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大宋:上皇逼朕投降?朕才是真龙

作者:研墨的中年人 | 分类:女生 | 字数:0

第194章 格致初成窥天镜 巧匠合力琢利器

书名:大宋:上皇逼朕投降?朕才是真龙 作者:研墨的中年人 字数:0 更新时间:07-11 15:47

汴京。 格致院,精研司。

“沈师傅,这镜片打磨,可有眉目了?”吕颐浩略带焦急地问道,目光紧盯着面前一位须发皆白的老匠。他这几日几乎是寝食难安,官家对这千里镜的期盼之情溢于言表,他身为格致院提举,压力不可谓不大。

沈括头也不抬,手中细鹿皮小心擦拭着一片晶莹剔透的镜片,阳光透过窗棂照在镜片上,折射出七彩的光晕。他沉声道:“吕尚书,急不得,急不得。此乃官家千辛万苦寻来的西域上等水晶,质地坚密纯净,远非寻常琉璃可比。老朽与泉州来的那几位磨玉师傅,日夜不休,反复琢磨,已得合用者七八对。每一对镜片,皆需数十道工序,稍有不慎,便前功尽弃,着实是耗费心神啊。”

旁边一位面容黝黑,双手布满老茧,指节粗大的角匠老周接话道:“吕尚书,沈师傅的镜片确是好物件,晶莹剔透,光可鉴人。只是这牛角镜筒,虽说按陛下提点,剖开取直,分段套合,但终究还是有些……不甚趁手。牛角薄了易裂,厚了又嫌笨重,接口处的密合,也着实费了些功夫。”

另一位负责冶炼的铁牛师傅也凑了过来,他身材魁梧,声若洪钟,此刻却压低了声音,瓮声瓮气道:“是啊,吕尚书。角管虽说比竹管坚韧些,可遇上这南方的潮湿天气,还是容易变形。接口处若是漏了光,这千里镜便成了摆设。若用铜铁,又太过沉重,斥候们背着行军,岂不成了累赘?”

楚材,那位年轻的木工巧匠,此刻正蹲在地上,细细摆弄着几节大小不一、用不同方法处理过的竹管和木管,他眉头紧锁,若有所思道:“竹管轻便,但其纤维走向固定,打磨内壁不易求得浑圆,且极易开裂。寻常木管,又易受潮湿影响。若能寻得一种既轻便又坚韧,且能精密套合之法,方为上策。小人倒是试过用数层细麻布,浸以生漆,层层卷紧,再行打磨,倒也坚固,只是工序繁复,耗时颇多。”

吕颐浩闻言,眉头微蹙,心中暗叹。这千里镜的镜片研制已然有了重大突破,不想这看似不起眼的镜筒,竟也成了拦路之虎。他正思索着是否要将这些难处禀报官家,却听院外传来内侍尖细却不失威严的通传声。

“圣上驾到——!”

吕颐浩与几位匠师皆是一惊,慌忙整理衣冠,快步迎了出去。这格致院虽是新设,但官家对其重视程度,已是人尽皆知,隔三差五便会亲临视察,这既是荣耀,也是莫大的压力。

只见赵桓一身赭黄色常服,头戴便帽,在张望等数名内侍的簇拥下,已然步入精研司的院内。他步履沉稳,目光炯炯,丝毫没有因为暑热而显得困倦。

“臣等参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吕颐浩领着铁牛、楚材、沈括、老周等人跪倒在地,口称万岁。

赵桓摆了摆手,温和笑道:“诸位爱卿平身,不必多礼。朕今日得闲,特来看看格致院的进展,尤其是这千里镜,朕可是日夜期盼啊。”

他目光扫过院内初具规模的各处工坊,见匠人们虽汗流浃背,却个个精神饱满,各司其职,院内器物摆放也井井有条,不由微微颔首,又看向吕颐浩,直接问道:“吕卿,朕最为关切的,便是这千里镜的研制,如今可有成型的样物件了?”

吕颐浩起身,脸上带着几分喜色,亦有几分忐忑,恭声道:“回禀陛下,托陛下洪福,格致院诸匠同心戮力,日夜攻关,已制出几具千里镜的雏形,正要请陛下御览指点。”

“哦?快快取来朕看!”赵桓眼中闪过一丝按捺不住的喜色,快步走向堂内。

吕颐浩连忙引着赵桓来到一处宽大的案几前,案上铺着细软的绒布,上面小心翼翼地摆放着三四具长短不一的管状物。其中一件约莫一尺来长,由数节深褐色管状物套接而成,两端镶嵌着透明晶片,正是赵桓先前所见的那具。而旁边两具,则明显有所不同,显然是新近制成的。

一具通体黝黑,散发着淡淡的漆味,似是用某种坚韧的皮革细心包裹,分作三节,接口处隐约可见细密的铜环镶嵌,伸缩之间,颇为顺滑,不松不紧。另一具则更为奇特,竟是用打磨得极为光滑的牛角拼接而成,节与节之间,亦是用薄铜片加固,透着一股古朴厚重之感,角质的天然纹理在光线下若隐若现。

“陛下请看,”吕颐浩指着那具皮制镜筒的千里镜,声音中带着一丝自豪道,“此乃依照陛下先前所言,用多层鞣制上等牛皮,内衬细密毛毡,再以鱼鳔胶、生漆层层粘合,反复打磨。其接口处,则以薄铜片包裹软木为衬,仿西洋乐器伸缩之法制成。如此一来,伸缩顺畅,密合亦佳,不虞漏光。”

赵桓拿起那具皮制千里镜,入手比之前那具油纸胶合的略重一些,但手感极好,坚韧而不失柔和。他尝试着伸缩镜筒,只觉阻尼适中,并无丝毫松垮之感。他满意地点点头,举起对着远处院墙之上,一只正悠然梳理羽毛的灰鸽望去。

初时,视野中的景象有些模糊不清,他按照匠人指点,微微旋转最外一节镜筒,同时轻轻推拉,调整着焦距。

“嗯?”赵桓发出一声轻咦,随即眼中爆发出惊喜的光芒。

只见远处那只原本只能看清大概轮廓的灰鸽,此刻竟变得异常清晰!鸽子身上每一根羽毛的细微纹理,那双滴溜溜转动的小眼睛,甚至爪子抓住墙沿的姿态,都历历在目,仿佛近在咫尺!

“好!好啊!”赵桓忍不住赞道,“此物比之上次,何止进境一筹!简直是脱胎换骨!”他又将千里镜递给身后的张望,笑道:“张望,你也来看看,这格致院的宝贝,比你那老花镜如何?”

张望小心翼翼地接过,他年岁已高,眼神早已不济,平日里看奏折都需凑得很近。此刻学着赵桓的样子,对着远处的灰鸽望去,口中立时发出一声压抑不住的低低惊呼:“呀!陛下!老奴……老奴竟能看清那鸽儿眼睛里的光彩了!这……这当真是神仙手段,神物天降啊!”

铁牛、楚材、老周等人见状,脸上也露出了激动与自豪的神色,连日来的辛劳,在这一刻仿佛都化作了甘甜。

赵桓又拿起那具牛角镜筒的千里镜,对老周问道:“老周师傅,这牛角所制,又是何章程?朕瞧着,似乎更为精巧些。”

角匠老周闻言,黝黑的脸上泛起一丝红光,上前一步,略带几分自得地躬身道:“回禀陛下,此乃小老儿与几位不成器的徒弟,苦思冥想琢磨出来的法子。寻常牛角弯曲不便,且中空不均。我等便将其剖开,用火烤水煮之法,使其软化,再以特制模具压平取直,静置晾干。而后选取其中最为平直厚薄均匀之处,截取合用长度,内壁反复打磨,务求光滑浑圆。再以薄铜片束口,以桐油、蜂蜡封其缝隙,如此分节套合。这牛角管身,陛下也见了,既轻便又坚韧,寻常水火亦不能侵,遇水也不易变形,只是……只是此法耗工费时,一件上品角管,没有十天半月,难以功成,难以大量制作啊。”

赵桓闻言,拿起那具牛角镜筒,入手果然温润而坚实,比之皮管更多了几分沉稳。他对着远处细看,其清晰度竟似比皮制者更胜一筹,视野也更为明亮。

“善!当真是巧思天成!”赵桓由衷赞道,“老周师傅,你这手艺,堪称一绝!若能量产,我大宋军中斥候,何愁不能洞察敌情于百里之外!”他话锋一转,又带着些许遗憾道:“只是如你所言,耗工费时,若要装备全军,怕是……”

沈括在一旁接口道:“陛下,老周师傅所制角管,其内壁打磨得极为光滑,对光线折损较小,故而视物更为清晰明亮。皮管虽易制,但其内壁若不平整,或有细微绒毛,光影便会驳杂不清。依老朽之见,若要量产,当以皮管或楚材师傅所言那多层硬漆布管为主,辅以精细内衬打磨,或可兼顾实用与产量。角管之法,可用于制作少量精品,供将帅或特需之用。”

赵桓颔首道:“沈师傅所言极是,正合朕意。吕卿,”他转向吕颐浩,“这千里镜既已有了这般眉目,便不能只停留在格致院内纸上谈兵。朕要你立刻从将作监和军器监中,再挑选一批手艺精湛、心思灵巧的匠人,分为镜片打磨、镜筒制作、总装调试三部。格致院的这些老师傅们,负责传授核心技艺,制定统一的营造章程,严把每一道工序的品相。朕要在一个月之内,看到至少五十具可堪军用的千里镜!优先送往河北岳飞、韩世忠处,再装备京畿各处要隘的斥候营及神武右军新组建的炮兵营!”

吕颐浩心中盘算了一下,五十具,一个月,这任务不可谓不重,但见陛下决心已下,且千里镜已初见曙光,便躬身道:“陛下放心!臣必竭尽所能,督促各部,日夜赶工,按期完成!只是……这上等水晶石料,依旧是……”

赵桓摆手道:“西域商人已陆续入京,朕已命户部留意,凡有上等水晶、无瑕琉璃者,不惜重价购入,有多少要多少!泉州打磨巧匠,朕也已下旨征调,不日即将抵京。原料与顶尖人手,朕会为你们解决。你们只需专心研制,将这千里镜,打造成我大宋真正的‘顺风耳、千里眼’!”

“臣等遵旨!必不负陛下厚望!”吕颐浩与沈括、老周等人齐声应道,眼中皆是振奋之色,仿佛已经看到了千里之外的敌军在自家元帅的镜筒下一览无余的景象。

赵桓又道:“那《几何初步》与《光学浅论》,你等研读得如何了?可有不明之处?”

吕颐浩连忙道:“回陛下,臣等已组织匠师们一同研读。此二书中所载之理,精妙绝伦,匪夷所思!尤其是那《几何初步》中的点线面、勾股弦圆之法,于我等营造器物、计算尺度、规划工序,大有裨益!匠师们如今画图样,都自觉规范了不少。只是其中诸多符号与繁复算式,尚需时日慢慢领会贯通。”

沈括亦是抚须道:“陛下,《光学浅论》中所言光之折射、汇聚之理,以及透镜焦距之计算,与老朽多年打磨镜片之经验多有印证,更有诸多精妙之处,点拨迷津。若能将此书彻底通透,老朽有信心,这千里镜之效,必能再上数个层楼!看得更远,看得更清,亦非难事!”

赵桓满意地点点头,欣慰道:“好,甚好!格物致知,便在于不断钻研,相互印证。有此二书为引,望你们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莫要拘泥于前人旧法。”

他沉吟片刻,目光在铁牛和楚材身上扫过,带着一丝考较的意味,缓缓开口道:“这千里镜既已初具规模,可堪一用,算是解了朕的一桩心事。那么,朕交给你们的另外两件军国要务,关乎我大宋雷霆霹雳之威的火药与火铳,如今又当如何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4546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