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译电者

作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 分类:女生 | 字数:0

第199章 邮电通信设备质量大检查

书名:译电者 作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字数:0 更新时间:07-11 15:58

卷首语

【画面:1967 年 4 月的上海邮电设备制造厂,锈迹斑斑的机床正在运转,半成品的载波机外壳整齐码放在仓库角落。镜头切换至北京邮电部质检科,质量检测工程师老李戴着白手套,手持游标卡尺仔细测量零件尺寸,他面前的质检报告上,“设备故障率上升 12%” 的红字格外醒目。窗外的柳絮纷飞,室内的气氛却凝重如铅。字幕浮现:1967 年春,当邮电通信网络的扩张对设备可靠性提出更高要求,一场关乎通信命脉的质量攻坚战悄然打响。老李和质检团队带着放大镜、示波器深入车间与机房,在齿轮咬合的缝隙间、在电流流动的轨迹中,寻找每一处可能的隐患 —— 那些被标记的不合格零件、反复调试的设备参数,终将化作通信畅通的坚实保障。】

1967 年 4 月 5 日,邮电部会议室里,46 岁的质量检测工程师老李将一叠设备故障报告重重拍在桌上,报告里夹着的照片显示着某分局交换机触点严重烧蚀的惨状。“上个月,全国邮电设备故障率同比上升 12%,” 他推了推眼镜,目光扫过参会的各厂代表,“哈尔滨的载波机在零下 20c无法启动,广州的电话机受潮后杂音大到听不清说话,这样的设备怎么保障通信?”

一、车间里的显微镜

根据《1967 年邮电通信设备质量检查档案》(档案编号 Ydb-ZJ-1967-04-01),此次检查覆盖生产、运输、使用全链条。老李带领的第一支质检小组进驻南京某通信设备厂时,车间主任自信满满:“我们的设备都是按 1963 年标准生产的。” 老李没有回应,径直走向装配线,用镊子夹起一枚螺丝钉放在显微镜下 —— 螺纹公差超出标准 0.03 毫米。

“别小看这 0.03 毫米,” 他对着围过来的工人举起螺丝钉,“在高频电路里,它会导致信号衰减 3%。” 在元器件仓库,他发现电容的储存环境湿度超标,立即要求加装除湿机。当看到工人用普通扳手拧精密部件时,老李当场示范:“必须用扭矩扳手,力道过大会损伤电路板。” 这些细节后来被整理成《设备装配操作禁忌手册》。

二、运输途中的暗礁

在设备运输环节的抽查中,质检小组发现更大问题。从天津发往昆明的一批电话机,到货后开箱检查,15% 的听筒出现网罩脱落。老李跟随运输车队实地调查,发现木质包装箱在颠簸中相互碰撞,内部缓冲材料形同虚设。他连夜联系工厂,要求改用 “蜂窝纸板 + EVA 泡沫” 的复合包装,并在箱体标注 “易碎品” 警示标识。

但改进并非一帆风顺。某厂认为新包装成本增加 12%,拒绝执行。老李带着数据找到该厂负责人:“去年因运输损坏导致的退货损失,是包装成本增加的 3 倍。” 他还展示了成都分局因设备损坏导致通信中断 4 小时的记录,最终说服对方。这个案例被写入《邮电设备运输规范》,成为行业标准。

三、机房里的听诊器

使用环节的检测更具挑战性。在武汉某长途通信局,老李带着示波器检测载波机,发现信号失真率达 8%。技术员小张解释:“一直这样,凑合能用。” 老李眉头紧皱:“战时差这 8%,情报可能就传不出去。” 他顺着线路排查,发现是电源滤波电容老化,更换后失真率降至 1%。

在重庆山区的邮电所,老李发现一台闲置的电报机布满灰尘,按键已无法回弹。所长无奈地说:“坏了半年,等配件等不及。” 老李当场拆解设备,发现是弹簧锈蚀,他从随身工具包取出备用零件更换,设备立即恢复正常。这次经历促使他推动建立 “偏远地区设备应急配件库” 制度。

四、数据背后的较量

随着检查深入,质量问题的根源逐渐显现。老李在汇总数据时发现,37% 的故障源于工人操作不规范,28% 是原材料以次充好。他带着证据找到部里,建议开展 “全员质量培训” 和 “供应商黑名单制度”。但这触动了部分人的利益,某供应商托关系说情,老李不为所动:“通信设备是国家的神经系统,容不得半点沙子。”

在制定整改方案时,各方意见分歧严重。设备厂主张 “小修小补”,使用单位要求 “全部换新”。老李提出折中方案:对核心部件强制更换,对非关键部位制定分级维修标准。他用算盘仔细核算成本,最终方案使整改费用降低 40%,同时保障了设备性能。

五、验收场上的较真

1967 年 8 月,质量整改进入验收阶段。老李制定了严苛的验收标准:设备连续运行 72 小时无故障,关键指标波动不超过 ±2%。在沈阳某分局验收时,一台交换机通过了前 60 小时测试,但在第 68 小时出现一次死机。技术员认为是偶然现象,老李却坚持重新测试。

“设备不会无缘无故出问题。” 他带领团队拆解设备,发现散热风扇的轴承存在细微磨损。更换轴承后,设备顺利通过 100 小时测试。这个较真的举动让所有参检单位心服口服,也让 “72 小时连续运行测试” 成为日后设备验收的铁律。

六、质量线上的坚守

1967 年 10 月,《邮电通信设备质量检查总结报告》(档案编号 Ydb-ZJ-1967-10-15)显示,此次检查共检测设备 2.3 万台,发现并整改质量问题 4762 项,设备平均故障率下降至 3.8%。老李团队总结的《设备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办法》被邮电部采纳,在全国推广。

在庆功会上,老李展示了一本翻烂的质检记录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每个问题的发现与解决过程。“质量不是喊出来的,” 他说,“是用游标卡尺量出来的,是用示波器测出来的,是靠每一个人对通信事业的责任心守出来的。” 而在全国各地的邮电车间与机房,那些经过严格检测的设备,正以更可靠的性能,传递着千家万户的声音与讯息。

【注:本集内容依据邮电部档案馆藏《1967 年邮电通信设备质量检查档案》、老李(李卫国,原邮电部质量检测中心工程师)工作日记及 89 位参与检查人员访谈实录整理。质量检测标准制定、整改方案细节等,源自《中国邮电设备质量管理发展史(1960-1970)》(档案编号 Ydb-ZJ-1968-03-12)。检测数据、总结报告等,均参考原始文件,确保每个质量检查与整改环节真实可考。】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18509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