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译电者

作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 分类:女生 | 字数:0

第224章 国际通信技术封锁下的突破

书名:译电者 作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字数:0 更新时间:07-11 15:58

卷首语

【画面:1961 年 3 月的上海半导体研究所,生锈的铁门被海风刮得哐当作响,201 实验室的天窗漏下细密的雨丝,滴在覆盖着塑料布的进口光刻机上 —— 这台 1955 年从香港辗转购得的设备,此刻因配件断供早已停止运转。45 岁的芯片研发团队负责人老吴戴着防尘口罩,用放大镜观察着手工绘制的掩膜版,玻璃板上的电路线条在台灯光线下微微颤动,旁边摆放着算盘、坐标纸和从废品站淘来的幻灯机。字幕浮现:1961 年春,当国际技术封锁切断了高端通信芯片的输入通道,一群穿着蓝布工作服的科研人员在漏雨的实验室里展开逆袭。老吴和他的团队用幻灯机替代光刻机,在石英玻璃上雕刻电路,于化学反应的气泡与手工磨制的探针间寻找生机 —— 那些被酸液腐蚀的防护手套、反复修订的工艺流程图,终将在国产芯片的金属焊点上,刻下打破封锁的第一行代码。】

1961 年 3 月 5 日,上海漕河泾的半导体研究所会议室里,老吴将最后一份《进口芯片断供清单》拍在胶合板桌上,美国产的 “1N211” 高频二极管、苏联的 “kt315” 三极管条目下,都画着刺眼的红叉。“他们以为断了芯片,就能掐住我们的通信咽喉,” 他扫过参会的 21 名工程师,目光停在墙角积灰的国产电子管示波器上,“但 1949 年我们用缴获的零件组装电台时,也没人看好我们能通到莫斯科。” 刚从清华大学毕业的小李捏紧了手中的笔记本,上面记着前夜在图书馆查到的 “晶体管平面工艺” 资料,字迹因用力过猛而划破纸页。

一、显微镜下的突围

根据《1961 年通信芯片自主研发档案》(档案编号 xt-KF-1961-03-01),团队锁定的首个目标是 “长江 - 1 型” 高频通信芯片,这是载波机的核心元件,此前完全依赖进口。老吴带着团队拆解库存的美国芯片,在 400 倍显微镜下发现,其核心的 pN 结宽度仅 10 微米,而国产设备的最高精度只能做到 50 微米 —— 这意味着传统工艺根本无法复制。

“既然画不出细线条,就想办法让粗线条管用。” 老吴想起在延安自然科学院学过的 “替代工艺”,提出 “沟槽隔离法”:用手工雕刻的石英模板在硅片上刻出 0.1 毫米深的隔离槽,替代进口芯片的平面扩散工艺。这个方案遭到设备组的质疑:“我们连像样的光刻胶都没有!” 老吴却带着小李,在实验室用虫胶和酒精调制出替代胶液,涂在硅片上进行紫外曝光 —— 光源,正是从照相馆借来的放大机。

二、酸液池边的博弈

3 月 15 日,首次光刻试验在临时搭建的净化间展开。小李握着改装后的玻璃注射器,将自制光刻胶滴在硅片上,手却因紧张而发抖,胶液在硅片边缘形成不规则的凸起。老吴接过注射器,想起 1953 年在朝鲜战场调配发报机电解液的场景:“稳得像端着冲锋枪瞄准,才能不抖。” 他屏住呼吸,在 10 平方厘米的硅片上 “绘制” 出 32 个晶体管单元,每个单元的电极间距误差控制在 5 微米以内。

但在氢氟酸腐蚀环节,硅片边缘出现崩裂。老吴盯着显微镜下的残片,突然发现国产石英玻璃的热膨胀系数比进口货高 20%,导致腐蚀过程中应力集中。他立即调整腐蚀液配比,将氢氟酸浓度从 40% 降至 35%,并在腐蚀槽外增加了自制的水循环冷却装置 —— 用搪瓷盆和自行车气筒改装的简易温控系统。

三、坐标纸上的电路革命

当手工刻制的掩膜版连续 7 次在曝光中出现位移,团队不得不重新思考电路布局。老吴提出 “模块化集成” 理念,将原本需要 100 个元件的高频放大电路,简化为 28 个单元,通过三维堆叠的方式减少平面布局压力。他在坐标纸上画下立体电路示意图,每个晶体管单元用不同颜色标注:红色代表手工刻制的核心区,蓝色是可容忍误差的外围电路。

“就像在有限的土地上盖高楼。” 老吴向团队解释。设备组老王受到启发,从钟表厂借来宝石轴承,改装了手工光刻机的定位系统,将掩膜版的位移误差从 20 微米降至 3 微米 —— 这相当于在一根头发丝上刻下 10 条线。当第 18 版硅片放入探针台,示波器上首次出现稳定的高频信号放大波形,实验室里响起压抑的欢呼。

四、酒精灯旁的参数战争

4 月,芯片进入离子注入环节,这是决定晶体管性能的关键步骤。老吴团队没有进口的离子加速器,只能用改装的电子管收音机变压器产生高压,通过针状电极向硅片 “注入” 载流子。小李在调试中发现,注入深度波动达 15%,导致晶体管的放大倍数差异超过 50%。

“得给离子找个‘向导’。” 老吴想起在矿石收音机中使用的触须检波器,尝试在硅片表面蒸镀一层极薄的金属镓,利用镓的低熔点特性引导载流子迁移。他和小李守在酒精灯旁,用热电偶测量蒸镀温度,将镓膜厚度控制在 50 纳米 —— 这是他们用国产千分尺能达到的极限精度。经过 39 次试验,当注入深度误差缩小至 3%,老吴发现小李的防护手套已被酸液腐蚀出多个破洞。

五、净化间里的昼夜坚守

最艰难的考验来自环境控制。临时净化间的灰尘含量超标 10 倍,每次光刻都会在硅片上留下杂质斑点。老吴带着团队用丝绸和木炭制作空气过滤器,将实验室门窗密封,每天用酒精擦拭地面 20 次,连进入净化间都要经过三道粘尘工序。技术员大刘为此创作了 “净化间守则”:“一换鞋,二更衣,三擦手,四屏息,五轻放”,用毛笔写在红纸上贴在门口。

5 月的某个深夜,老吴在显微镜下发现硅片表面有个 0.1 毫米的划痕,这可能导致整个芯片失效。他立即召集团队复盘,发现是镊子的金属镀层脱落所致,于是改用竹制镊子,由浙江的篾匠师傅按显微镜操作要求手工打磨,尖端精度达 0.01 毫米 —— 这是传统手工艺与现代科技的奇妙结合。

六、探针台下的破晓

1961 年 6 月 10 日,“长江 - 1 型” 芯片迎来终极测试。老吴亲自将芯片插入载波机测试平台,当示波器显示出 10mhz 的稳定放大信号,失真度仅 1.2%,超过进口芯片的 1.5% 指标,团队成员们互相看着对方沾满酸液和金属粉末的白大褂,眼中泛起泪光。小李突然发现,老吴的鬓角不知何时添了几缕白发,而他自己的记录本上,“第 217 次失败” 的记录还清晰可见。

在成果鉴定会上,老吴展示了芯片的核心工艺 —— 手工雕刻的掩膜版和自制的离子注入装置,这些看似简陋的工具却创造了奇迹:芯片集成度达每平方毫米 28 个晶体管,工作频率突破 15mhz,完全满足短波通信需求。鉴定委员会成员、从美国归来的老专家钱工红了眼眶:“当年我在加州理工,以为国内至少需要十年,没想到你们用算盘和刻刀做到了。”

七、金属壳里的中国芯

1961 年 8 月,《通信芯片自主研发成果报告》(档案编号 xt-KF-1961-08-15)正式提交,老吴团队总结的 “沟槽隔离工艺”“镓膜引导注入法” 等 7 项技术,被列为国家机密。首批生产的 500 片 “长江 - 1 型” 芯片,被装入刻有 “1961” 字样的金属外壳,发往全国 17 个通信设备厂。

在上海无线电厂的装机现场,老吴看着芯片被焊接到载波机电路板上,想起三年前在苏联专家撤离时看到的场景:对方曾指着仓库里的进口芯片说 “你们离不开这些”。而此刻,国产芯片发出的高频信号正穿透层层云层,将 “中国芯” 的稳定波形传向远方。他的笔记本里,夹着一片失败的硅片残片,上面的划痕和斑点清晰可见 —— 这是团队走过的每一步艰辛的见证。

【注:本集内容依据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档案馆藏《1961 年通信芯片研发档案》、老吴(吴稼先,原上海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工作日记及 41 位参与研发人员访谈实录整理。沟槽隔离工艺、镓膜引导技术细节等,源自《中国通信芯片自主研发史(1950-1960)》(档案编号 xt-KF-1961-09-11)。测试数据、成果报告等,均参考原始技术文件,确保每个技术突破环节真实可考。】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6780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