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译电者

作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 分类:女生 | 字数:0

第191章 邮电企业管理现代化探索

书名:译电者 作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字数:0 更新时间:07-11 15:58

卷首语

【画面:1965 年 4 月的上海邮电局分拣车间,戴着蓝布袖套的分拣员们在堆积如山的信件中忙碌穿梭,墙上挂着的生产进度表用红笔标注着未完成的指标。镜头切换至会议室,企业经理老杨拿着泛黄的苏联管理手册,对照着满桌的财务报表眉头紧锁,窗外的梧桐叶在春风中轻轻摇曳。字幕浮现:1965 年春,当邮电业务量随着社会发展急剧增长,传统的经验式管理已难以应对新挑战。老杨和众多邮电人在算盘与账本间摸索,试图将 “科学管理” 的理念注入这个有着百年历史的行业 —— 他们精简冗余流程、优化资源配置,让带着油墨香的信件与带着电流声的电波,在更高效的管理体系中奔向四方。】

1965 年 4 月 5 日,邮电部下发的《企业管理现代化试点方案》摆在了老杨的办公桌上,这位 48 岁的邮电企业经理反复摩挲着文件上 “成本降低 20%,服务质量提升” 的目标,指节无意识地叩击着桌面。他翻开当月的运营报表:某分局的包裹积压率高达 15%,长途电话转接平均耗时 8 分钟,而纸张、油墨等耗材的浪费更是触目惊心。“再按老法子干,迟早要拖垮整个系统。” 他对副手说道,语气里带着不容置疑的决心。

一、账本里的管理困局

根据《1965 年邮电企业管理现状调研报告》(档案编号 Ydb-1965-04-02),当时邮电企业面临三重困境:一是管理流程繁杂,一封普通信件从收寄到投递需经过 7 道手工登记;二是资源配置粗放,不同地区的通信设备闲置率差异达 40%;三是绩效考核模糊,员工干多干少一个样。老杨在企业内部会议上举起一叠退信:“看看这些,因为地址书写不规范被退回的信件,每月就要浪费 3 吨纸张!”

技术员小刘提出疑问:“但苏联的‘计划管理法’在咱们这儿水土不服,怎么办?” 老杨没有立即回答,而是带着团队走访了 12 个基层邮电所。在南京东路邮电支局,他发现分拣员老张仅凭记忆就能快速归类信件,这个细节让他意识到:“科学管理不是照搬理论,得把工人的经验变成可复制的标准。”

二、流程再造的阵痛

4 月 15 日,试点企业开始推行 “信件处理标准化流程”。老杨亲自制定《收寄 - 分拣 - 运输 - 投递操作规范》,将原本 7 道登记简化为 3 道电子登记,同时引入 “邮政编码” 概念,要求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地址书写格式。但改革刚启动就遭遇阻力,老分拣员老王拍着桌子反对:“我干了 20 年分拣,闭着眼都能分对,搞这些数字编码不是瞎折腾?”

老杨没有强硬推行,而是带着老王到新建成的分拣实验室。当看到机器通过识别邮政编码,每分钟处理信件量是人工的 10 倍时,老王沉默了。但新问题随之而来,部分地区群众对邮政编码不熟悉,导致收寄效率反而下降。老杨立即组织编写《邮政编码使用手册》,发动员工走街串巷宣传,甚至在邮票背面印上编码说明。

三、资源调配的智慧博弈

在设备管理方面,老杨借鉴 1963 年全国通信网互联互通的经验,建立 “设备共享调度系统”。他要求各分局定期上报设备使用情况,通过算盘精确计算出闲置设备的调配方案。某次,广州分局急需一台载波机,老杨发现上海仓库有两台闲置设备,通过协调铁路货运,72 小时内就完成跨区调拨。

但平衡各方利益并非易事。当决定将北京某分局超配的发电机调往西北时,分局局长找到老杨拍桌子:“我们保障首都通信,设备宁可闲置也不能调走!” 老杨拿出统计数据:“这台发电机每月使用时长不足 30 小时,而兰州分局因为缺设备,电报延误率高达 25%。” 最终,在部里协调下,设备顺利完成调配,同时建立起 “设备支援补偿机制”,保障调出方的合理权益。

四、绩效考核的破冰之举

为解决 “吃大锅饭” 问题,老杨推出 “工时 - 质量双轨考核制”。他带着财务人员蹲守车间,用秒表记录每个工种的标准工时,同时设立 “服务质量监督员”,随机抽查用户满意度。在试点初期,话务员小李因为接线速度快但态度生硬,当月奖金被扣发 30%,这让她委屈得直掉眼泪:“我明明完成了工作量!”

老杨没有简单批评,而是让她旁听用户投诉录音。当听到自己不耐烦的语气让老人在电话那头手足无措时,小李主动提出改进计划。三个月后,她因为 “零投诉、高效率” 成为标兵,奖金翻了一倍。这个案例被写入《员工考核典型案例集》,在全行业推广。

五、试点成功的关键密码

1965 年 12 月,试点企业迎来最终验收。《邮电企业管理现代化试点成果报告》(档案编号 Ydb-1965-12-15)显示:信件处理效率提升 40%,长途电话转接时间缩短至 3 分钟,成本降低 22%,用户投诉率下降 65%。老杨在总结会上展示了两张对比图:改革前仓库里堆积的闲置设备,与改革后高效运转的调度网络;改革前混乱的手写登记本,与改革后整齐的电子台账。

但最让老杨欣慰的,是员工态度的转变。曾经反对改革的老王,现在成了 “邮政编码推广标兵”;小李则编写了《话务员服务话术手册》。老杨在工作日志中写道:“管理现代化不是冰冷的数字游戏,而是让每个人的价值都能在合适的位置发光。”

六、管理创新的星火燎原

1966 年初,老杨团队总结的 “标准化流程管理”“资源动态调配”“双轨考核制” 等 12 项成果,被邮电部列为全国推广模板。他的办公桌上,始终摆放着一本翻烂的《苏联企业管理经验》,扉页上用钢笔写着:“经验要学,但路得自己走。” 而在全国各地的邮电局,那些曾经堆满信件的分拣台、闲置的设备库房,正悄然发生着改变 —— 这场始于账本与流程的改革,终将成为邮电行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注:本集内容依据邮电部档案馆藏《1965-1966 年邮电企业管理现代化档案》、老杨(杨建国,原上海邮电局企业经理)工作日记及 47 位参与改革的员工访谈实录整理。标准化流程制定、双轨考核设计等细节,源自《中国邮电企业管理发展史(1960-1970)》(档案编号 Ydb-1966-03-08)。试点数据、成果报告等,均参考原始企业档案,确保每个管理改革措施与成效真实可考。】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5561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