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译电者

作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 分类:女生 | 字数:0

第301章 重点任务落定

书名:译电者 作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字数:0 更新时间:07-11 15:58

卷首语

【画面:1956 年 1 月的北京政协礼堂,34 岁的陈恒握着钢笔,在《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校样上标注重点。他的蓝布中山装口袋里露出半截 1955 年赴苏考察时的笔记本,泛黄纸页上 “苏联加密机继电器寿命 3000 小时” 的记录旁,画着国产继电器的改良草图。镜头扫过礼堂穹顶的石膏灯花,与陈恒案头摆着的 “53 型” 手摇密码机形成时空对话 —— 这台缴获的国民党设备外壳还带着淮海战役的弹痕,却成为新中国密码技术起步的重要参照。字幕浮现:1956 年的科学之春,当新中国的密码技术还在战火废墟上重建,一群穿着粗布工装的科技工作者在会议简报与设备残骸间寻找突破。陈恒们用放大镜比对苏联图纸,在算盘上推演加密算法,于 “全盘苏化” 与 “自力更生” 的争论中开辟第三条道路 —— 那些被红笔圈注的技术参数、在分组讨论中拍响的搪瓷缸、用蜡纸刻印的《加密技术土法手册》,终将在历史的密码卷宗里,成为中国从 “战场缴获” 迈向 “系统规划” 的第一组坐标。】

1956 年 1 月 14 日,全国科学大会的分组讨论室里,陈恒的手指在 “无线电电子学” 章节的页脚划出三道深痕。28 岁的记录员小林注意到,他的茶杯盖沿磕着缺口,却还留着 “1953 年哈尔滨工程大学” 的烫金字 —— 那是苏联专家伊万诺夫送给他的临别礼物。“同志们请看,” 陈恒举起从苏联带回的 “费奥纳” 密码机照片,金属外壳的精密齿轮与国内仿制的 “56 型” 设备图纸在煤油灯下同台陈列,“我们的继电器寿命只有苏方的三分之一,却要在朝鲜战场的坑道里连续工作 72 小时。”

一、会场内外的技术叩问

政协礼堂的走廊里,陈恒拦住正要离场的钱三强,帆布包里的《美军 m-209 密码机拆解报告》还带着沈阳军事基地的寒气。“钱先生,” 他指着报告中 “机械加密模块小型化” 的标注,“我们既造不出苏联的合金钢,也买不起美国的碳化钨齿轮,是不是只能在现有材料上做文章?” 钱三强的目光落在报告边缘的草图 —— 用自行车辐条改良的继电器弹簧,“土办法里藏着真智慧,” 他的手指敲了敲陈恒的笔记本,“当年居里实验室也用厨房里的烧杯做实验。”

回到房间,陈恒对着招待所的铁皮暖水瓶发愣。1951 年在丹东抢修被美军炸毁的通信线路时,他曾用老乡的铜顶针制作过临时接头,这个经历突然浮现:“加密技术不应该是空中楼阁,” 他在规划草案背面写下 “土洋结合” 四个大字,“洋是方向,土是根基。” 窗外的北风卷着雪粒撞击玻璃,与远处传来的《勘探队员之歌》旋律交织,成为这个深夜最特别的伴奏。

二、分组讨论的理念碰撞

1 月 16 日的 “通信技术发展” 专题会上,苏联顾问巴甫洛夫斯基的观点引发争议:“加密技术必须走全苏式标准化道路,否则无法融入社会主义阵营通信体系。” 陈恒起身时,中山装口袋里的国产机械计算器发出轻微碰撞声,“巴甫洛夫斯基同志,” 他展开从铁道部收集的《宝成铁路通信调研报告》,“秦岭隧道里的潮湿环境让苏联继电器生锈率达 40%,而我们用当地的生漆浸泡工艺将故障率降到 15%。”

会场后排,来自上海有线电厂的老技工老王突然插话:“我们厂的师傅们把缝纫机的摆梭改造成密码机的凸轮,” 他举起手中的木质模型,“虽然样子土,但在舟山群岛的盐雾里挺过了三个台风季。” 陈恒注意到巴甫洛夫斯基的表情从质疑转为思索,趁热打铁:“我们建议建立‘双轨研发体系’—— 洋法搞理论攻坚,土法做应用适配,就像中医的望闻问切与西医的解剖手术结合。”

三、深夜案头的方案成型

凌晨两点,陈恒的台灯在招待所三楼映出晃动的身影。他对着《1955 年全国工业普查报告》计算数据:全国年产合金钢 12 万吨,仅够制造 2000 台苏联标准的加密机,而同期民兵通信连的设备缺口是 3.7 万台。“必须让有限的钢材用在刀刃上,” 他在规划里新增 “土法技术目录”,从 “竹制密码盘” 到 “陶瓷绝缘件”,每个条目后都标注着对应的地方工业产能。

当晨光初现,陈恒在 “技术路线” 章节写下关键段落:“在电子管尚未普及的现阶段,应充分发挥机械加密的本土优势,利用钟表、缝纫机等成熟工业基础实现加密设备量产;同时选派骨干学习苏联量子加密理论,为未来技术升级储备力量。” 钢笔尖在 “土洋结合” 四字上停顿片刻,又补注:“土洋不是对立,是技术落地的两条腿。”

四、历史卷宗的规划印记

1 月 20 日的大会总结会上,陈恒的发言被写入《无线电电子学重点任务纪要》第 7 条:“采用‘土洋结合’研发路线,分设机械加密工作组与理论攻坚小组,前者侧重利用现有工业基础实现设备量产,后者跟踪国际前沿加密理论。” 会后,巴甫洛夫斯基主动握手:“你们的思路让我想起列宁格勒保卫战时的军工生产,实用主义是技术的好朋友。”

三个月后,陈恒带着规划草案走进哈尔滨工程大学。在临时改建的实验室里,他将从苏联带回的加密算法公式与国内工匠绘制的《木工加密部件加工图》并排张贴,“同学们看,” 他敲了敲用东北椴木制作的密码轮,“当理论穿上‘布鞋’,才能在这片土地上走得踏实。” 学生们发现,这位老师的教案里,既有布尔代数的推导,也有 “如何用豆油浸泡木质齿轮防腐蚀” 的手绘示意图。

1956 年的科学大会闭幕后,陈恒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信件。云南的边防战士在信中说:“用你们教的‘竹篾编加密网格’,我们在雨林里保住了三次重要情报。” 上海的纺织女工寄来绣着 “保密” 二字的手帕,感谢她们改良的织布机凸轮让密码机零件产量翻倍。这些带着体温的反馈,让陈恒更加确信:所谓 “土洋结合”,从来不是技术路线的妥协,而是让密码技术扎根中国土壤的必然选择。

【注:本集内容依据《1956 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档案(编号 GK-56-12)、陈恒(原邮电部密码技术处处长)工作日记及 1956 年科学大会参会人员访谈实录整理。“土洋结合” 研发路线的提出过程、机械加密部件的本土改良案例,均参考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1950-1960 年密码技术研发实录》(档案编号 mm-56-01)。会议场景、人物对话经过历史考据与合理推演,确保关键事件与技术细节真实可考。】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18309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