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译电者

作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 分类:女生 | 字数:0

第251章 密码学学科体系完善

书名:译电者 作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字数:0 更新时间:07-11 15:58

卷首语

【画面:1974 年 7 月的北京邮电学院保密教室,58 岁的赵老戴着泛黄的白手套,用毛笔在宣纸上誊抄密码学公式,桌上摆着 1957 年从苏联带回的《密码分析基础》译本,书页间夹着 1962 年国内学术研讨会的油印论文,纸页边缘的 “汉字置换算法” 推导图被红笔修改了 17 次。他的帆布包底露出半截 1973 年的《全国密码学人才培养方案》,“增设专业课程” 的条目下画着重重的波浪线,旁边是学生小王交来的作业 —— 用莫尔斯码编写的加密日记,却在密钥设计上出现致命漏洞。字幕浮现:1974 年盛夏,当密码学还散落在保密手册和战时经验中,一群身着蓝布工装的学者在高校讲台与科研院所之间搭建知识体系。赵老团队将战场密码转化为理论公式,在算盘与坐标纸间定义学科边界,于保密条例与学术自由的平衡中编写知识图谱 —— 那些被反复校对的置换表、在煤油灯下争论的密钥空间、从保密室走向课堂的加密算法,终将在历史的教科书里,成为中国密码学学科的第一组标准公理。】

1974 年 7 月 10 日,邮电部科技司的会议室里,赵老将《1973 年密码学人才缺口报告》摔在掉漆的会议桌上,23 页报告中 “全国专业密码人才不足 50 人” 的结论让 28 岁的讲师小王手中的钢笔在笔记本上划出歪斜的线。“我们在战场上靠缴获的密码本培养人才,” 赵老推了推裂了镜腿的眼镜,目光扫过墙上的 “1962 年密码学研讨会纪要”,“现在需要让密码学从保密室走向课堂,像数学物理一样有自己的定理和公式。”

一、保密室到讲台的理论迁徙

根据《1974 年密码学学科建设档案》(档案编号 mmJ-xK-1974-07-01),赵老团队首先面临的是 “经验理论化” 难题。他们收集了 1949-1973 年的 200 多个实战密码案例,发现 “汉字密码”“声纹密钥” 等技术缺乏统一的数学描述。赵老带着团队在清华大学数学系借调三个月,用群论重新定义 “置换密码”,将 1962 年提出的 “动态密钥偏移理论” 转化为数学公式:K (t) = (K0 + f (t)) mod N,这个简洁的表达式后来成为教材中的核心公式。

8 月,首次密码学专业课程试讲在北邮展开。小王在黑板上画出 “凯撒密码” 示意图,却被学生提问:“汉字的部首置换如何用群论解释?” 这个问题让赵老意识到,必须打破 “西方密码中心论”,建立中国特色的理论框架。他组织编写组召开 17 次研讨会,最终确定教材结构:上篇讲通用密码理论,下篇专设 “汉字密码学” 章节,详细推导 “偏旁部首置换的代数结构”。

二、教材编写的术语革命

9 月,教材编写进入 “术语标准化” 阶段。赵老发现,不同单位对 “key” 的翻译有 “密钥”“密匙”“电码” 等 7 种说法,“cipher” 更是被译为 “密码”“暗码”“密语” 等。他带着团队查阅《康熙字典》和《辞海》,最终确定 “密钥” 作为 “key” 的标准译法,“密码学” 统一指代 “cryptography”,这个看似简单的定义,经过 12 轮专家论证,参考了 1949 年《密码工作手册》的历史用法。

在定义 “加密算法” 时,编写组出现分歧:有人坚持沿用战时的 “加密方法”,有人提议采用国际通行的 “algorithm”。赵老拿出 1965 年的《密码学内部讲义》,上面用毛笔写着 “算法者,算之法也”,最终敲定 “算法” 作为标准术语,这个源自《九章算术》的古老词汇,从此成为密码学的核心概念。

三、保密条例与学术自由的博弈

10 月,教材内容遭遇保密审查难题。当编写组将 1969 年研发的 “方言声纹密钥” 写入应用案例,保密委员会要求删除具体参数。赵老带着《技术解密申请报告》走访三个部委,用 “学科建设需要典型案例” 说服保密部门,最终达成妥协:保留原理描述,隐去关键数据,这个处理方式后来成为保密技术转化为学术成果的标准范式。

更棘手的是 “密码分析” 章节。有人担心公开分析方法会泄露技术,赵老却坚持:“不懂分析,就不懂加密。” 他引用 1953 年朝鲜战场的经验:“当年我们通过分析美军密码,才发明了更安全的汉字密码。” 最终,教材用 “红蓝对抗” 的方式讲解分析方法,既保证学术完整性,又符合保密要求。

四、算盘上的公式推导

11 月,团队在推导 “密钥空间熵值” 公式时,因缺乏计算机,只能用算盘进行大数运算。赵老带着小王在黑板上列出 128 位密钥的组合数,算盘珠子在 “个位” 到 “万位” 间跳动,最终得出 h (K) = log2 (2^128) 的结论,这个过程被拍成教学纪录片,成为后来学生理解 “密钥空间” 的经典场景。

在编写 “量子密码初探” 章节时,赵老想起 1970 年小吴团队的探索,虽然相关实验因设备不足停滞,但他坚持写入 “量子不可克隆定理”,并在页脚注明:“本章内容基于国内理论研究,实验数据待补充。” 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为未来量子密码学的发展埋下伏笔。

五、油灯下的知识传承

12 月,教材校对进入攻坚阶段。赵老在煤油灯下逐字审核,发现 “置换表” 章节的一个公式推导出现符号错误,立即骑车 40 分钟到小王宿舍纠正。当师徒二人在寒夜里重新推导,小王发现赵老的棉鞋已磨出破洞,而赵老的笔记本里,记满了每个编写组成员的专业特长 —— 老陈擅长数学证明,老张熟悉实战密码,小李精通报文分析。

在确定教材封面时,赵老拒绝了 “保密手册” 式的设计,坚持采用白底蓝字,左上角印着 “现代密码学基础”,右下角是一枚极小的齿轮图案 —— 象征密码学与数学、通信的交叉,这个设计后来成为国内教材的经典范式。

六、历史书页的学科坐标

1975 年 7 月,《现代密码学基础》正式出版,首印 5000 册迅速售罄。赵老在序言中写道:“本书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当密码学从保密室的油灯走向教室的黑板,从实战经验升华为理论体系,我们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学科坐标。”

在教材发行仪式上,赵老展示了编写过程中积累的 12 本手稿,每本都有不同颜色的批注:红色是保密审查意见,蓝色是理论修正,绿色是教学建议。“这些手稿就像密码学的基因库,” 他敲了敲泛黄的纸页,“里面有 1949 年的战场密码,有 1962 年的学术火花,更有 1974 年我们对学科的理解。”

【注:本集内容依据国家保密局档案馆藏《1974 年密码学学科建设档案》、赵老(赵永年,原保密局密码学首席专家)工作日记及 32 位教材编写组成员访谈实录整理。术语标准化过程、教材章节设计细节等,源自《中国密码学教育发展史(1950-1980)》(档案编号 mmJ-xK-1975-08-11)。编写手稿、审查记录等,均参考原始文件,确保每个学科建设环节真实可考。】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22194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