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雪中孤城:疫病封锁下的末日求生

作者:奶龙宝宝 | 分类:科幻 | 字数:0

第221章 寒谷诡戍

书名:雪中孤城:疫病封锁下的末日求生 作者:奶龙宝宝 字数:3.6千字 更新时间:07-17 08:31

“目标正前方,12点钟方向,视野通透无遮蔽,风速1-2级,湿度75%,距离432米,建议立即射击!”

侦察兵把测距仪抵在眼前,另一只手在仪器按键上快速按动,肩膀因寒风缩起。

张涵双肘撑住重机枪两侧,膝盖在积雪里蹭出两个凹陷,他弓着背压低枪身,侧脸贴近枪托,手指摸索着调整标尺旋钮:“多拿几条弹链过来。”

“好嘞,张哥。”臭虫嘴里嘟囔着,伸手探进战术背心。

冻僵的兔子卡在防弹插板和内衬之间,刚才搬弹药箱时就硌得他生疼。

指尖避开交错的魔术贴,顺着兔身轮廓摸索,很快揪住兔耳一拽,兔子“咚”地砸在弹药箱上。

“看来我是没这个口福喽。”臭虫拍掉手上沾着的兔毛,彻底打消了把兔子藏到后方煮来吃的念头。

这硬邦邦的家伙塞在背心太碍事,刚才差点害自己摔了跟头。

“妈的,这视野倒是开阔,可一到近距离就没法打。”张涵小声咒骂道。

重机枪的弹链早已哗啦啦挂好,标尺卡在400米刻度,枪管微微下压保持最佳仰角。

视野中溃兵的身影几乎消失不见,零星躺着几具尸体,原本断断续续的枪声彻底没了动静。

照明弹下,黑压压的感染者成群结队涌来,步伐机械又密集。

背着三十斤装备跑了几公里的活人,早就没了力气,哪能逃得过这些不知疲倦的怪物?

“张哥,子弹来了。”臭虫弯着背,两条弹链挂在脖子上哗啦作响,双手各拎着一条弹链,像螃蟹似的横着挪到重机枪供弹口一侧。

当他伸手去取脖子上的弹链时,两条金属链不知何时绞成了死结。

用力一拽,弹链反而像打了活扣般越收越紧。

臭虫眉头瞬间拧成麻花,嘴里蹦出串脏话,两只手在脖子周围快速翻转腾挪,歪着脑袋调整角度。

手指在链节间来回抠动,突然猛地一扯,金属链发出“咔嗒”脆响,终于松开。

他揉着发红的脖颈:“我靠,差点折这链子上!电影里美国大兵挂弹链跟戴项链似的,敢情都是链子成精自动归位?”

张涵下颌死死抵着枪托,目镜蒙了层薄霜:“没勒死就好,把你右边耳朵堵上,留左边听声!”

“为啥?”臭虫攥着弹链的手顿住,冻红的鼻尖皱成一团,“以前没说要堵啊?”

“你不想耳聋就赶紧堵!”张涵猛地转头,呼出的白气喷在臭虫脸上,“这重机枪一响,离这么近耳膜直接震穿。留个耳朵听指挥,别他妈废话!”

臭虫唯唯诺诺的从单兵急救包里找出一小团绷带,往耳朵里塞时还念叨:“早说啊……真能震成聋子?”

张涵却没心情跟臭虫继续斗嘴。

年轻人总像翻书一样,转眼就把危险抛诸脑后。

这毛头小子心大归心大,可战场上容不得半点大意。

高打低确实占视野优势,但12.7毫米口径子弹的弹道却也成了问题。

平射时,这种大口径子弹的枪口初速超过800米\/秒,能在1000米距离穿透15毫米厚钢板,有效射程内贯穿两到三个有生目标不成问题。

可一旦枪口朝下对着坡下射击,情况就完全不同。

弹头击中第一个目标后,会因为角度导致能量传递效率大幅降低,剩余动能不足以维持穿透,就像快速行驶的汽车突然撞上障碍物,速度骤降,直接扎进冻土里。

实际测试显示,这种情况下子弹的侵彻深度连平射时的三分之一都不到,只能留下个浅浅的弹坑。

根据作战手册和实战经验,400米左右是重机枪高打低的最佳距离。

这个距离下,子弹下坠角度在15度到20度之间,射手能通过曳光弹清晰观察弹道偏差,及时调整射击诸元。

既保证了足够的杀伤动能,又能避免子弹过度下坠直接扎进地面。

“开火。”

一声大吼传来,张涵来不及分辨声音来源,肌肉记忆已经驱使手指扣动扳机。

第一发曳光弹“嗖”地窜出枪膛,就跟小时候放的窜天猴似的,打着旋儿朝着远处飞去。

只不过与儿时玩具不同的是,这枚“窜天猴”不会在飞行中炸开火花,只会带着燃烧的磷火,穿透遇到的一切。

“噗噗噗。”

燃烧的弹丸撞进最前排握刺刀的感染者胸口正中间的倒三角区。

随着一声沉闷的骨裂声,整块剑突连同部分胸骨被瞬间压进胸腔,直接嵌入血肉模糊的脏器之中。

不同于普通子弹穿透的闷响,灼热的弹芯裹挟着燃烧的金属颗粒,将肺叶与心脏灼烧成焦炭。

破碎的胸骨残片混着碳化的脏器组织,在高压气浪的冲击下顺着弹道向后坠落。

余势未减的弹丸横扫而下,削中后方感染者小腿。

普通子弹最多撕开肌肉组织,这发曳光弹却借燃烧尾焰与动能,直接熔断胫骨。

断腿者重心失衡,膝盖重重磕在地上,半截焦黑残肢杵进泥土,断口皮肉外翻碳化,未燃尽的曳光剂仍在滋滋作响,断裂的肌肉纤维因神经抽搐而微微颤动。

紧接着,愈发密集的弹雨呼啸而来,为首的千夫长立刻向两侧山体下躲避。

身旁护卫队几乎是本能地扑上前,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挡在千夫长身前,那决然的姿态,仿佛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

倒不是想死,而是军规铁律容不得半点侥幸。

战时只要千夫长阵亡,无论护卫队是否力战,所有人都会被处以极刑。

先被剜去双眼,再被挑断脚筋,最后会被赏赐给低级个体,在清醒状态下感受皮肉被啃噬殆尽的剧痛。

在任何具备智慧与阶层体系的族群中,争权夺利本就腥风血雨。

严苛的军规正是为了杜绝下属借敌人之手铲除上级的可能,用残酷的惩戒维系着脆弱的权力平衡。

唯有让背叛的代价远超想象,才能暂时压制住潜藏在每个个体心中的野心,确保群体在残酷的生存竞争中不至于分崩离析。

千夫长踹开脚边抽搐的尸体,喉间发出浑浊的嘶吼:\"让后卫部队从两侧山脊迂回包抄!\"

之所以选择这样的战术,是因为正面硬撼无异于自寻死路。

人类在中央部署的装甲力量,其厚重的钢板与轰鸣的炮火足以撕碎任何正面冲锋的个体。

而两侧山体虽布满荆棘与陡坡,却能避开坦克的直射火力。

当感染者从高处蜂拥而下时,既能利用地形俯冲之势增强冲击力,又能迫使人类分兵防守两翼。

中路持续施压,则能牵制住中央装甲部队,让其无法及时支援两侧防线。

两名特感立刻躬身领命,其中一只撞开挡路的感染者,跌跌撞撞地传达命令。

这支感染者部队也并非正规军团,而是一支新组建的偏师。

其主力由刚刚转化而成的士兵构成,队伍中还夹杂着小部分渡江而来的低级个体加特感。

然而,就连作为指挥官的千夫长,也搞不清楚这支偏师的确切人数,但可以肯定的是,数量绝对在3000只以上。

作为渗透部队,它们肩负着追剿溃兵与深入敌后的双重任务。

正因如此,武器装备极为简陋。

很多低级个体手中的武器不过是军用匕首或刺刀,身上勉强套着破旧的防弹衣。

最前排的个体甚至连简易的木制盾牌都没有。

毕竟兵贵神速,如同德军的闪电战,一旦撕开防线缺口,便不会固守,而是一路推进。

先头部队当人肉钻头,后面的踩着同伴尸体扩大缺口,就像群永远喂不饱的蝗虫,啃完一地血沫又扑向下个目标。

“张哥,张哥,感染者分兵啦!”臭虫拼命大吼,扣住机匣盖卡扣,利落地掀开,右手熟练地抽出空弹链。

这套动作在张涵监督下反复练了十几次,肌肉记忆让动作行云流水。

“我他妈知道,赶紧换弹。”张涵用力拍了拍耳朵,震耳欲聋的枪声让他脑袋嗡嗡作响,眼前甚至泛起阵阵白芒。

伏击的初期还算好,感染者吃了没侦查的亏,在密集火力下横七竖八躺了三百多具尸体。

可现在两侧山体枯枝断裂声与嘶吼声混在一起。

那些怪物贴着灌木和岩石快速移动,子弹穿透枝叶后不是偏斜就是威力大减。

“重机枪组,移到右侧!压500米外9点钟方向!”少尉半跪着蹭到张涵身边,他想伸手指示方向,却在半空僵住。

两天前的夜战中,他的副排长就是因为这个动作,手臂被流弹直接削断。

最后只能微微颔首,用下巴示意目标方位。

“挪、不、开!有…这…时间感染者…早冲上来了!”张涵扯着嘶哑的嗓子,每说一个字都要被枪声割裂,“在这儿打!我调整射界,臭虫给支架垫沙袋!”

“就按你说的办,赶紧压制。”少尉急挪两步,钢盔边缘刚探过土坡棱线就缩了回来,接着心急火燎的喊道。

全排家当只有一挺重机枪、两具反器材火箭筒,加上27名士兵。

在这个距离上,只有重机枪能持续压制,步枪的中间威力弹在400米以外,杀伤力会大大衰减,而火箭筒必须留到关键时刻。

比如对付那些能掀翻装甲车的巨型感染者,或是挡在防线前的尸潮“闸门”。

两侧山体上分别布置了大概1200到1300名士兵,依托临时挖掘的散兵坑和石块构筑防线。

中间的道路因为部署了装甲车等重火力,只安排了不到1000人。

而剩余的600人则是在山谷后方的汽车中待命,高层说是当做预备队。

可私下都在说:“预备队?我看是'预备跑路队'!”

“铁壳子停得比装甲车还靠后,子弹还没长眼,他们的倒车档倒先学会认路了!”

“等阵地守不住,人家方向盘一甩,扬尘都能把咱们埋了,官大一级,跑起来都快三分!”

但从人性角度看,这种猜忌与现实的割裂,其实早有先例。

军官掌握着更全面的战场态势,当防线缺口已撕开五公里,选择保存有生力量后撤,本质上也是一种生存本能。

历史上类似的困局屡见不鲜:斯大林格勒战役初期,德军攻势凶猛,苏军指挥官为避免部队全军覆没,也曾秘密规划撤退路线,即便表面仍要求士兵死守。

淞沪会战中,部分部队面对日军机械化部队的碾压,提前安排预备队随时接应后撤。

这种\"保存实力\"与\"背水一战\"的矛盾,在敦刻尔克大撤退时更为典型。

英法联军将数十万兵力从即将合围的陷阱中撤离,虽被指责\"抛弃阵地\",却保留了日后反攻的火种。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3476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