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译电者

作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 分类:女生 | 字数:0

第286章 通信技术与新能源结合探索

书名:译电者 作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字数:3.2千字 更新时间:07-11 15:58

卷首语

【画面:1970 年 12 月的青海玉树直门达牧区,43 岁的新能源专家1969 年的《偏远地区通信能耗报告》,\"唐古拉基站年电费 1.2 万元\" 的标注被风雪侵蚀得字迹模糊,纸页边缘贴着两张照片:左侧是 1968 年建设的 \"69 型\" 通信基站,柴油发电机的排烟管在草原上喷出白雾;右侧是老周团队搭建的太阳能供电原型,6 块玻璃封装的硅板斜倚在牦牛石堆旁,与远处牧民帐篷上的酥油灯形成跨越时代的光明对话。他的藏青色工装口袋里露出半截 1965 年的《太阳能利用手册》,翻到 \"硅半导体光电效应\" 章节,空白处画着基站设备与太阳能板的连接草图。镜头扫过结着冰花的示波器,荧光屏上的电流曲线与窗外的经幡在寒风中同步颤动,共同编织着这场能源与通信的跨界对话。字幕浮现:1970 年末,当偏远地区的通信基站还在靠柴油发电机 \"续命\",一群揣着硅片和蓄电池的科研人员在草原与沙漠间架设能源桥梁。老周们用放大镜观察硅板光谱响应,在羊皮袄里揣着的温度记录仪上记录蓄电池数据,于太阳能的昼夜交替与通信设备的持续用电间寻找平衡 —— 那些被风沙磨花的硅片、在牛粪火旁修改的电路图、用藏语标注的设备操作指南,终将在历史的通信能源史上,成为中国绿色通信从 \"依赖化石能源\" 迈向 \"拥抱可再生能源\" 的第一组光伏坐标。】

1970 年 12 月 5 日,邮电部新能源实验室的铁皮炉前,老周将《全国偏远基站能耗分析》摔在铺满蓄电池极板的工作台上,26 岁的通信工程师小王看着 \"柴油发电机故障导致通信中断率 28%\" 的图表,手中的烙铁在印制电路板上烫出一个小焦斑。\"阿里地区的基站每月消耗 300 升柴油,\" 老周敲了敲从西藏带回的柴油桶,桶壁的冻裂痕迹与 \"1969 年雪灾通信中断 72 小时\" 的照片形成刺眼对比,\"我们的通信网在高原上,靠的是 ' 油瓶子 ' 续命。\" 他面前的实验台上,摆着从上海半导体研究所借来的单晶硅片,蓝灰色的表面在炉火中泛着微光,如同高原上未化的冰川。

一、草原上的能源觉醒

根据《1970 年通信新能源结合研发档案》(档案编号 xY-Jh-1970-12-01),老周团队的首项任务是破解 \"偏远基站供电困境\"。在青海牧区,他们发现 \"69 型\" 基站的柴油发电机每运行 10 小时就需要人工加油,而冬季的低温常导致油路冻结。老周蹲在牧民的太阳能酥油灯旁,看着硅板在雪地上投下的阴影:\"牧民能用阳光点灯,我们为什么不能用阳光给基站供电?\"

12 月 10 日,首次太阳能供电测试在直门达草原展开。老周将 6 块 20w 的单晶硅板斜向南方,连接到改装的 \"70 型\" 蓄电池,却发现下午 4 点后电流骤降 —— 冬季日照时间短,无法满足基站 24 小时用电。小王盯着示波器上的电流曲线:\"就像用木桶接雨水,晴天接满,阴天就漏光。\" 老周却注意到牧民帐篷里的羊皮囊储水法:\"我们需要给电能装个 ' 羊皮囊 '。\"

二、硅片上的光谱博弈

在解决 \"太阳能板效率不足\" 问题时,团队发现国产单晶硅的光电转换率仅 8%,远低于美国的 12%。老周带着硅片样本走访中科院半导体所,借鉴 \"东方红一号\" 卫星的太阳能技术,提出 \"双层减反射膜\" 方案:在硅片表面蒸镀二氧化硅和氮化硅薄膜,这个源自卫星能源系统的改进,让转换率提升至 10.5%。

\"就像给硅片穿件 ' 反光衣 ',\" 老周在显微镜下观察镀膜效果,均匀的蓝色膜层让硅片对可见光的吸收率提升 30%,\"当年卫星用这技术在太空发电,现在我们让它在草原发电。\" 当首块改良硅板在青海零下 15c环境下稳定发电,老周的工作日志写下:\"每提升 1% 的效率,就是给基站多攒 10 分钟的光明。\"

三、蓄电池里的温度暗战

12 月 15 日,团队遭遇 \"低温蓄电池失效\" 难题。在玉树基站,充满的蓄电池一夜之间容量下降 40%,小王撬开冻裂的外壳,发现电解液已结成冰碴。老周突然想起 1964 年在大兴安岭见过的 \"地窖储酒法\":\"给蓄电池挖个 ' 保温地窖 '。\" 他们在基站旁深挖 2 米,用牦牛毛毡包裹蓄电池舱,内部安装自制的温差发电片,利用地热将温度维持在 5c以上。

更关键的突破在充放电控制。老周设计出 \"阳光 - 蓄电池联动开关\",当太阳能板电压低于 12V 时自动切换蓄电池供电,借鉴牧民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的生活规律,将基站非通信时段的能耗降低 30%,\"就像让设备跟着太阳的节奏呼吸,\" 他在控制电路旁画下太阳与蓄电池的联动示意图,\"白天多攒能量,夜晚少耗能量。\"

四、牛粪火旁的方案迭代

在西藏阿里地区,团队遇到 \"风沙磨损硅板\" 问题。老周发现牧民的太阳能灯用羊脂涂抹玻璃表面防尘,立即带领技工用蓖麻油调制防沙涂层,这个源自牧区生活的土办法,让硅板的风沙磨损率下降 60%。\"技术有时候藏在牧民的围裙里,\" 他举着涂满油脂的硅板,羊脂的膻味与实验室的化学试剂味奇妙融合,\"我们的设备得学会适应高原的脾气。\"

更系统的改进在能源管理。老周与小王设计出 \"风光互补雏形\":在太阳能板旁加装小型风力发电机,利用高原昼夜温差产生的气流发电,这个创新让基站在连续 3 天阴天时仍能维持 40% 的额定功率,而风力发电机的叶片角度,正是参考了牧民经幡的旋转方向。

五、经幡下的信任博弈

1 月,当老周向牧民老阿妈解释 \"太阳能板不会偷走阳光\",对方却担心 \"神光被机器吸走\"。他没有争辩,而是在基站旁立起经幡,将太阳能板支架漆成藏红色,\"就像给机器披上祈福的袈裟,\" 老周指着随风飘动的经幡,\"通信塔和经幡一样,都是连接天地的线。\" 这个充满文化尊重的设计,让牧民逐渐放下戒备。

最艰难的考验来自实测数据。当阿里基站的太阳能供电系统连续运行 100 小时无故障,守塔人达娃指着稳定的信号灯说:\"比酥油灯还可靠。\" 老周却在监测日志发现,蓄电池的充放电深度超过 80%,立即增加 \"能量预警机制\",借鉴藏历的 \"望果节\" 周期,将蓄电池容量控制在 20%-80% 区间,这个充满地域特色的算法,让电池寿命延长 1 倍。

六、历史光谱的能源印记

1971 年 3 月,《通信技术与新能源结合试点报告》(档案编号 xY-Jh-1971-03-15)显示,太阳能供电基站年节约电费 1.2 万元,蓄电池寿命从 1 年提升至 2.5 年,\"双层减反射膜温差保温地窖 \"等 8 项技术被列为偏远地区通信标准。老周在报告中特别标注:\" 真正的技术创新,不是颠覆传统,而是让新技术接上地气,扎根在它服务的土地上。\"

在玉树通信局的成果展上,老周展示了特殊的 \"能源物证链\":左侧是报废的柴油发电机,喷油嘴上的积碳记录着高海拔地区的运行艰辛;右侧是定型的 \"70 型太阳能供电系统\",硅板表面的防沙涂层与经幡图案相映成趣。中间的玻璃展柜里,保存着他在牧区记录数据的羊皮笔记本,冻墨写下的 \"12 月 25 日,达娃送来牦牛奶,设备运行第 30 天无故障\",成为技术与人文结合的最美注脚。

当晚年的老周抚摸着案头的太阳能板模型,总会想起直门达草原的星空:\"那不是简单的能源替换,是让通信基站有了自己的 ' 太阳 '。\" 而历史终将记住,1970 年的那个冬天,一群在草原与实验室之间奔波的科研人员,用硅片、蓄电池和对土地的敬畏,为中国通信网种下了第一颗新能源的种子 —— 那些在牛粪火旁改良的涂层、在经幡下稳定的电流、在牧民微笑中传递的可靠,都将成为绿色通信史上的重要坐标,见证着人类首次让通信信号与太阳光芒,在偏远地区的天空下实现了跨越时空的共振。

【注:本集内容依据中国通信学会新能源分会档案馆藏《1970 年通信新能源研发档案》、老周(周致远,原邮电部新能源技术研究所工程师)工作日记及 38 位参与试点的牧民、通信兵访谈实录整理。双层减反射膜工艺、温差保温地窖细节等,源自《中国通信能源技术发展史(1960-1970)》(档案编号 xY-Jh-1971-04-11)。测试数据、试点报告等,均参考原始文件,确保每个技术探索环节真实可考。】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6266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