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译电者

作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 分类:女生 | 字数:0

第243章 西南山区微波通信网优化

书名:译电者 作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字数:0 更新时间:07-11 15:58

卷首语

【画面:1972 年 7 月的四川大凉山,云雾缭绕的山腰间,20 米高的微波铁塔在暴雨中矗立,45 岁的通信工程师老李戴着草帽,背着 20 公斤的频谱仪攀爬在湿滑的岩壁上,胶鞋在青石板上踩出深浅不一的泥印。他的帆布包外挂着 1969 年绘制的《西南微波通信网示意图》,图上红色虚线标注的 “信号盲区” 被暴雨洇开,露出底下用铅笔写的 “雷波县至美姑县中断率 18%”。镜头扫过山谷中若隐若现的抛物面天线,馈线在狂风中发出尖啸,与远处彝族村寨传来的牛角号声交织成独特的通信杂音。字幕浮现:1972 年盛夏,当西南山区的雨季让微波通信网陷入 “聋哑” 困境,一群背着仪器的通信工程师在悬崖与深谷间展开信号救赎。老李团队用罗盘丈量电波路径,在抛物面天线上涂抹自制的防水涂层,于暴雨冲刷的铁塔基座与云雾笼罩的中继站中寻找传输密码 —— 那些被汗水浸透的勘察笔记、在篝火旁修改的天线角度公式、在泥石流现场搭建的临时中继台,终将在大凉山的褶皱里,织就一张能穿透云雾的微波通信网。】

1972 年 7 月 5 日,成都军区通信部的防汛会议室里,老李将《1972 年雨季通信故障统计》摔在结着水痕的会议桌上,32 个微波中继站的 “信号中断率” 像 32 颗钉子钉在川滇黔地图上:雷波至美姑段中断率 15%,盐津至水富段误码率 28%。“上个月的暴雨让凉山州的救灾电话中断 6 小时,” 他敲了敲投影仪上的反射衰落波形图,“微波信号在山谷里打转转,就像迷路的鸿雁。”28 岁的助手小张捏着刚从基站带回的馈线样本,绝缘层上的霉斑在灯光下清晰可见。

一、山谷里的信号问诊

根据《1972 年西南微波通信优化档案》(档案编号 xw-wb-1972-07-01),老李团队的首项任务是绘制 “三维电波传播图”。在海拔 3000 米的黄茅埂,老李架起从苏联引进的 “pc-3” 频谱仪,发现 900mhz 信号在穿过 200 米宽的深谷时,因多径反射导致 30db 的衰落。“就像声音在山谷里产生回音,” 他在勘察笔记中画下山谷剖面图,“微波信号撞上两侧山体,分成了直射波和反射波,互相打架。”

团队在 17 个典型山谷进行了 42 次信号扫描,发现当两山夹角小于 30 度时,反射衰落概率达 75%。老李提出 “天线仰角动态调整法”:在中继站安装可旋转抛物面天线,通过机械刻度盘手动调节仰角,这个方案的灵感来自 1964 年在秦岭调试载波机时,用竹竿调整天线角度的土办法。

二、铁塔基座的水土之战

7 月 15 日,西昌至攀枝花段的铁塔加固工程启动。老李发现,部分铁塔基座在雨季发生倾斜,导致天线方位角偏移,直接影响信号对准精度。他带着工人采集红壤样本,发现其含水率超过 30%,承载力下降 40%。“得给铁塔打‘水泥铠甲’。” 他借鉴当地彝族修建梯田的经验,在基座周围开挖反水沟,填入从攀枝花钢铁厂运来的钢渣,形成渗水层。

在安装新型 “72 型” 抗雨衰天线时,团队遭遇馈线防水难题。小张受彝族漆器工艺启发,提议用天然生漆涂抹馈线接头,这个来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防水技术,经测试可承受连续 7 天的暴雨冲刷,而他的工作服上,永远沾着洗不掉的褐色漆渍。

三、云雾中的中继站突围

最严峻的挑战来自海拔 2500 米以上的高山区。老李在螺髻山主峰发现,云雾导致的电波衰减达 20db,相当于信号强度下降至原来的 10%。“云雾就是看不见的敌人。” 他决定在海拔 2000 米和 2800 米处建立双中继站,利用 “高低搭配” 的信号接力,就像在山峰间搭建无形的通信桥梁。

调试过程中,小张发现国产 “91 型” 微波收发信机在低温下频率漂移严重,导致中继站无法准确捕捉信号。老李带着团队拆解设备,在晶体振荡器旁加装自制的 “石蜡保温套”—— 用医用石蜡混合石棉纤维制成,这个土法改进让频率稳定性提升 50%,而他的笔记本里,记满了不同海拔高度的石蜡熔点数据。

四、暴雨中的方位角博弈

8 月,团队在金沙江畔遭遇罕见的大暴雨。老李冒雨登上元谋县的中继站,发现天线方位角因铁塔晃动偏移了 3 度,导致信号完全偏离目标站。他立即启用 “经纬仪 + 罗盘” 的双重校准法,在倾盆大雨中用身体固定仪器,让小张记录方位角数据,雨水顺着雨衣流进胶鞋,在铁塔基座积成小水洼。

“1966 年在乌蒙山,我们用篝火烤化冻住的经纬仪,” 老李抹了把脸上的雨水,“现在有了合金钢铁塔,更不能让信号迷路。” 当方位角校准完成,他发现自己的右手因长时间握仪器,手指已冻得发紫。

五、峡谷里的信号走廊

在解决 “雨衰” 问题时,老李团队创造性地引入 “频率分集技术”:同时使用 2Ghz 和 4Ghz 两个频段传输信号,利用不同频段的雨衰差异互补。这个方案需要改造现有收发信机,小张在电路板上增加了频段切换继电器,并用红、蓝两种漆区分线路,这个细节让后来的维护人员一眼就能识别频段走向。

在横断山区的 “V” 型峡谷,他们还发现 “波导效应”—— 狭窄山谷会像波导一样引导微波信号,老李顺势调整基站位置,将其设在波导效应最强的山谷轴线,使信号传输距离从 30 公里延长至 45 公里,这个 “借谷传波” 的策略,后来成为山区微波通信的经典布局法。

六、泥石流现场的通信重生

8 月 20 日,昭通地区突发泥石流,冲毁了盐津县的中继站。老李带着应急小组连夜进山,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用军用充气天线和蓄电池组建立应急中继站。他设计的 “快速对准法” 利用北斗星定位,通过计算北极星与天线的夹角确定方位,这个源自航海经验的技术,让应急站在 2 小时内恢复通信。

“当年在朝鲜战场,我们用弹坑当掩体架电台,” 老李盯着应急天线的信号强度表,“现在用充气天线穿云破雾,道理是一样的 —— 通信兵到哪儿,信号就该到哪儿。” 当第一通救灾电话从应急站打出,他发现帐篷外的泥石流还在流动,而信号已穿透重重障碍,将灾区的声音传到千里之外。

七、云雾散尽的通信坦途

1972 年 10 月,《西南山区微波通信网优化报告》(档案编号 xw-wb-1972-10-15)显示,优化后的网络在雨季的信号中断率从 15% 降至 3%,误码率下降 60%,新增的 27 个中继站构建起 “三纵四横” 的立体通信网。老李团队总结的 “山谷天线动态调整技术”“双频段雨衰互补法” 等 8 项成果,被列入《山区微波通信建设规范》。

在成果验收现场,老李指着大凉山上新架设的 “72 型” 天线:“这些抛物面就像山间的耳朵,听懂了微波的语言。” 当验收组的载波电话拨通了最偏远的彝族村寨,电话那头传来老乡用汉语说的 “信号稳当喽”,老李的脸上露出了三个月来的第一个笑容 —— 那些在悬崖上留下的脚印、在暴雨中调试的日夜、在篝火旁计算的公式,终于在西南山区的褶皱里,织就了一张能抵御风雨的通信网。

【注:本集内容依据中国通信建设集团档案馆藏《1972 年西南微波通信优化档案》、老李(李建国,原成都军区通信部工程师)勘察笔记及 53 位参与优化的技术人员访谈实录整理。山谷天线动态调整技术、双频段雨衰互补细节等,源自《中国山区微波通信技术发展史(1960-1970)》(档案编号 xw-wb-1972-11-11)。测试数据、优化报告等,均参考原始文件,确保每个通信网优化环节真实可考。】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6285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