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雪中孤城:疫病封锁下的末日求生

作者:奶龙宝宝 | 分类:科幻 | 字数:0

第79章 滩沙江防线

书名:雪中孤城:疫病封锁下的末日求生 作者:奶龙宝宝 字数:8.7千字 更新时间:07-17 08:31

滩沙江,位于中星合众国中部靠近南部战区的位置,是一条长约1200多公里的江流。

它蜿蜒流经多个市县,为附近居民和城镇提供了宝贵的水源。

滩沙江的江面宽阔,平均宽度约两公里,水深处更是达到了40多米,深邃而神秘。

江流两岸,大多是平坦的浅滩,沙石在江水的长期冲刷下显得格外细腻。

浅滩上,偶尔可以看到几块被水流打磨得圆润的石头,静静地躺在那里,诉说着岁月的痕迹。

近年来,合众国为了保护水源和生态资源,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限制了对滩沙江的开发。

因此,这条江流保持着较为原始的状态,两岸植被丰富,但人迹罕至。

沿着江岸,偶尔可以看到一些小村庄,村民们的生活与滩沙江紧密相连。

曾经的村民们或是在浅滩上捕鱼,或是在江边洗菜洗衣,滩沙江的水滋养着他们的生活,也承载着他们的希望与梦想。

滩沙江,就是这样一条宁静而伟大的河流,它以宽广的胸怀滋养着这片土地,以无尽的包容守护着两岸的生灵。

然而,世界末日的来临,却摧毁了两岸居民原本平静而美好的生活。

想要渡过滩沙江,主要依靠四条跨江大桥,以及周边市县的几个渡口。

其中,滩沙江最大的渡口位于云林县的中段,是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

这个渡口规模庞大,码头长达数公里,用坚固的混凝土和钢材搭建而成,足以容纳数二十几艘大型渡船。

码头上设有多个泊位,每艘渡船都能同时搭载数百人和大量物资。

渡口的入口处,设有宽敞的候渡大厅,里面摆放着长椅和简易的休息设施,供等待过江的人们使用。

大厅外,是一片开阔的广场,用于停放车辆和堆放物资。

广场上,车辆和人群川流不息,显得格外繁忙。

然而,随着南部战区局势的紧张,这个大型渡口也被封锁,承担了从南部战区想要横渡滩沙江的所有人流和物资的运输工作。

原本宁静的渡口变得繁忙而嘈杂。

码头上搭建了多个哨站,警察或者武警,手持自动步枪,穿梭在密集的人群中,以防止有不法分子趁机作乱。

渡船的频率也大幅增加,它们不再像往常那样悠闲地穿梭于江面。

现在,渡船不仅要运送平民,还要运输大量的物资和军事装备。

南部地区的一些军工产业的重要工业设备也急需加紧运输。

这些军工设备体积庞大,往往几台机器就会使渡轮完全超载。

为了确保运输效率,渡轮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不得有任何延误。

江面上,渡船来来往往,汽笛声此起彼伏,显得格外刺耳。

在渡口的另一侧,等待过江的人群和车流排起了长队。

他们有的背着行囊,有的抱着孩子,脸上带着疲惫和焦虑。

士兵们维持着秩序,确保人群有序等待。

尽管局势紧张,但这个大型渡口依然是连接两岸的重要通道,承载着无数人的希望和未来。

滩沙江北岸的壁水市,是一个依河而建的小城市。

这座城市规模不大,占地仅二十多平方公里,能发展起来,完全是依靠国家的政策扶持和周围几个渡口的便利交通。

城市虽然不大,但生活氛围宁静祥和,居民们过着简单而平静的生活。

然而,壁水市,这座原本宁静的小城,如今已被紧张的军事氛围笼罩。

整座城市已经进入戒严状态,第455暂编预备役步兵师的驻地就设立在此,同时,滩沙江总指挥部也坐落于壁水市的市政大楼。

城市的主干道上,每隔几百米就设有一个临时检查点,这些小型临时检查站大概只有一个班的驻守兵力。

他们的任务是对过往的车辆和行人进行严格检查。

检查点旁边,摆放着一些简易的路障和沙袋,用来阻挡可能的袭击。

街道上几乎没有行人,偶尔有几辆车经过,也都是军用车辆或经过特别许可的车辆。

在城市的各个重要位置,如桥梁、渡口、交通枢纽等,都有士兵站岗。

这些预备役士兵穿着厚重的军服,戴着头盔,手持步枪,警惕地注视着四周。

在城市的边缘地带,士兵们正在忙碌地构筑炮兵阵地。

十几门155毫米牵引式火炮被拖到预定位置,炮兵们迅速展开工作,调整炮位,安装瞄准装置。

炮口直直地对准了滩沙江南岸。

阵地周围堆满了沙袋,用来保护炮位和弹药库。

持枪的士兵在阵地周围设置了警戒线,防止无关人员靠近。

原本用于办公的市政大楼,现在也已经被改造成了一座军事指挥所。

大楼的外墙上挂满了军事标志和标语,门口设置了两道警戒线,由全副武装的士兵把守。

大楼内部,原本的办公室被改造成作战室、会议室和通讯室。

作战室内,巨大的地图挂在墙上,上面插满了各种颜色的标记,显示着当前的战况。

在桥梁上,几十辆运载着军工设备的军车缓缓驶过。

由于车身和载货重量巨大,加上地面上结了厚厚的冰层,轮胎极易打滑。

为确保行驶安全,防止车辆失控,军车轮胎都缠上了防滑链。

工兵们则正在通过滩沙江的四座桥梁上紧张地安放炸药。

这四座桥梁是跨越滩沙江的关键通道,一旦形势急转直下,这些桥梁将会被炸毁,以切断感染者的扩散路径。

如果桥梁被炸毁,感染者将只能选择横渡滩沙江。

然而,病毒在水源中的传播能力,却犹如一把利刃悬挂在众人的心头。

幸运的是,据国家卫生防控部门的研究,目前病毒的传播途径仍在继续退化。

初步推断,病毒可能正在牺牲自身的传播能力,转而加强感染者的攻击力和自愈能力。

如今,病毒的传播主要依赖于直接撕咬和感染者本身的血液。

一旦病毒脱离宿主,它将迅速失去感染能力。

否则,如果感染者进入河流中,病毒必然会通过水源传播,后果将不堪设想。

然而,这种好坏参半的变异也使得所有人陷入了深深的困惑和担忧之中,难以判断是好是坏。

整个城市笼罩在一种紧张而压抑的氛围中。

原本热闹的市场和商店已经关闭,街道上空无一人。

居民们被要求待在家中,避免不必要的外出。

偶尔有几声狗吠或孩子的哭声,打破了城市的寂静。

士兵们的脚步声和车辆的轰鸣声,成为了这座城市新的背景音。

壁水市,这座原本宁静的小城,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军事据点,同时也是临海市以及南方军区所有部队的唯一退路。

市政大楼内,滩沙江江防总指挥孙逸飞上将站在单人作战室的中央,目光凝重地盯着墙上的布防图。

作战室内,地图上插满了各种颜色的标记,清晰地显示着当前的兵力部署和防御工事的位置。

下方的桌子上摆着一面中星合众国的国旗,鲜艳的红色在灯光下显得格外醒目。

正中央的墙上挂着一幅牌匾,上面用毛笔写着八个大字:

“为国为民,得其所哉。”

旁边的时钟滴答作响,声音在安静的房间里显得格外刺耳。

两天前,国防部突然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南部战区和中部战区抽调部分兵力,在滩沙江构筑防御工事,以防止南部战区的边境线和临海市出现崩溃的情况。

这一决策的背后,是战略层面上对当前严峻形势的深刻洞察。

滩沙江,作为一条天然的地理屏障,其宽阔的江面和复杂的水文条件,为阻挡感染者的攻势提供了天然的优势。

国防部的意图十分明确:利用滩沙江的天然屏障,为后续部队的动员和各方面做足准备争取宝贵的时间。

然而,现实的残酷远超预期,在这样的情况下,想要构建好工事和动员部队何其困难。

灾难爆发仅仅不足一个星期,全国兵员伤亡就已经达到了恐怖的280多万。

这个数字,不仅仅是一个冰冷的统计,它代表着无数家庭的破碎,无数生命的消逝。

这场灾难,如同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席卷了整个世界,将一切卷入其中。

它不仅仅是对国家综合实力的严峻考验,更是对部队战斗力的极限挑战。

同样也是在毁灭人类的生存空间。

但更糟糕的是,当动员的部队到达滩沙江后,现实的情况却让所有人都感到更加棘手。

当前的天气条件,实在是太过于恶劣。

零下30多度的气温,使得江面已经结冰。

虽然几天的时间不足以让冰面厚度达到多厚,但冰层已经严重影响了渡轮的行驶和物资人员的运输工作。

冮面上,渡轮的螺旋桨不时被一些体积较大的冰块卡住,船员们不得不频繁停下清理冰块,严重影响了运输效率。

为了确保滩沙江水上交通线的畅通,驻守在此的部队不得不采取极端措施。

面对冰封的江面,第455预备役步兵师匆忙调运了30多门82毫米迫击炮。

迫击炮是一种重量较轻、便于携带且威力适中的火炮,虽然它的威力比榴弹炮小,但在这种情况下,它显然更适合完成这项任务。

炮兵们迅速在江边的开阔地带架设好了迫击炮,他们熟练地调整着炮身的角度和方位,确保每一发炮弹都能精准地命中冰面。

随着指挥官的一声令下,炮兵们迅速装填高爆弹。

迫击炮发出一声沉闷的轰鸣,炮弹划过寒冷的空气,带着一道白色的尾迹,精准地落在冰面上。

瞬间,冰面被炸得四分五裂,冰屑像雪花一样四溅开来,巨大的冰块被炸得翻滚着,露出下面深蓝色的江水。

在爆炸的冲击下,江水剧烈地翻腾起来。

一些原本在冰层下安静游弋的鱼类被突然而来的爆炸震得晕头转向,甚至被直接震死。

随着冰层的破碎和江水的翻滚,这些不幸的鱼类被水流冲到水面上,漂浮在破碎的冰块之间。

它们的身体在寒冷的空气中逐渐僵硬,白色的肚皮朝上,随着江水的波动轻轻晃动。

炮声隆隆,震耳欲聋,每一次爆炸都让周围的空气都跟着颤抖。

江面上弥漫着浓浓的硝烟,硝烟在寒冷的空气中缓缓飘散,与江面上的寒气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景象。

炮兵们没有丝毫停歇,他们迅速装填下一发炮弹,继续朝着冰面开火。

听着窗外隆隆作响的炮声,孙逸飞走到窗前,可眼前的一幕,却深深的吸引到了他。

下方的街道上,第359预备役步兵师的士兵们正沿着街道两边缓慢行进。

这些士兵是刚刚从壁水市后方的平湖市抽调而来的,他们排成了两列纵队,中间留出了一条宽阔的通道,以方便车辆的快速通行。

士兵们个个都显得有些疲惫,他们的军装被汗水浸湿,贴在身上,显得有些皱巴巴的。

从平湖市到达壁水市,整整162公里,漫长的路程也榨干了这些士兵们的体力。

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倦容,眼神中透着一丝迷茫和疲惫,但依然努力保持着严肃的表情。

士兵们肩上扛着八一杠自动步枪,枪托靠在肩头,枪身随着他们的步伐轻轻摆动。

他们的手臂有些僵硬,显然是因为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而感到酸痛。

尽管如此,他们依然努力地将枪握紧,保持着警惕的姿态。

一些士兵的脸上还带着被汗水和雪花冲刷出的泥污痕迹,但没有人去擦拭,只是偶尔抬起手,用袖口胡乱地抹一把脸上的汗水。

在队伍中间的通道上,十几辆装甲车缓缓行驶着。

它的车身庞大而笨重,轮胎在混凝土路面上发出“隆隆”的声响。

装甲车的表面布满了积雪,车顶上,一名上校军官探出头来,他的眼神警惕地扫视着四周,尽管满脸倦容,但依然保持着高度的警觉。

突然,几辆摩托车从通道中快速驶过,发动机的轰鸣声震耳欲聋。

摩托车上的士兵们穿着防寒大衣,挎斗上架设着一挺轻机枪。

摩托车的车轮在混凝土路面上飞速旋转,溅起一片片雪花。

军官们穿插在队伍中,他们不时地发出命令和呼喊声。

“保持队形!不要掉队!”

“注意警戒,保持警惕!”

士兵们听到命令后,虽然动作显得有些迟缓,但依然努力地调整自己的步伐和姿势。

街道两旁,一些居民站在窗前,默默地注视着这支队伍。

他们的脸上带着复杂的情绪,既有对士兵们的敬畏,也有对这场军事行动的不安。

偶尔,可以看到一些小孩子好奇地伸出手指,指着快速驶过的摩托车,嘴里发出惊叹声。

“也是辛苦了这些预备役士兵了。”孙逸飞心中暗道。

“咚咚。”

这时,门外的敲门声却打破了孙逸飞的思考。

孙逸飞收回思绪,中气十足的说道:“进。”

房门被推开,一名中校军官拿着报告单快步走到孙逸飞面前,挺直身子说道:“长官,我们的求援信息,国防部回复了。”

“噢?”

“国防部怎么说?”孙逸飞一边接过报告单扫视着,一边询问着这名中校军官。

“林业部长说,国防部已经从中部战区调来了4个刚刚完成整编的预备役步兵师,他们现在已经乘坐火车出发,预计半天后抵达防线。”中校军官回复道。

“就没有了?四个步兵师能顶什么用?”孙逸飞抬起头,看向布防图,语气中带着不满。

直到现在,已经过去了整整两天,但抵达防线的部队仅有12支。

兵员人数勉强凑齐了十万多人,而调来的四个预备役步兵师,即便全员到齐,也顶多能补充4万多人。

孙逸飞上将的眉头紧锁,这样的兵力,平铺在长达1200多公里的滩沙江上,能顶什么用?

中校军官立刻回复道:“还有三个预备役步兵师正在进行整编,尚不确定什么时候能拥有战斗力。”

“但好在,第26摩托化步兵师,已从中部战区启程,将从h36高速路行进,预计一天后到达。”

“导弹部队和航空部队呢?”孙逸飞走到会议桌前,解开身上的大衣询问道。

市政办公大楼里充足的暖气供应使得他感觉有些闷热。

中校军官眨了眨眼睛,思考片刻后说道:“报告长官,第33导弹旅已按计划抵达防线,部署完毕。第九航空师及第七航空师下辖的一个航空旅也已进驻壁水市机场,随时待命。”

“另外,林业部长昨日紧急调集的两支江防团,携带有100多艘巡逻艇,已抵达武鸣县附近水域,执行江面巡逻和支援平民撤离的工作。”

孙逸飞深吸一口气,用手指轻轻敲击桌面,声音低沉而有力:“距离我们最近的临海市还能坚持多久?”

作为上将的他,在临海市隔离墙被炸出缺口的第二天,就已经知晓了这个情况。

中校军官显然对临海市现在的情况不甚了解,他微微皱眉,语气有些迟疑:“这个……临海市的情况,目前还不是很明确。”

“胡志少将那边传来的消息也不太具体。”

“据从前线擅自撤退的271预备役步兵团的俘虏说,临海市的防线可能撑不了太久,具体时间不太好说。”

他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这些俘虏交代,临海市的隔离墙被炸出缺口后,情况就变得很复杂。

“原本部署在隔离墙上的重火力和部队大部分已经没有了用武之地。感染者从缺口处不断涌出,给防线带来了很大压力。”

“至于具体还能坚持多久,胡志少将那边也没有明确答复。他们现在主要是在尽力拖延时间,争取让后方的撤离和防线构筑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好的,我知道了,你先出去吧!”孙逸飞微微点了点头,语气中带着疲惫,挥手示意中校军官可以离开。

中校军官迅速敬了个礼,转身走出房门,轻轻将大门关上,动作小心翼翼,生怕打扰到孙逸飞的思考。

房门关上的那一刻,孙逸飞仿佛失去了所有的力气,瘫倒在凳子上,双眼紧闭,眉头紧锁,脑海中思绪如潮水般涌动。

“如果临海市崩溃了,或者南方军区的边境线失守,不论这两个地方哪个先出问题,都是唇亡齿寒的局面啊!”他心里默默念叨着。

假设,南方军区的边境线崩溃,临海市将陷入腹背受敌的绝境;而若临海市先失守,情况只会更加糟糕。

周边的部队已经全部集结在临海市周围,一旦临海市失守,周边的市县恐怕会在第一时间沦陷。

虽然城镇中的居民大多已经撤离,但仍有一小部分人固执地留在城内,届时感染者的数量只会进一步增加。

南方军区若想撤退,就必须穿越这些已被感染的区域。

然而,撤退也并非易事。

一旦边境线上的部队大规模撤离,火力必然减弱,感染者肯定会紧随其后。

这无疑是一个死局。

“死局啊,死局!”孙逸飞低声重复着,眼睛死死盯着墙上的那一幅牌匾,声音中带着无奈和焦虑。

而那幅挂在墙上的牌匾,仿佛在时刻提醒着孙逸飞,他的使命和责任。

“上面到底是怎么想的呢?”他忍不住在心里质疑。

在这种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如果他是国防部长,他一定会立刻下令撤离南方军区的部队,保存大部分有生力量,加固中部战区的主要防线。

眼睁睁看着近百万部队在边境线上白白消耗,这实在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与此同时,在云林县周边江流200公里的范围内,前期到达的部队正在滩沙江沿岸紧张地构筑防御工事。

周边被动员的民众也在积极参与防御工事的构筑。

他们帮助搬运材料,协助士兵们搭建简易的防御工事。

一些有建筑经验的民众还主动承担起一些技术性的工作,如混凝土的浇筑和模具的搭建。

至于为什么将防御重心设立在云林县周边。

孙逸飞显然经过深思熟虑。

滩沙江全长1200多公里。

如果将有限的兵力和资源分散在如此漫长的战线上,只会导致防线薄弱,难以有效阻挡感染者的进攻。

再者,云林县周边200公里范围内的战略重要性不言而喻。

要知道,现在滩沙江沿岸的云林县可是周边地区,人口最为密集的区域,也是撤离人群最多的地区,并且还承担着一部分的物资转运工作。

因此,他决定集中力量,将防御工事和一半的兵力重点布置在云林县周边200公里范围内。

这个范围内不仅是感染者最有可能发起进攻的地方,更是战略上的关键节点。

一旦南部战区的边境线和临海市完全崩溃,情况将变得极为严峻。

虽然撤离的部队可以凭借坦克撞开拥堵的车辆从道路上强行撤离,但数以百万计的百姓又该如何逃生呢?

到时候,南岸云林县撤离的百姓数量简直是不敢想象的。

所以,感染者选择进攻这里,不仅可以阻止云林县周边地区的人员撤离,还能为自己的部队提供更多的“兵源”。

从战略角度看,这是一举两得的策略。

只要感染者中的指挥型特殊感染者有点脑子,那它都会毫不犹豫的选择进攻云林县。

至于防线上其他的地方,虽然也在构筑着碉堡。

可是,火力密集度以及防守的士兵数量远远不及云林县周边200公里范围内的防线。

黑夜中,士兵和平民顶着风雪和江面吹来的寒气,不分昼夜地忙碌着,他们用混凝土和钢筋,木板或者各种一切能用得上的材料构筑起一道道坚固的防御工事。

这些工事包括永固工事,如混凝土制成的碉堡、重机枪火力点、隐蔽的狙击位和坚固的掩体。

每一处工事都经过精心设计,以确保在面对感染者时能够提供最大程度的火力支持。

经过几天的施工,一排排混凝土碉堡已经初具雏形。

这些碉堡内部空间宽敞,足以容纳数名士兵和重型武器。

墙壁厚达半米,虽然不能抵御重型火力的攻击,但也足矣。

每个碉堡都配备了重机枪和高射机枪,火力点覆盖了滩沙江南岸的每一个角落。

士兵们在碉堡之间挖掘了深深的战壕,战壕内铺设了防水布和木板,确保在恶劣天气下也能正常使用。

同时,为了防止感染者渡江后的直接冲击,工兵们在浅滩上设置了多道铁丝网和地雷区,形成了多层次的防御体系。

然而,由于滩沙江北岸的特殊地理环境,这些工事在施工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

滩沙江沿岸的沙地湿润且松软,这给施工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混凝土在湿润的沙地上难以充分固化,导致一些碉堡的墙体出现了裂缝。

尽管士兵们尽力修补,但这些裂缝仍然可能影响碉堡的结构强度。

此外,由于使用的材料参差不齐,部分碉堡使用的混凝土块在浇筑过程中出现了裂缝,虽然经过紧急修补,但这些裂缝仍然可能影响碉堡的结构强度。

部分钢筋的规格也不符合标准,导致一些关键部位的支撑力不足。

并且由于兵员紧缺,一些防线上的兵力配备极其稀少,甚至有时候一公里,才配置得到一个班的兵力。

尽管,防线有着各种不足。

但是,滩沙江北岸的防御工事不仅仅是军事上的防御,更是士兵们心理上的支撑。

……

均兰镇内,张涵几人乘坐的摩托车的引擎声逐渐变得低沉,车身开始微微颤抖。

朱大常紧握车把,试图维持平衡,但摩托车的速度还是不可避免地慢了下来。

最终,摩托车缓缓失去了动力,停在了均兰镇的一条道路分岔口处。

“他娘的,没油了?”朱大常低声咒骂了一句,他低下头,伸手擦去摩托车油量显示表上的雪花。

尽管他用力擦拭,但指针依然固执地指在油箱满油处。

他用力拍了拍仪表盘,发出“咚咚”的声音,但指针依旧纹丝不动。

“这破仪表盘。”朱大常无奈地摇了摇头。

“没油了还是摩托车坏了呀?”坐在朱大常身后的汤向荣探出脑袋询问道。

“应该是没油了!”张涵挪了挪身子,看了看仪表盘。

“唉,加油吧。”朱大常用手搓了搓自己冻得通红的脸颊,从摩托车上下来,走到摩托车的跨斗后。

仔细辨别了一下摩托车跨斗后的三桶汽油。

接着,朱大常弯下腰,提起了那一桶装满了25升汽油的汽油桶,用手拍了拍汽油桶,确认里面还有油。

他拿起汽油桶,拔掉盖子,准备给摩托车加油。

汤向荣也从摩托车上下来,走到朱大常身边,帮忙扶住摩托车的油箱。

朱大常将汽油桶的嘴对准油箱口,缓缓地将汽油倒入油箱。

汽油的气味在寒冷的空气中弥漫开来,混合着雪花的味道,显得格外刺鼻。

“慢点,别洒了,咱们汽油可不多。”汤向荣提醒道。

“行了行了,知道了,飞机哥。”朱大常回应道,双手有些发颤的提着汽油桶,继续倒油。

汽油发出“哗啦哗啦”的声音,逐渐填满了油箱。

当油箱快满时,朱大常停了下来,拧紧汽油桶的盖子,然后将汽油桶放回跨斗后。

“好了,这下又够跑个300公里了。”朱大常直起身,拍了拍手上的油渍,跨上摩托车。

而汤向荣却没有上车,他仔细打量着两旁的建筑,片刻后才说道:“张哥,下了高速,这怎么走啊?”

“这可不是高速路上那种大道,稍微一走错,咱们可别往后开着跑了。”

“手机也没电了,导航也用不了。”刘雅琴也跳下了摩托车,一边活动着僵硬的身子,一边掏出手机说道。

几人的手机在还没有逃到临海市隔离墙下时,就已经没电关机了。

这种乡镇道路如果没有导航的话,陌生人根本找不到正确的方位。

“周围好像也没人了,问路也没办法。”朱大常也焦虑地说道,他看了看四周,叹了口气。

张涵闻言,皱着眉头,右手轻轻的揉着自己的膝盖,目光左右扫视着这个小镇。

均兰镇内此刻已是了无人迹,黑夜中没有一家商铺或居民楼亮着灯光,道路两旁的路灯也忽闪忽暗,仿佛随时都会熄灭。

四周一片寂静,只有风声在耳边呼啸,夹杂着雪花的沙沙声。

从周边的建筑来看,这个镇子显然只是一个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小镇。

低矮的砖瓦房沿着街道两侧零星分布,墙面斑驳,有的地方甚至能看到明显的裂缝。

街道狭窄且坑洼不平,路面上积满了厚厚的积雪,新落下的雪花还在不断覆盖,显得更加荒凉。

偶尔能看到一些废弃的招牌,上面的字迹虽然还依稀可辨,但已经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积雪,显然人们才刚刚撤离不久。

见此,张涵收回目光,从口袋里掏出一包香烟,抽出一根点燃,深吸了一口,沉思片刻后说道:“向北开,不要掉头往后跑就行了,反正前面就是云林县,怕个屁。”

听到张涵做出了决策,朱大常迅速拧动车钥匙发动了摩托车,“行吧,反正咱们这摩托车也是军用的,越野性能也不错,要跑山路也不是没办法。”

随着引擎声的轰鸣声,摩托车正常发动。

几人松了一口气,心中暗道:还好不是出问题了。

摩托车发动后,刘雅琴和汤向荣两人也赶紧上车,虽然心里有着担忧,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刘雅琴坐稳后,低声说道:“只能这样了,希望我们能找到路。”

“找不找得到路?这可说不定,这东西得看命。”张涵吐出一口烟雾,但很快,又被风雪给吹散。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3414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