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汉末:袁本初重铸霸业

作者:左牵黄右擎苍 | 分类:女生 | 字数:0

第149章 光和元年

书名:汉末:袁本初重铸霸业 作者:左牵黄右擎苍 字数:0 更新时间:07-11 15:48

春寒未褪,雒阳城的朱墙碧瓦仍浸在薄雾里。

崇德殿内,刘宏斜倚凭几,指尖轻叩案上摊开的纬书——《春秋感精符》的竹简泛着幽光,“光耀调和,四海安宁”八字朱批犹新。

阶下太史令王立以额触地,玄色官袍在青砖上铺开如垂死鸦羽。

“陛下,惑犯心宿二度,天象示警,然此谶可化凶为吉。”

年轻的帝王猛地攥紧简牍,丝绦玉坠簌簌作响。他看见案头堆积的奏疏:交趾叛乱、鲜卑寇边、西邸卖官的铜钱已摞到殿柱斑纹处。

“传诏罢。”

“今年起,改元光和。”

“光和——取日月相摄,灾异消弭之意。”

新年的号令随着快马传遍州郡,仿佛真有一道无形的“光”扫过疮痍的大地。

雒阳的酒肆里,儒生们低声议论纬书中的祥瑞;田间老农跪拜官府的告示,祈祷年号能驱散蝗灾的阴霾;而州郡的豪强们却冷笑不语,他们知道,这不过是皇帝在摇摇欲坠的社稷上,又糊了一层金箔般的虚妄。

未央宫的檐角下,刘宏凝视着新铸的“光和”铜钱在掌心泛出冷光。

他看不见千里外饿殍遍野的豫州,也听不见西凉羌人卷土重来的铁蹄声。谶纬的吉兆化作一缕轻烟,消散在暮春的风里。

“陛下,太尉杨赐、司徒袁隗求见。”中常侍张让的声音从殿外传来,打断了刘宏的思绪。

刘宏的眉头几不可察地皱了一下。又是他们。这些士族大臣们,表面上恭敬有加,实则处处掣肘。他深吸一口气,转身时已恢复了平静的神色:“宣。”

杨赐和袁隗并肩而入,衣冠楚楚,步履从容。他们行礼的姿态无可挑剔,却让刘宏感到一种无形的压迫。

“陛下,”杨赐开门见山,“关于青州赈灾一事,臣等认为应当由当地士族协同官府办理,方能确保钱粮不被小吏中饱私囊。”

刘宏的手指在案几上轻轻敲击。又是这一套说辞。

士族把持地方,朝廷政令难以下达,这已是积弊多年。他强压心中不快,淡淡道:“杨卿所言极是。不过朕思虑再三,决定派御史中丞亲自督办。”

杨赐与袁隗交换了一个眼神。袁隗上前一步:“陛下,御史台人手有限,恐难兼顾。况且...”

“够了!”刘宏突然提高了声音,随即又强自按捺,“朕意已决。两位爱卿若无他事,便退下吧。”

待二人退出殿外,刘宏猛地将案几上的竹简扫落在地。竹简落地发出清脆的声响,惊得殿外侍立的宦官们噤若寒蝉。

“陛下息怒。”张让小心翼翼地捡起竹简,双手奉还。

刘宏没有接过,只是疲惫地揉了揉太阳穴:“传蔡邕。”

蔡邕来得很快。这位当代大儒虽出身名门,却因直言敢谏而屡遭排挤。他行礼时,刘宏注意到他的衣袖已有些磨损,却浆洗得一丝不苟。

“伯喈,朕召你来,是有要事相商。”刘宏示意侍从退下,殿内只余二人,“士族势大,朕之政令不出洛阳,卿可有良策?”

蔡邕沉吟片刻,目光坚定:“陛下,臣有一策,或可解此困局。”

“讲。”

“设立新学。”蔡邕的声音低沉而有力,“不授经学,不考德行,专攻文书、算数、律法、绘画等实用之技,招收寒门俊秀,由陛下亲自擢拔任用。”

刘宏眼前一亮。这不正是他苦思不得的破局之法?士族之所以能垄断仕途,正是因为控制了经学解释权和举荐渠道。若另辟蹊径...

“好!”刘宏拍案而起,“就在鸿都门设学,名为'鸿都门学'!伯喈,此事由你全权负责。”

消息传出,朝野震动。

太学内,一群太学生聚集在槐树下,议论纷纷。

“听说陛下要在鸿都门设新学,招收那些连《论语》都背不全的寒门子弟!”一个身着锦袍的学生愤愤道。

“不仅如此,”另一个学生压低声音,“听说还要教授什么辞赋、书画、算数之类,简直有辱斯文!”

“安静!”一个威严的声音打断了议论。众人回头,只见博士祭酒马日磾面色阴沉地站在那里,“尔等身为太学生,不思勤学,却在此妄议朝政,成何体统!”

学生们噤若寒蝉,纷纷行礼退下。马日磾望着他们离去的背影,长叹一声。作为太学最高长官,他比谁都清楚这场教育改革意味着什么。士族垄断知识的时代,或许真的要结束了。

与此同时,司徒府内灯火通明。杨赐、袁隗等一众士族高官正在密议。

“此乃动摇国本之举!”袁隗拍案怒道,“若让那些目不识丁的寒门子弟与吾等同朝为官,成何体统!”

杨赐相对冷静,但眉头紧锁:“陛下此计甚毒。不通过察举,不经太学,直接培养自己的势力。长此以往,吾辈何以自处?”

“不如联名上奏,”侍中董扶建议,“言明鸿都门学有违祖制,败坏学风...”

“晚了。”杨赐摇头,“陛下已命蔡邕着手筹备,第一批学生下月就要入学。如今之计,唯有从长计议。”

袁隗冷笑一声:“蔡邕这个叛徒,竟帮着陛下对付自己人。他以为这样就能得到重用?做梦!”

三月初三,鸿都门学正式开学。

清晨,陈琳站在鸿都门前,仰望着这座新漆的学府大门,心跳如鼓。他是兖州寒门出身,虽才华横溢,却因家世不显而屡试不第。如今竟有机会直接进入天子设立的新学,简直如梦似幻。

“这位兄台也是来入学的?”一个清朗的声音从身后传来。陈琳回头,见是一个与自己年纪相仿的青年,衣着朴素却气度不凡。

“在下陈琳,字孔璋,兖州人氏。”陈琳拱手道。

“路粹,字文蔚,豫州人。”青年回礼,“听闻鸿都门学不看出身,只论才学,特来一试。”

二人相视一笑,颇有惺惺相惜之意。正当此时,学门大开,一位身着儒袍的中年人走了出来。

“诸位学子,”蔡邕站在台阶上,声音洪亮,“鸿都门学乃陛下特设,旨在选拔真才实学之士。无论出身,唯才是举。望诸位勤学苦练,不负圣恩!”

陈琳随着人群走入学堂,只见内部陈设简洁却实用。墙上悬挂着当世名家书画,案几上摆放着崭新的笔墨纸砚,与太学的古朴庄重截然不同。

第一堂课由蔡邕亲自讲授。他没有像太学博士那样引经据典,而是直接拿出一份奏章:“今日我们学习公文写作。这是青州刺史上奏的灾情报告,诸位看看有何不妥?”

陈琳仔细阅读,很快发现了问题:“启禀先生,此奏数据混乱,灾民人数与赈灾粮数不符,且文辞冗长,重点不明。”

“善!”蔡邕赞许地点头,“为官之道,首重务实。辞藻再华丽,若不能解决问题,也是无用。”

路粹突然问道:“先生,我等学成之后,真能入仕为官吗?”

学堂内顿时安静下来。所有人都屏息等待蔡邕的回答。

蔡邕环视众人,郑重道:“陛下亲口许诺,鸿都门学优秀者,可直接授官。但记住,为官不是为了荣华富贵,而是要为百姓谋福,为陛下分忧。”

下课后,陈琳和路粹结伴而行。夕阳将二人的影子拉得很长。

“孔璋兄,你觉得我们能成功吗?”路粹望着远处的皇宫轮廓,轻声问道。

陈琳握紧了手中的书卷:“我不知道。但我知道,这是像我这样的人唯一的机会。我会用尽全力抓住它。”

就在此时,一队侍卫匆匆走过,为首的将领看了他们一眼,目光中带着明显的轻蔑。陈琳挺直了腰杆,毫不退缩地与之对视。

鸿都门学的灯火,在这个春夜里显得格外明亮。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13246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