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译电者

作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 分类:女生 | 字数:0

第244章 中美关系缓和下的通信技术交流

书名:译电者 作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字数:0 更新时间:07-11 15:58

卷首语

【画面:1972 年 10 月的上海虹桥机场,灰蒙蒙的天空下,48 岁的通信技术专家老钱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中山装,领口别着 “中国通信技术考察团” 的红色徽章,手中的牛皮纸袋里装着周总理批示的介绍信,纸页边缘印着 “严格保密 相机禁用” 的红色警告。他的行李箱锁扣缠着 1965 年出国时的旧铁丝,箱底压着 1957 年在苏联进修时的笔记本,泛黄的纸页与即将踏上的波音 707 客机形成时空错位。当飞机穿越太平洋,老钱隔着舷窗望着朵朵白云,想起 1969 年在珍宝岛看到的苏军微波天线,而此刻,他即将走进美国贝尔实验室的玻璃幕墙,那里的程控交换机正在处理着每秒 3000 次的呼叫接续。字幕浮现:1972 年深秋,当中美关系的坚冰在尼克松的握手声中融化,一群怀揣算盘与笔记本的中国通信人踏上异国土地。老钱们在贝尔实验室的示波器前屏住呼吸,于 At&t 的卫星地面站记录参数,在技术封锁与合作试探的夹缝中寻找突破 —— 那些被反复核对的英文术语、在旅馆台灯下誊抄的设备图纸、在归国行李中夹带的芯片样品,终将在历史的通信频谱中,成为中美技术交流的第一组有效信号。】

1972 年 10 月 10 日,美国华盛顿杜勒斯机场的海关大厅,老钱的中山装口袋里,《中美联合公报》的英文版复印件被手心的汗水洇湿。当美方工作人员拿起他的 “红旗牌” 钢笔仔细检查,笔尖刻着的 “1959 年全国邮电先进工作者” 字样在灯光下闪烁,这是他此行唯一的 “奢侈品”。考察团首站是新泽西州的贝尔实验室,当玻璃门自动滑开,迎面而来的程控交换机机房让老钱瞳孔骤缩:占地 200 平方米的机房里,6 台 “ESS-1 型” 程控交换机正在运行,而国内最大的北京长话局,纵横制交换机需要占据两层楼。

一、程控机房的震撼教育

根据《1972 年赴美通信技术考察档案》(档案编号 GJ-Kc-1972-10-01),老钱团队的首个重点是程控交换机技术。在贝尔实验室的演示厅,美方工程师打开 “ESS-1 型” 的逻辑控制柜,成排的印刷电路板让老钱想起国内用继电器矩阵搭建的 “901 型” 交换机,二者的体积差距让他在笔记本上写下:“我方设备是算盘,美方已用计算机。” 他特别注意到电路板上的 “固态继电器”,仅有拇指大小,却能替代国内拳头大的电磁继电器,这个发现让他的记录速度加快,钢笔尖在纸页划出沙沙声。

在参观呼叫处理中心时,老钱发现美方系统能自动识别长途区号,而国内还依赖话务员手工转接。“就像从驿站换马到汽车直达。” 他向翻译比划着,请求查看地址解析算法,却被以 “技术机密” 婉拒。这个挫折让他转而观察设备的维护界面,发现屏幕上跳动的二进制代码与国内正在研发的 Ip 地址规划有相通之处,便偷偷在笔记本背面画出逻辑流程图。

二、卫星地面站的参数博弈

10 月 15 日,考察团来到 At&t 的安德鲁斯卫星地面站。直径 30 米的抛物面天线在阳光下泛着银光,老钱仰望着这个比国内最大天线大 3 倍的 “铁碗”,想起 1970 年 “东方红一号” 发射时,国内用 20 米天线接收信号的艰辛。美方工程师演示卫星通信链路时,老钱注意到馈线接口处的 “波导滤波器”,其工艺精度达到 0.01 毫米,而国内同类产品误差是 0.1 毫米。

“能否看看信号调制模块?” 老钱用英语问道,这是他在飞机上突击学习的专业词汇。当模块被打开,他发现里面集成了 12 个半导体器件,而国内只能用离散元件搭建。他掏出从国内带来的 “91 型” 微波收发信机电路图,对比后在空白处写下:“半导体集成是关键,需建集成电路生产线。” 这个建议后来成为四机部 1973 年的重点攻关项目。

三、技术洽谈的暗线交锋

在华盛顿的技术洽谈会上,老钱发现美方对 “程控交换机整机引进” 兴趣浓厚,却对核心算法和集成电路技术闪烁其词。“他们想卖成品,却不想给钥匙。” 他在给团长的纸条上写道,同时展示了国内自制的 “晶体管逻辑门” 样品 —— 尽管工艺粗糙,却让美方代表意识到中国的技术储备。

当谈到卫星通信合作,老钱巧妙引用 1964 年我国第一颗同步卫星的设想,暗示中方的技术前瞻性:“我们的通信卫星计划,需要可靠的地面设备配套。” 这个表态让美方调整了谈判策略,同意提供 “标准地面站” 的部分技术参数,却在关键的 “多址接入协议” 上保持沉默。

四、旅馆台灯下的知识搬运

每晚回到旅馆,老钱都要在台灯下整理当天的笔记,用不同颜色标注技术要点:红色是绝对机密,蓝色是可借鉴思路,绿色是国内可替代方案。当发现美方交换机使用 “存储程序控制” 技术,他立即联想到国内 “108 乙型” 计算机的穿孔纸带系统,在笔记本上画出二者的结合示意图,这个后来被称为 “半程控交换机” 的构想,成为 1975 年国产交换机的过渡方案。

最危险的时刻出现在纽约,老钱在电子市场发现了 “摩托罗拉 mc 微处理器” 样品,这是国内尚未掌握的技术。他假装购买计算器,实则拆解后取出芯片,藏在中山装的钢笔帽里,这个举动在当时的技术封锁下,相当于 “在敌人眼皮底下盗取情报”。

五、归国列车的技术反刍

11 月 1 日,考察团踏上归国的火车,老钱望着窗外的落基山脉,开始系统整理 20 万字的考察笔记。他特别标注了美方在 “数字信号处理” 和 “集成电路封装” 方面的优势,同时记录了贝尔实验室的 “技术专利墙”—— 那里挂着 86 项通信专利,而国内同期专利不足 10 项。

“差距是客观存在的,但并非不可逾越。” 他在给邮电部的信中写道,“美方的‘存储程序控制’,本质是将人工转接表转化为计算机代码,这与我们 1965 年尝试的‘电子选路器’思路相通。” 这个判断后来被证明是正确的,国内科研人员正是沿着 “土洋结合” 的道路,在 1976 年推出了首台半程控交换机。

六、历史频谱的交流和弦

1972 年 12 月,《1972 年赴美通信技术考察报告》正式提交,老钱主笔的 “程控交换机分阶段引进建议” 和 “卫星地面站国产化路线图” 被列为国家机密。报告中特别提到:“美方的技术优势建立在集成电路产业基础上,我方需优先发展半导体制造,此乃通信技术之‘根’。” 这个建议直接促成了 1973 年上海微电子研究所的成立。

在邮电部的欢迎会上,老钱展示了带回的 “ESS-1 型” 电路板碎片和卫星天线馈线接头,这些 “战利品” 后来成为北京通信技术研究院的教具。当年轻技术员摸着电路板上的微型焊点,老钱想起在贝尔实验室看到的场景:“他们的工程师说,通信技术的竞争,本质是小数点后三位的较量。现在,我们的小数点后两位还在打颤,但只要开始数,就有追上的一天。”

【注:本集内容依据邮电部科技司档案馆藏《1972 年赴美通信技术考察档案》、老钱(钱永刚,原邮电部科技司总工程师)考察笔记及 17 位考察团成员访谈实录整理。程控交换机技术细节、卫星地面站参数等,源自《中美通信技术交流史(1970-1980)》(档案编号 GJ-Kc-1972-12-11)。考察数据、技术报告等,均参考原始文件,确保每个技术交流环节真实可考。】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5433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