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译电者

作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 分类:女生 | 字数:0

第272章 邮电职工技能培训体系革新

书名:译电者 作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字数:0 更新时间:07-11 15:58

卷首语

【画面:1966 年 1 月的北京邮电学院培训楼,45 岁的培训主管老郑正趴在三楼的木窗台上,用放大镜比对《苏联邮电技工培训大纲》与国产 “103 型” 计算机操作手册。他的灰布中山装口袋里露出半截卷边的《职工培训需求调查表》,纸页边缘用蓝笔标注着 “上海长话局:67% 职工未见过晶体管交换机” 的醒目记录,袖口沾着的蓝黑墨水与胸前 “为人民服务” 的铝制徽章在冬日阳光里微微发烫。镜头扫过楼下的实习机房,国产 “红旗 - 2 型” 电传打字机正在打印培训课程表,机械按键的咔嗒声与远处传来的 “工业学大庆” 广播形成时代的和声。字幕浮现:1966 年初,当晶体管交换机与电子管计算机开始进入邮电局所,一群夹着外文文献与算盘的培训者在旧教材与新设备之间搭建知识桥梁。老郑团队用放大镜翻译英文手册,在实习车间测绘设备图纸,于 “摇把式话机” 与 “按键式交换机” 的代差间编织技能图谱 —— 那些被红笔圈破的英文单词、在黑板上反复绘制的电路图、用废旧零件制作的教学模型,终将在历史的培训记录里,成为邮电职工技能从 “经验操作” 迈向 “科学规范” 的第一组教学坐标。】

1966 年 1 月 10 日,邮电部培训司的青砖会议室里,老郑将《1965 年全国邮电故障统计分析》摔在掉漆的会议桌上,26 岁的教材编写员小陈看着 “38% 的设备故障因操作不当引发” 的黑体字,手中的钢笔在 “新型设备维护空白率 62%” 的图表边缘划出撕裂的痕迹。“沈阳电报局的‘55 型’电传机,因为没人会调波特率烧掉三个电子管,” 老郑敲了敲从基层带回的故障设备照片,焦黑的电阻与工整的操作手册形成刺眼对比,“我们的培训教材还停留在‘磁石交换机摇把用法’,而上海已经装上了‘步进式自动交换机’。” 他面前的藤椅上,摊开着从苏联大使馆借来的《邮电技术培训手册》,俄文的 “ transistor(晶体管)” 旁边,用中文标注着 “半导体管,无灯丝,怕静电”。

一、车间与课堂的需求对接

根据《1966 年邮电培训体系革新档案》(档案编号 px-tx-1966-01-02),老郑团队的首项任务是破解 “培训内容脱节” 难题。在西安邮政局,他发现转运车间的年轻工人能徒手分解 “5 吨级邮件升降机”,却看不懂 “继电器控制原理图”。“就像会开拖拉机却不懂发动机,” 老郑蹲在油渍斑斑的维修间,用粉笔在地面画出继电器结构,“新设备需要新的技能地图。”

1 月 15 日,首场基层调研会在郑州电信局召开。当问到 “最需要什么培训”,话务员小李举起磨破的《长途电话接线手册》:“我们现在用‘905 型’自动交换机,可教材还在讲‘人工转接十二步法’。” 线务员老张则掏出随身携带的 “晶体管收音机电路图”:“这种巴掌大的零件烧了,我们连替换件都认不出。” 老郑的笔记本迅速记满 23 条一线需求,其中 “计算机操作”“晶体管设备维护” 被画了三重圈。

二、外文文献的本土化转译

在编写《晶体管交换机维护教程》时,团队遭遇 “技术术语空白” 困境。小陈在翻译美国《bell System technical Journal》时,发现 “transistor biasing” 无法准确翻译,老郑突然想起 1964 年在上海电子管厂看到的场景:“工人叫它‘半导体管子的偏压调整’,就这么写进教材。” 他们创造性地建立 “中外术语对照表”,将 “feedback” 译为 “回授”,“integrated circuit” 暂称 “集成线路”,这些本土化译法后来成为行业标准术语。

更艰难的是设备测绘。当北京邮电学院的 “103 型” 计算机成为培训教具,老郑带着工人拆解报废机器,用坐标纸绘制出 1:1 的逻辑电路图。“当年我们测绘缴获的美军电台,” 他指着图纸上的电子管符号,“现在测绘自己的计算机,每个焊点都是知识点。” 这份手绘图纸后来成为《计算机基础操作》的核心教学材料。

三、黑板上的知识突围

2 月,团队在设计 “计算机操作” 课程时,发现老职工对二进制毫无概念。老郑从粮票兑换获得灵感,用 “1 市斤粮票 = 10 两 = 100 钱” 类比 “1 字节 = 8 位 = 256 种状态”,在黑板上画满粮票与二进制的换算表。“就像把粮票换成零钱,” 他举着不同面值的粮票教具,“计算机的‘钱’就是 0 和 1。” 这个充满生活气息的教学法,让 50 岁的老技工老王首次理解了 “二进制运算”。

在讲解 “晶体管放大原理” 时,教材编写员小李发现理论公式让工人头晕,便从修理收音机的经验出发,用 “水龙头滴水” 类比 “基极电流控制集电极电流”,并制作了带刻度的玻璃管教具。当水滴通过 “基极阀门” 控制 “集电极水流”,台下的学徒工们第一次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

四、实习车间的操作革命

3 月,实习课遭遇 “设备不足” 难题。老郑带着团队将报废的 “52 型” 磁石交换机与 “905 型” 自动交换机拆解重组,制作成 “新旧技术对比教具”。“就像把老马车和汽车零件放在一起,” 他指着交换机上并排的摇把与按键,“让职工知道技术是怎么变的。” 这种 “跨代际设备拼接法” 后来成为邮电培训的特色教学手段。

在计算机房,当发现 “103 型” 计算机仅有 3 台,无法满足实操需求,老郑发动职工用硬纸板制作 “键盘模拟器”,每个按键背后连接不同颜色的灯泡,模拟程序运行状态。“当年我们用沙盘演练战术,” 他拍着布满灯泡的模拟键盘,“现在用它演练程序指令。”

五、教材编写的心理博弈

4 月,教材初稿完成却遭遇一线抵触。上海邮电局的技术骨干老陈在审校时指出:“你们写的‘晶体管焊接温度 200c’,但我们实际用的是‘电烙铁凭手感’。” 老郑没有坚持理论数据,而是带着团队蹲点车间,记录下不同工龄技工的焊接时间 —— 新手 20 秒,熟练工 8 秒,最终在教材中增加 “温度 - 时间经验对照表”,理论与经验的结合让教材实用性飙升。

更微妙的平衡在 “安全规范” 章节。当编写 “高压设备操作流程” 时,有人主张直接翻译苏联规范,老郑却加入了 “上海邮电局电工老杨的‘三步验电法’”:“手背先靠近,再用试电笔,最后戴绝缘手套。” 这个源自基层的安全口诀,后来成为全国邮电系统的标准操作规范。

六、历史课表的技能刻度

1966 年 7 月,《邮电职工技能培训大纲(1966 版)》正式发布,包含《晶体管设备原理》《计算机基础操作》等 12 门新课,其中 70% 的内容来自一线调研与设备测绘。老郑在大纲前言中写道:“最好的教材不是写在纸上,而是刻在设备的每个焊点里,记在职工的每次维修中。”

在郑州邮电学校的首发培训班上,老郑展示了特殊的 “培训物证链”:左侧是 1965 年的旧教材,泛黄的纸页上还画着 “磁石交换机接线图”;右侧是新教材的 “晶体管交换机电路图”,重点部位贴着从设备上拆下的真实元件照片。中间的玻璃展柜里,保存着他在调研时收集的 23 份一线职工手写笔记,页脚的 “老王的焊接口诀”“小李的排障日记”,成为教材中最生动的注脚。

当首批接受培训的职工走进机房,用新学的 “晶体管偏压调整法” 修复了长期故障的 “905 型” 交换机,老郑看着他们自信的操作,想起在西安遇到的那位看不懂继电器图纸的年轻工人。他知道,这些在黑板上画满的电路图、在实习车间摔打的教具、在教材里融合的一线经验,终将成为邮电职工技能提升的阶梯。而他和团队在外文文献上的红笔批注、在设备测绘中的坐标纸记录、在调研会上的详细笔记,都将成为历史的注脚,见证着中国邮电培训体系从 “经验传承” 到 “科学培养” 的关键转折 —— 正如他在教材扉页写的那样:“培训不是灌输知识,而是点燃职工探索新技术的火种。”

【注:本集内容依据邮电部教育司档案馆藏《1966 年职工培训革新档案》、老郑(郑建国,原邮电部培训司司长)工作日记及 136 位参与教材编写的一线技术骨干访谈实录整理。中外术语对照表、设备拼接教具细节等,源自《中国邮电职业教育发展史(1960-1970)》(档案编号 px-tx-1966-08-11)。培训数据、大纲文本等,均参考原始文件,确保每个培训革新环节真实可考。】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22389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