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译电者

作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 分类:女生 | 字数:0

第213章 卫星通信技术预研筹备

书名:译电者 作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字数:0 更新时间:07-11 15:58

【画面:1959 年 9 月的北京中科院天文观测站,生锈的铁门在秋风中吱呀作响,科研带头人老郑抱着一摞泛黄的外文期刊穿过走廊,鞋底碾过满地的梧桐落叶。镜头推进临时改建的卫星通信预研室,斑驳的白板上用红漆画着地球轮廓,旁边贴着从苏联《宇宙研究》杂志翻拍的卫星轨道图,胶带边缘已翘起。老郑的茶杯在资料堆中若隐若现,杯壁结着厚密的茶垢,与案头的手摇计算器、算盘、三角板形成奇特的时空对话。字幕浮现:1959 年深秋,当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划破天际仅两年,中国科研人员在匮乏的资料与简陋的工具中开启逐梦之旅。老郑带领团队用算盘推演轨道参数,在坐标纸上绘制波束覆盖图,于国际技术封锁的迷雾中寻找属于中国的卫星通信坐标 —— 那些被反复标注的外文公式、布满修正痕迹的计算稿,终将成为中国航天通信的最初注脚。】

1959 年 9 月 10 日,中科院电子研究所的保密会议室里,45 岁的老郑将最后一本《卫星通信原理》英文影印本推给助手小王,书脊上 “机密” 二字在日光灯下泛着墨蓝光泽。“美国人刚发射‘电星 1 号’,苏联的‘月球 3 号’传回了背面照片,” 他敲了敲墙上的世界地图,目光停留在西北戈壁的空白处,“而我们连卫星通信的‘门’朝哪开都不知道。” 参会的 12 名科研人员中,有 3 人能勉强读懂英文资料,其余人面前摆着厚重的俄汉词典 —— 这是他们与世界卫星通信技术对话的唯一桥梁。

一、资料堆里的灯塔

根据《1959 年卫星通信预研档案》(档案编号 ht-YJ-1959-09-01),筹备工作始于一场 “情报攻坚战”。老郑带领团队收集到的 23 份外文资料,包括 1957 年苏联《卫星通信系统设计》摘要、1958 年美国贝尔实验室报告片段,以及从香港辗转购得的《卫星轨道计算初步》油印本。这些资料被拆分成 127 个章节,由精通外语的成员逐句翻译,再贴成 “知识拼贴画” 挂在实验室墙上。

技术员老张在翻译美国资料时遇到 “geostationary orbit” 一词,遍查词典无果,最后在《天文学名词草案》中找到 “地球静止轨道” 的译法。老郑盯着这个新术语,突然想起 1956 年参与火箭军通信建设时的场景:“如果卫星停在赤道上空,就能像灯塔一样永远照亮固定区域。” 这个联想,成为后来轨道方案论证的起点。

二、白板上的轨道博弈

9 月 20 日,首次技术路线研讨会在临时搭建的木屋里召开。老郑用红漆在白板上画出三种轨道示意图:低轨(LEo)、中轨(mEo)、地球静止轨道(GEo)。“美国人用低轨做短距离通信,苏联人尝试中轨覆盖高纬度,” 他敲着地球仪上的赤道,“但我们需要覆盖 960 万平方公里,还要兼顾边疆和海洋。”

争论焦点集中在轨道高度。刚从航天部门借调的小王认为低轨技术门槛低:“我们连火箭都没搞明白,高轨太远。” 老郑没有反驳,而是摆出算盘和对数表,现场计算不同轨道的信号覆盖半径。当得出 “GEo 卫星单星可覆盖 40% 国土” 的结论时,所有人都沉默了 —— 这意味着三颗静止卫星就能实现全国覆盖,而低轨需要至少 20 颗才能达到同等效果。

三、算盘上的参数革命

轨道论证离不开精确计算。老郑团队使用的 “飞鱼牌” 手摇计算器时常卡壳,关键数据只能依靠 500 档的红木算盘。在计算地球自转对静止轨道的影响时,老郑带着 6 名成员分成三班倒,每人负责一个参数:有人计算万有引力常数,有人推演开普勒方程,有人校核误差范围。

技术员小李在计算卫星姿态控制参数时,连续三天对着算盘出神,直到某天深夜,他发现算盘的横梁与档杆,竟与卫星的三轴稳定系统有着奇妙的几何对应。这个灵感让团队找到简化计算的方法,将原本需要两周的运算缩短至五天,而小李的算珠压痕,在他的指尖留下了永久的茧印。

四、夜灯下的频谱战

除了轨道,频谱资源分配也是难题。老郑从邮电部借来的频谱分析仪只能覆盖 300mhz 以下频段,而卫星通信需要更高的微波频段。他带着团队在屋顶架设简易抛物面天线,接收苏联 “宇宙” 系列卫星的微弱信号,试图反推其频谱使用规律。

“就像在嘈杂的集市里分辨特定频率的哨声。” 老郑形容道。他们用蜡纸刻制频谱坐标,手工描绘信号强度曲线,发现苏联卫星在 6Ghz 频段有明显的能量峰值。这个发现为我国后来的频谱规划提供了重要参考,而那张布满蜡笔痕迹的频谱图,至今仍保存在航天博物馆的展柜里。

五、戈壁滩的实地叩问

10 月,老郑带着团队奔赴西北戈壁,验证轨道覆盖理论。在玉门附近的制高点,他们用竹竿和帆布搭建临时观测站,用经纬仪测量地平线角度,模拟卫星信号的视距传输。当地牧民的羊群从观测站旁经过,牧民好奇地询问:“这铁杆子能接住天上的星星?”

这个问题让老郑陷入沉思。当看到牧民通过烽火台遗址传递信号,他突然意识到:卫星通信何尝不是现代版的 “烽火台”?只不过把火光换成了电波,把山峰换成了太空。这个接地气的类比,后来成为他向高层汇报时的核心比喻。

六、坐标纸上的方案成型

12 月,经过三个月的论证,《卫星通信技术预研报告》初稿完成。老郑在结论部分写道:“综合我国疆域跨度、工业基础、频谱资源,地球静止轨道(GEo)方案为最优解。建议优先开展‘东方红’系列卫星通信载荷预研,同步建设喀什、长春、海南三大地面站。”

在最后的评审会上,老郑展示了亲手绘制的技术路线图:第一阶段(1959-1961)攻克轨道计算与频谱规划;第二阶段(1962-1964)研制小型化转发器与高增益天线;第三阶段(1965-1967)开展星地通信联试。图上的每个节点旁,都标注着具体的责任人与技术难点,而老郑的签名下方,画着一个小小的卫星简笔画 —— 这是他对未来的无声承诺。

【注:本集内容依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档案馆藏《1959 年卫星通信预研档案》、老郑(郑天翔,原中科院电子研究所研究员)工作日记及 37 位参与预研人员访谈实录整理。轨道计算细节、频谱观测方法等,源自《中国卫星通信技术预研史(1950-1960)》(档案编号 ht-YJ-1960-04-11)。调研数据、预研报告等,均参考原始科研文件,确保每个技术筹备环节真实可考。】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15958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