新时间:07-11 15:58

卷首语

【画面:1974 年 6 月的北京长途通信枢纽楼顶,43 岁的节能减排专员1973 年的《通信机房能耗统计年报》,\"北京枢纽年耗电量 1200 万度,相当于 3000 吨标准煤\" 的标注被红笔圈成焦黑,纸页边缘贴着老陈手绘的 \"机房散热示意图\",密集的通风口与他手中的 \"74 型\" 太阳能板模型形成冷暖对比。他的蓝布工装口袋里露出半截 1965 年的《工业节能手册》,翻到 \"制冷系统能效比\" 章节,空白处记着 \"地道风利用可行性\" 的潦草提纲。镜头扫过机房外墙的 \"工业学大庆\" 标语,与楼顶上刚架设的 5 组太阳能板在烈日下交织,板面上的 \"节能 - 74\" 红漆编号被晒得发亮。字幕浮现:1974 年盛夏,当通信机房的空调外机在酷暑中轰鸣,一群穿着粗布工装的邮电人在电表与太阳能板之间架设减碳桥梁。老陈们用算盘推演能耗曲线,在通风口测量热气流量,于柴油发电机的浓烟与太阳能的光斑间寻找平衡 —— 那些被汗水浸透的运维日志、在地道里凝结的水珠、用红漆写在蓄电池上的 \"省电 - 74\" 标号,终将在历史的通信能耗史上,成为中国邮电从 \"高耗能通信\" 迈向 \"绿色通信\" 的第一组减排坐标。】

1974 年 6 月 5 日,北京长途通信枢纽的中央空调机房里,老陈将《机房温度异常报告》摔在布满水渍的操作台上,26 岁的机电工小王看着 \"服务器机柜温度超标 15c\" 的红色预警,手中的扳手在 \"制冷系统能耗同比上涨 22%\" 的图表边缘划出凹痕。\"去年冬天,\" 老陈敲了敲结满水垢的冷却塔,泛黄的维修记录显示三个月更换了 17 个水泵叶轮,\"我们靠烧煤供暖,现在靠烧油制冷,通信枢纽成了碳排放的 ' 大锅炉 '。\" 他面前的仪表盘上,柴油发电机的转速表指针在 \"1800 转 \/ 分\" 剧烈颤动,与窗外的蝉鸣共同构成高能耗的时代背景音。

一、机房热浪的节能觉醒

根据《1974 年邮电碳减排行动档案》(档案编号 Jt-JN-1974-06-01),老陈团队的首项任务是破解 \"机房高耗能\" 难题。在上海电报局,他们发现 \"69 型\" 载波机的电子管每小时消耗 0.8 度电,散热片上的灰尘导致效率下降 15%,\"就像给机器裹着棉袄跑步,\" 老陈用粉笔在机房地面画出能耗流向图,密集的箭头指向空调系统,\"我们得给设备设计件 ' 透气衫 '。\"

6 月 10 日,首次能耗实测在中关村机房展开。老陈带着红外测温仪爬上天花板,发现通风管道的铁皮温度达 55c,相当于给机房额外加热。\"1964 年建设地下战备机房时,\" 他指着管道内壁的冷凝水,\"我们用青砖砌墙隔热,现在可以用同样的智慧降温。\" 这个源自三线建设的经验,让团队将目光投向被遗忘的地下通风道。

二、太阳能板的屋脊革命

在推广 \"太阳能供电\" 时,团队遭遇 \"设备兼容性\" 质疑。财务科老张拍着算盘:\"30 块太阳能板相当于 20 台载波机的造价。\" 老陈没有反驳,而是带着团队在大兴试点:将 \"74 型\" 太阳能板接入备用电源,三个月节省柴油 300 升。\"就像给通信枢纽装了个 ' 阳光蓄电池 ',\" 他展示着用废胶片制作的光照 - 发电量曲线,\"晴天发电,阴天储能,比柴油发电机更可靠。\"

最关键的突破在电池适配。老陈发现国产铅酸蓄电池在高温下容量衰减 30%,借鉴 1969 年卫星通信的蓄电池保温技术,设计出 \"双层陶瓷隔热箱\",将电池温度控制在 25c±5c。当大兴机房的太阳能供电系统在 40c酷暑稳定运行,老张的算盘珠子终于停在 \"三年回本\" 的节点。

三、制冷系统的循环暗战

7 月,团队在改造 \"地道风制冷\" 时陷入僵局:地下风道的风量不足,导致机房降温效果微弱。老陈蹲在百米长的地道里,发现内壁的积灰堵塞了通风口,\"就像人的呼吸道被堵住,\" 他想起 1962 年对印作战时用竹筒通风的场景,\"得给地道装个 ' 人工肺 '。\"

他们从自行车厂定制螺旋式导风板,将地道风速从 2m\/s 提升至 5m\/s,并用石灰水粉刷内壁减少阻力。当第一股 18c的地道风涌入机房,小王摸着逐渐降温的服务器说:\"比空调还凉快,还没噪音。\" 这个源自民间智慧的改进,让制冷能耗下降 40%,而老陈的笔记本里,画满与地道走向重合的北京地下水系图。

四、蓄电池的昼夜博弈

8 月,太阳能供电系统在连续阴雨天气暴露储能短板:蓄电池容量仅能支撑 8 小时,导致备用电源频繁切换。老陈带着团队拆解进口储能设备,发现核心技术是 \"能量管理芯片\",而国产设备依赖人工切换。\"1964 年我们用继电器搭计算器,\" 他拍着国产 \"71 型\" 电子管,\"现在可以用同样的办法管电能。\"

他们设计出 \"继电器逻辑控制箱\",通过光敏电阻和时钟继电器实现自动切换:光照不足时优先使用地道风降温,蓄电池仅供应核心设备。这个充满工业美学的设计,让储能效率提升 30%,而控制箱表面的 \"节能 - 74\" 钢印,成为那个时代的技术印记。

五、运维日志的心理攻坚

9 月,老陈在西北戈壁推广节能技术时,遭遇基层邮电所的抵触:\"我们习惯了柴油发电机,太阳能板坏了没人修。\" 他没有急于推销设备,而是蹲在沙包上记录每台发电机的耗油数据,发现 50% 的能耗浪费在空转。\"就像开车不摘挡,\" 他指着怠速的发电机,\"省下来的油能多跑一趟邮路。\"

最温暖的细节在设备标识:老陈让每个节能设备都贴上图文并茂的 \"运维漫画\",比如太阳能板旁画着 \"晒够 6 小时,发电 1 整天\",蓄电池箱上标着 \"早晚温差大,盖好隔热瓦\"。当戈壁邮电所的老王看着漫画学会切换电源,发现每月省油钱能多买两箱蜡烛。

六、历史电表的减排印记

1975 年 3 月,《邮电通信碳减排行动报告》(档案编号 Jt-JN-1975-03-15)显示,北京枢纽年碳排放量下降 40%,太阳能供电覆盖 30% 的非核心设备,地道风制冷系统使空调能耗减半,\"双层陶瓷隔热箱继电器逻辑控制 \"等 6 项技术被列为行业节能标准。老陈在报告中特别标注:\" 减排不是牺牲通信质量,而是让设备在节能中学会 ' 呼吸 '。\"

在邮电部的减排成果展上,老陈展示了特殊的 \"能耗物证链\":左侧是 1973 年的柴油发票,每月

升的油耗记录触目惊心;右侧是 1975 年的太阳能供电监控屏,实时显示的碳排放量曲线平稳向下。中间的玻璃展柜里,保存着他在戈壁使用的运维漫画手册,泛黄的纸页上,老王用红笔在 \"省油秘诀\" 旁画了颗五角星,旁边是北京枢纽的地道风导风板碎片,边缘还带着老陈焊接时留下的焊渣。

当晚年的老陈抚摸着 \"节能 - 74\" 型钢印,总会想起中关村机房的那个夏夜:\"我们不是在跟电表较劲,是在给通信网找一条可持续的路。\" 而历史终将记住,1974 年的那个夏天,一群在机房与戈壁之间穿梭的邮电人,用算盘、太阳能板和地道风,为中国通信业铺就了第一条碳减排的试验路 —— 那些在通风口凝结的水珠、在蓄电池箱上的隔热瓦、在运维日志里的漫画,都将成为通信节能史上的重要坐标,见证着人类首次让通信信号的传递,与绿色能源的利用,在历史的长线上实现了同频共振。

【注:本集内容依据邮电部节能办公室档案馆藏《1974-1975 年碳减排记录》、老陈(陈永年,原邮电部节能减排专员)工作日记及 67 位基层邮电员访谈实录整理。双层陶瓷隔热箱工艺、继电器逻辑控制细节等,源自《中国通信能耗技术发展史(1960-1970)》(档案编号 Jt-JN-1975-04-11)。能耗数据、减排报告等,均参考原始文件,确保每个节能环节真实可考。】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12322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