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大宋:上皇逼朕投降?朕才是真龙

作者:研墨的中年人 | 分类:女生 | 字数:0

第297章 京华雪暖迎岁除 宫苑人心盼王师

书名:大宋:上皇逼朕投降?朕才是真龙 作者:研墨的中年人 字数:0 更新时间:07-11 15:47

靖康元年,十二月三十日,除夕。

纷纷扬扬下了一夜的瑞雪,将整座汴京城洗练得玉瓦银舍,琼楼玉宇。坊间的喧嚣被厚厚的积雪吸纳,天地间只剩下一种清净而肃穆的凛冽。家家户户的门前都已洒扫干净,挂上了崭新的桃符与春贴。

空气中,隐约飘散着祭祀用的香烛气、屠苏酒的醇香,以及孩子们在雪地里点燃“爆竿”后留下的、淡淡的硫磺硝石味道。

西征大捷,伪夏授首。这桩足以告慰太庙列祖列宗的天大喜事,已在京师传了半月有余。最初的狂喜与奔走相告之后,如今的汴京城,沉淀出一种更为深沉的、混杂着骄傲与期盼的氛围。

百姓们安然备岁,因为他们知道,那位远在西陲京兆府行在的天子,即将带着一场前所未有的赫赫武功,凯旋归来。他们谈论的,不仅仅是神勇的王师,还有那些从邸报上看到的新奇名词——“凌烟阁”、“格致院”。一个崭新的、强悍的大宋,似乎正随着这场除夕的瑞雪,悄然降临。

申时,皇城,坤仪殿。

此地乃是国母朱皇后的寝宫。今夜岁除,虽官家远在千里之外的京兆府行在,与将士们同甘共苦,宫中取消了盛大的宴饮和百戏,但殿内的守岁仪式,依旧一丝不苟地遵循着祖宗传下的规矩。

殿内灯火通明,数十名宫女、内侍垂手静立,不敢发出一丝声响。地上铺着厚实的波斯贡毯,巨大的兽首铜炉中,上好的“瑞炭”烧得通红,没有半分烟火气,只将融融暖意送至殿内每一处角落。

皇后朱琏身着一袭雍容华贵的朱色翟衣,头戴龙凤花钗冠,端坐于主位之上。她的小腹已明显隆起,为她端庄的面容增添了几分母性的柔和与光辉。太子赵谌身着缩小版的赭黄常服,侍立在母亲身侧,小小的身板挺得笔直,颇有几分乃父之风。

下首两侧,坐着几位品阶较高的嫔妃。为首的,便是皇后的族妹,亦是官家新封的慎妃朱氏。她容貌与皇后有几分相似,却更显柔美婉约。再往下,则是几位新承恩泽的夫人、才人,一个个正襟危坐,神情恭谨。

“今夜岁除,官家虽在京兆府行在,与将士们同甘共苦,但我等在宫中,亦要为官家、为太子、为腹中的孩儿、为我大宋的将士们祈福守岁。”朱皇后的声音温和而沉静,自有一种母仪天下的气度,“诸位妹妹平日里辛苦了。本宫已命内侍省备下薄礼,算是替官家,犒劳妹妹们。”

说罢,她身旁的贴身女官林姑姑便捧出一个描金漆盘,盘中是数对精致的“闹蛾儿”宫花与几个小巧的刺绣香囊。

“谢皇后娘娘恩典。”以朱慎妃为首的众嫔妃连忙起身,敛衽行礼。

朱慎妃上前一步,接过赏赐,随即又退回原位,柔声道:“姐姐身子重,更该好生歇息才是。我等在此陪伴,姐姐若乏了,便先回暖阁安寝吧。”

朱皇后微笑着摇了摇头:“无妨。官家在外征战,本宫心中亦是牵挂,哪里睡得着。能与诸位妹妹在此说说话,一同守岁,心中反倒安宁些。”她看了一眼自己的族妹,话语中带着几分亲近与安抚,“倒是妹妹你,前些时日官家出征前,还特意拉着本宫的手,嘱咐定要好生照看你。看你这几日气色好了许多,本宫也便放心了。”

这番话说得巧妙,既点出了慎妃曾蒙受的恩宠,又是在大庭广众之下给予她安抚和期许。朱慎妃闻言,脸上飞起一抹红霞,垂首低声道:“多谢姐姐挂念,臣妹……臣妹日夜在佛前祝祷,只盼官家与西征大军,早日凯旋。”

其他几位品阶较低的嫔妃听着姐妹二人的对话,眼中皆是掩不住的羡慕。她们心中明白,如今皇后有孕,慎妃又深得官家与皇后信赖,这朱家姐妹,已是这后宫之中,无人能及的存在了。

正在此时,一名小内侍悄步入殿,在林姑姑耳边低语了几句。

林姑姑走到皇后身边,俯身道:“娘娘,前些时日从京兆府行在,护送邸报回京的御营司王校尉,已在殿外候着了。说是官家特意嘱咐,让他回来后,定要来向娘-娘请安,禀报官家在外的起居。”

“快宣!”朱皇后眼中一亮,精神顿时好了许多。

不多时,一名身着禁军小校服饰、满脸风霜却难掩精悍之气的年轻军官,被引入殿中。他见到殿内景象,不敢抬头,跪地行大礼:“末将御营司随驾小校王甫,叩见皇后娘娘、太子殿下!官家命末将,代他向娘娘与殿下问安!”

“王校尉快快请起。”朱皇后温声道,“官家在外,一切可还安好?饮食起居,可还习惯?”

王甫站起身,依旧低着头,声音洪亮而充满崇敬:“回娘娘的话!官家在京兆府行在,一切安好!官家与我等将士同食军帐之餐,共饮黄河之水,夜宿简陋行营,从未有过半句怨言!每日批阅军报至三更,五更便起,亲临军营,查验操练。便是铁打的人,也禁不住这般劳累。我等将士,无不感佩!”

他顿了顿,似乎想起了什么,声音更加激动:“娘娘您是没瞧见,在西夏故都兴庆府,官家于崇政殿上,亲审那伪夏国主李乾顺!那气度,那威严,只几句话,便说得那李乾顺面如死灰,瘫软在地!我大宋有如此英主,何愁天下不定,金贼不灭!”

这番来自前线的“一手消息”,让在场的后妃们听得是心驰神往,眼中异彩连连。朱皇后更是与有荣焉,脸上洋溢着骄傲的笑容,她眼眶微湿,轻声道:“好,好……官家无恙,本宫便安心了。”

她对林姑姑示意,林姑姑立刻捧上一个托盘,上面是早已备好的赏赐与一个包裹。

“王校尉,你辛苦了。这是本宫赏你的。这个包裹里,有本宫亲手为官家缝制的几件贴身中衣,还有一些京中新出的糕点,你回去时,务必亲手送到官家面前,让他也尝尝家乡的味道。”

“末将……末将遵旨!末将代官家,叩谢娘娘天恩!”王甫激动地再次跪下,重重叩首。

酉时,宰执李纲府邸。

后堂暖阁内,一场小型的岁末宴饮正在进行。

李纲今日设家宴,只请了三位同僚:枢密使吴敏、户部尚书蔡懋,以及工部尚书兼格致院提举吕颐浩。菜是四样精致小菜:糟蟹、水晶脍、姜丝肚、新法灌肠。酒是两浙路新贡的“秋露白”,用温酒炉细细地烫着。

“景山(吴敏的字),懋中(蔡懋的字),元规(吕颐浩的字),请。”李纲亲自为三人斟满酒,举杯笑道,“今日是岁除,不谈国事,只论风月。老夫新得了这幅画,邀诸君共赏,如何?”

吴敏虽是文臣出身,却也颇通军务,他端详着墙上那副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摹本,抚掌赞道:“好画!笔力雄浑,高山仰止。正如此次官家西征,其势如山,不可撼动!”

蔡懋呷了一口酒,捻须笑道:“吴枢相此喻甚妙。不过依老夫看,此画之妙,更在细微处。你看那山间行旅,虽渺小,却步履不停。正如我大宋如今之财赋,虽经靖康之变,损耗巨大,然幸得江南之地的支撑,如今已是细水长流,渐见充盈。只要官家的大政方针不变,不出三年,国库之丰,必将远胜前朝!”

吕颐浩则看着画中那曲折的山路,若有所思:“下官观此画,想到的却是我那格致院。正如这画中崎岖山道,百工技艺之途,亦是艰辛异常。然官家有天授之思,我等匠人有勤勉之手,便如这行旅,虽步履维艰,终有登顶之时。下官敢请诸公拭目以待,来日我大宋的军械之利,必将冠绝天下!”

李纲听着三人以画论事,各抒胸臆,心中甚是欣慰。他含笑点头,待众人都说完,才缓缓开口:“诸君所言,皆是至理。然老夫观此画,却另有一番感触。”

他走到画前,手指轻轻拂过画上那高耸入云的主峰:“此峰巍峨,镇压全局,正如我朝今日之官家。有君上天纵神武,我等为臣者,方能安心于各自职守,如这山间行旅、林中樵夫,各行其是,井然有序。然则……”

他话锋一转,语气沉了下来:“山高,则风愈烈。官家威望日隆,所行之事,亦是前所未闻。凌烟阁之议,格致院之设,江南财赋之变,无一不是雷霆手段。朝野之间,非议之声,亦如这画中隐于密林的虎豹,不得不防啊。”

阁内气氛瞬间安静下来。吴敏眉头微蹙,蔡懋捻着胡须的手停在半空,吕颐浩则垂下了眼帘。

李纲回到席间,为众人再次斟满酒:“老夫今日请诸君来,便是想与诸君交个底。官家在外征战,我等在内辅政,当上下一心,内外一体。景山,军中将校,需得约束,不可因西征之功而骄纵,与文臣生隙。懋中,钱粮之事,仍需谨慎,开源节流,为北伐大计早做绸缪。元规,你的格致院,乃是官家心头第一等要事,务必守好机密,万勿泄露分毫。”

三人闻言,皆起身郑重拱手:“谨遵相公钧旨。”

李纲这才满意地点头:“好。国有栋梁,何愁不兴?来,满饮此杯,共待官家凯旋!”

戌时,御史中丞许翰府邸。

另一场宴饮,则显得沉郁而忧虑。来客皆是御史台、谏院的同僚,以及一些素有清名的翰林学士。

此处的宴饮,便更添了几分文人雅集的味道。酒过三旬,一位年轻的监察御史张元,起身提议道:“许公,诸位同道。今日岁除,窗外飞雪,此情此景,岂可无诗?下官不才,愿抛砖引玉。”

众人皆抚掌称好。

张元稍一沉吟,便朗声诵道:“关河迢递玉门西,铁马金戈扫鼓鼙。一纸捷书传万里,万家灯火贺新禧。然忧紫阁图形日,不见春风化雨时。敢问圣朝文治策,何如汉武拓边夷?”

这首七律,起承转合,对仗工整,先是盛赞了西征之功,随即却笔锋一转,将赵桓比作穷兵黩武的汉武帝,表露出对“重武轻文”的深深忧虑,可谓大胆至极。

满堂皆静,人人面面相觑,都暗自佩服张元的胆色。

一位须发花白的老翰林轻咳一声,点评道:“张御史此诗,忧国之心,可见一斑。然以汉武比今日官家,或有不妥。毕竟,时移世易,今日之患,非比往昔啊。”

另一位谏官则摇头晃脑地说道:“不然。臣倒觉得,‘敢问圣朝文治策,何如汉武拓边夷’此句,问得极好!我朝以文立国,方能长治久安。军功虽盛,终究只是一时之权宜。若因此动摇国本,实乃得不偿失。”

众人议论纷纷,最终都将目光投向了主座上的许翰。

许翰一直沉默地听着,手中把玩着一只小小的琉璃酒杯。直到所有人都安静下来,他才缓缓开口,声音清冷:“张元。”

“下官在。”

“你的诗,某听了。”许翰看着他,眼神复杂,“诗是好诗,只是,过于直白了些。”

他顿了顿,将杯中酒一饮而尽,站起身来,走到窗边,望着漫天飞雪,缓缓道:“你只看到武夫之功,却不见其功从何来?是沙场浴血,是马革裹尸,是为保我等能在此安然饮酒,而付出的性命!你只忧心武夫当国,却不见靖康元年,若无武夫,我等今日,早已是金人之阶下囚,汴京之亡国奴!”

他一步步逼近张元,眼神锐利如鹰:“你只叹劝谏声微,却不想想,你的劝谏,是为国为民,还是为了你等士大夫那点可笑的体面和私利?!”

“为臣者,当思报国!而非在此,效仿妇人,自怨自艾,非议君上,动摇国本!”许翰厉声喝道,“此词,某今日听了,便算了。若再让某家听到这等言论,休怪我这御史中丞的纠弹之笔,不认同僚之情!”

说罢,他一甩袖袍,冷冷道:“某乏了。诸位,请自便吧。”

满堂死寂,方才还牢骚满腹的众人,此刻噤若寒蝉,面如土色。他们看着拂袖而去的许翰,这才明白,这位御史台的长官,心中那杆秤,究竟偏向何方。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8699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