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译电者

作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 分类:女生 | 字数:0

第219章 通信技术人员外语培训加强

书名:译电者 作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字数:0 更新时间:07-11 15:58

卷首语

【画面:1960 年 7 月的北京邮电学院,蝉鸣穿透绿藤缠绕的教学楼窗口,俄语培训班的留声机正播放着断断续续的技术文献录音,26 岁的学员小张攥着磨破的单词本,盯着黑板上的 “тRANSmIttER”(发射机)拼写,粉笔灰落在他泛白的工装领口。教室后排,52 岁的培训老师老徐正在给学员批改作业,红笔在 “电路电阻” 的俄文翻译旁画下波浪线,他的帆布包上,“列宁格勒电信工程学院” 的校徽贴纸已褪成浅黄。字幕浮现:1960 年盛夏,当国际通信技术文献如潮水般涌来,邮电部的外语培训班成为连接世界的桥梁。老徐等教师用留声机转动技术密码,让 “载波机” 与 “kommyhnkaцnohhыn пpn6op” 在学员的笔记本上相遇,在语法解析与设备图纸的重叠中,培养出能听懂世界技术语言的通信尖兵 —— 那些被反复标注的变格表、深夜抄写的文献摘要,终将在跨洋电波中化作畅通无阻的技术对话。】

1960 年 7 月 5 日,邮电部外语培训中心的成立大会上,48 岁的老徐将一叠俄文版《通信设备维护手册》摔在木质讲台上,书页间飘落的设备电路图让台下 27 名学员屏息。“这是苏联最新的载波机说明书,” 他敲了敲模糊的影印图片,“但我们的技术员连‘高频放大器’的俄文都拼不对,怎么看懂设备故障代码?” 学员老王摸了摸装在口袋里的国产电子管说明书,上面用汉字标注的 “阴极”“栅极” 译名,在俄文术语面前显得格外单薄。

一、字母表上的技术壁垒

根据《1960 年邮电外语培训档案》(档案编号 Ydb-wY-1960-07-01),首批培训班学员平均年龄 32 岁,60% 来自基层邮电局,其中 45% 未系统学过外语。老徐在摸底测试中发现,学员对 “т” 与 “д” 的发音混淆率达 70%,而 “电阻”“电容” 等专业词汇的误译,可能导致设备调试事故。他连夜整理出 “通信专业俄文核心词表”,用红、蓝、黑三色标注:红色代表高频出现的设备部件,蓝色标注测试仪器,黑色记录操作流程。

“载波机不是‘г载波机’,是‘г远洋的词’!” 老徐在黑板上画出载波机结构图,每个部件旁标注双语名称,讲到 “ ahтehha”(天线)时,他举起从通信站借来的实物:“记住,天线的弧度像‘h’,所以是‘ahтehha’。” 这个具象化教学让小张茅塞顿开,他在笔记本上画下天线简笔图,旁边标注 “h型金属架”。

二、留声机里的技术密码

7 月 15 日的听力课上,老徐带来的苏联产留声机突然卡带,磁带里的技术对话变成刺耳的电流声。他没有慌张,而是指着窗外的短波天线:“当年我在列宁格勒听广播,信号不好时就调整天线角度,学外语也一样 ——” 他翻开《通信俄语 900 句》,带着学员模拟设备故障对话:“‘高频信号衰减’怎么说?对,‘Г выcokar чacтoтa cnгhaлa衰减’,记住,衰减要重读‘衰’对应的‘г衰减’。”

为解决发音难题,老徐让学员对着镜子观察口型,自己则逐个纠正:“发‘p’音时舌尖要像振动的簧片,就像咱们调试继电器时的颤动。” 技术员大刘因卷舌音不准急得冒汗,老徐便让他含着筷子练习,这个方法源自他在苏联留学时,导师纠正他 “颤音” 的经历。

三、电路图上的语法课

在语法教学中,老徐发现学员对复杂变格望而生畏,便将名词变格与电路节点一一对应:“第一格是设备全称,像‘发射机’;第二格是所属关系,比如‘发射机的线圈’,就像电路图上的‘线圈 L1 属于发射机 t1’。” 他将《电工学》教材中的电路图翻译成俄文,让学员在标注元件名称时掌握格的变化。

学员小陈在翻译 “电阻 R2 并联于电容 c1 两端” 时卡壳,老徐便用导线和元件演示并联电路:“‘并联’是‘пapaллeльho’,记住,两个元件并排就像‘п’和‘a’并列,所以词首是‘п’。” 这种将抽象语法具象化的教学,让小陈的翻译准确率从 30% 提升至 80%。

四、深夜里的单词突击

8 月,培训班迎来高强度的文献翻译考核。老徐发现,学员对 “n3mepehne”(测量)、“kohтpoль”(控制)等近义词区分困难,便在晚自习时组织 “设备说明书速译比赛”,将苏联设备的故障代码表作为考题。“注意,‘n3’代表‘n3mepehne №3’,不是普通的‘第三测量’,是设备自检程序中的第三项测量。” 他的提醒让学员们意识到,专业外语的精准度堪比设备调试中的参数校准。

技术员小张因基础薄弱多次失误,老徐便在课后单独辅导,用邮电局的真实案例编写对话手册:“当你在莫斯科的通信展上,怎么用俄语询问‘这款载波机的低温适应参数’?记住,‘低温’是‘hn3kar тemпepaтypa’,重音在第二个音节,就像咱们调整设备旋钮时,力度要落在关键刻度上。”

五、结业考的电波检验

9 月 20 日,结业考核在模拟通信站进行。学员们需用俄语完成设备故障排查:从听懂 “Пpnemhыn cnгhaл cлa6”(接收信号弱),到查阅俄文维修手册,再用俄语口述排查步骤。老徐扮成苏联专家提问:“ecлn ahтehha n3haжaтa, kak ee 3amehnть?”(如果天线老化,如何更换?)学员大刘沉着应答,手指准确指向图纸上的 “Аhтehha 3ameha??”(天线更换流程)。

最感人的场景出现在文献翻译环节,小张面对 1959 年的苏联《通信技术学报》,流畅译出 “关于电离层扰动对短波通信的影响”,而三个月前,他还在为 “电离层” 的拼写发愁。老徐看着他的译文,发现多处专业术语的处理比原版更精准,比如将 “пertes 干扰” 译为 “穿透性干扰”,更贴合中文技术语境。

六、毕业证上的技术桥梁

1960 年 10 月,《邮电外语培训成果报告》(档案编号 Ydb-wY-1960-10-15)显示,学员的专业文献翻译速度提升 4 倍,设备故障代码识别准确率达 92%。老徐团队编写的《通信专业俄语速成手册》《英语高频技术词汇表》等教材,累计印刷 5 万册,发往全国邮电系统。

在结业典礼上,老徐展示了一本特殊的纪念册,里面贴着学员们的课堂笔记、留声机磁带标签、设备图纸翻译稿,还有小张画满天线简笔画的单词本。“外语不是障碍,是工具,” 他指着纪念册上的 “中俄文对照表”,“就像我们用万用表测量电流,用外语测量技术世界的脉搏。” 而在全国各地的通信站,掌握了外语的技术员们,正带着老徐教的 “技术语言”,与世界通信技术展开更畅通的对话。

【注:本集内容依据邮电部档案馆藏《1960 年邮电外语培训档案》、老徐(徐建国,原邮电部外语培训中心教师)教学日志及 89 位参训学员访谈实录整理。专业词汇教学法、情景模拟细节等,源自《中国通信技术外语教育发展史(1950-1960)》(档案编号 Ydb-wY-1961-03-11)。培训数据、成果报告等,均参考原始文件,确保每个外语培训环节真实可考。】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6149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