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大宋:上皇逼朕投降?朕才是真龙

作者:研墨的中年人 | 分类:女生 | 字数:0

第292章 龙驾还朝路 御前勘将才

书名:大宋:上皇逼朕投降?朕才是真龙 作者:研墨的中年人 字数:0 更新时间:07-11 15:47

靖康元年,十二月二十三,黄昏。

黄河东岸,朔风自北而来,卷着冰冷的沙砾,抽打在中军大营那面巨大的“宋”字帅旗之上,发出沉闷而有力的呼啸。自西夏故地一路东归,关中的风,似乎都比往昔多了几分凛冽。

御驾大帐之内,数个巨大的铜火盆烧得通红,跳动的火焰将赵桓年轻而坚毅的脸庞映得明暗不定。

他刚刚结束了一天的行军,此刻正披着一件玄色的大氅,在一张铺着整张羊皮的简陋行军地图前,久久伫立。

地图上,自兴灵路至京兆府,再到东都汴梁,一条朱红色的线路清晰无比。但他的手指,却反复在“京兆府”三个字上轻轻摩挲,眼神深邃,不知在思索何事。

“官家。”

帐帘被轻轻掀开,西征大元帅折可求从帐外走入。他先是利落地掸了掸玄铁甲胄上沾染的征尘,才走到帐中,对着赵桓的背影行了一个标准的叉手礼,声音沉稳。

“京兆府尹派人送来的第一批犒军物资已经到了。牛羊各五百头,关中上好的新丰酒三百坛,还有大批的冬衣、药材。是否即刻分发下去?”

赵桓转过身,脸上露出一丝发自内心的笑意,那份连日行军的疲惫似乎也淡去了几分:“好!来得正是时候。折卿,你替我传一道旨意,今晚三军加餐,酒肉务必管够!去告诉将士们,这是关中父老的一片心意,也是我这个做官家的,犒劳他们的一点微末赏赐,让他们敞开了吃喝!另外,将最好的药材,一律先送去伤兵营,着随军医官好生照料,不得有误。”

“臣,遵旨!”折可求抱拳应道,随即又有些迟疑,上前一步低声道,“只是……官家,那三百坛酒,大军尚在行进之中,军纪森严,若是……”

“无妨。”赵桓摆了摆手,走到主位上坐下,示意折可求也坐。帐内的胡凳粗糙简陋,但此刻君臣对坐,却自有一股沙场之上才有的亲近与随意。

“西征已毕,大功告成,将士们那根绷了数月的神经,也该松一松了。某家不是那等不近人情的君主。”他端起手边的热茶,轻轻吹了吹气,“你只管去办,命都虞候派人看着,小酌可以,莫要酗酒闹事便可。我大宋的兵,当有这个分寸。”

“官家体恤三军,实乃将士之福。”折可求心中一暖,在下首的胡凳上坐定。他戎马一生,还是头一次见到如此体恤下情的天子。

“将士们拿命为我打下这片疆土,我给他们几口酒喝,又算得了什么?”赵桓轻轻抿了一口热茶,滚烫的茶水驱散了些许寒意,他的目光变得悠远起来,“折卿,大军东归,关中百姓反应如何?可有怨言?”

折可求神情一振,身体微微前倾,眼中闪烁着激动的光芒:“回官家,何来怨言!关中父老,闻我王师灭夏,无不欢欣鼓舞,奔走相告!我等昨日渡河,对岸码头,自发前来犒劳的百姓,黑压压一片,绵延数里不绝!牛羊、干饼、酒水,堆积如山,拦都拦不住!有皓首老者,更是跪于道旁,泣不成声,高呼‘总算盼到王师归来,关中……有救了!’”

“民心可用啊……”赵桓放下茶碗,轻轻一叹,心中却是一沉。百姓越是如此期盼,便越说明此地积弊之深。

就在这时,帐外传来杨再兴洪亮如钟的声音:“末将杨再兴,求见官家!”

“让他进来。”

杨再兴大步流星地走进大帐,他先是向赵桓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然后才一脸不忿地转向折可求,叉手道:“元帅!您老可得给某家评评理!”

“哦?”折可求看着他那副气鼓鼓的模样,不由笑道,“你这厮,又来寻某做什么?黑风山的功劳还不够你吹嘘的?”

“元帅!”杨再兴一脸委屈,伸手指着自己身上的铠甲,“末将麾下那两千好汉,一路破袭,斩将夺旗,从黑风山杀到龙头岭,哪个不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如今大军犒赏,将士们人人有酒喝,偏偏我部,滴酒不沾!您说,这公道吗?!”

赵桓闻言,不由得笑出声来:“哈哈,再兴啊,元帅这是器重你,才将这最重要的差事交给你。你当知其苦心。”

折可求也板起脸,故作严肃地训斥道:“你懂什么!大军在外,时刻不得松懈!你部骑兵,游弋在外,乃是全军的眼睛和耳朵,若因饮酒误事,出了岔子,你担待得起吗?”

“末将……末将自然是知晓的。”杨再兴挠了挠头,一时语塞,却还是不服气地小声嘀咕,“那也不能一口都不让喝啊,弟兄们肚里的酒虫,都快闹翻天了……”

“行了。”赵桓笑着打断了他们,他看向杨再兴,眼中带着嘉许,“你部的功劳,某家都记在心里。军令是军令,但也不能寒了功臣的心。”

他顿了顿,说道:“我特许,你部将士,今晚每人可分半斤肉,一碗热汤。至于酒,待返回京兆府休整之日,我,亲自为你部摆酒庆功!”

“真的?!”杨再兴眼睛一亮,方才的委屈一扫而空,立刻大喜过望,“末将多谢官家天恩!这就去告诉弟兄们!”

说着,他风风火火地行了一礼,便要转身离去。

“站住。”赵桓叫住了他,“我还有话要问。胡卿也快到了,你且稍候。”

杨再兴立刻停下脚步,重新站得笔直。不多时,随驾参赞胡寅也议事完毕,前来复命。

赵桓看着眼前的三位心腹重臣,脸上的笑意渐渐敛去,神情变得严肃起来。大帐内的气氛,也随之凝重。

“西征已毕,兴灵路初定。但我以为,关中,才是我大宋真正的根基所在。”他走到地图前,手指重重地点在了“京兆府”的位置上,“此地,东接中原,西控西陲,南依秦岭,北望河套,乃是天府之国,龙兴之地。自我朝立国以来,重文抑武,都于汴京,以至河北、河东屡受侵扰,一遇强敌,便有倾覆之危。此教训,不可不察。”

折可求与胡寅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震惊。他们都是聪明人,立刻便预感到了皇帝接下来要说的话,将是何等的石破天惊。

“我,欲将京兆府,立为我大宋西京。”赵桓的声音沉稳而坚定,在大帐中回响,“日后,我当效仿太祖,东西巡狩。汴京为东都,主理天下文治、财赋;长安为西都,总领天下武备、边防。如此,东西并重,文武兼济,方是长治久安之道。”

“官家圣明!”折可求第一个反应过来,他心中的激动难以言表,上前一步,重重地躬身下拜,“若能以关中为武备之根基,则我大宋再无西顾之忧,可专心北伐,收复燕云!此乃千秋万代之大业!”

胡寅心中虽有波澜,他想到了立西都所需耗费的巨大钱粮,想到了朝中必然会因此而起的巨大争论,但看着御座上那位年轻君主坚定的眼神,此事已非他所能劝阻。

他压下心中的顾虑,也躬身附和:“官家高瞻远瞩,非臣等所能及。臣,敬服。”

“此事,还需从长计议。”赵桓摆了摆手,示意他们平身,“但眼下,有几件事,需立刻去办。胡卿。”

“臣在。”

“你立刻草拟一道旨意。命京兆府尹,并关中各路转运使,即刻清查府库,整顿吏治。告诉他们,我半月之内,必驾临长安,若让我看到任何懈怠、贪腐之状,定斩不饶!”

“臣,遵旨!”胡寅立刻走到一旁的书案前,开始研墨。

“折卿。”

“臣在。”

“西征大军,虽是凯旋,但军纪不可废。自今日起,加派三倍御史台随军,严查军纪。凡有骚扰百姓、欺压地方者,一律军法从事!我要让关中父老看看,何为仁义王师!”

“臣,领命!”

赵桓的目光,最后落在了杨再兴身上。

“再兴,某记得你麾下,有一员副将,名叫曲端,颇有将才?”

杨再兴一愣,随即答道:“回官家,确有其人。曲端那厮,勇武善战,治军亦有章法,只是……性情稍显刚愎。”

“刚愎好啊。”赵桓笑了笑,“为将者,若无几分傲气,如何能镇得住骄兵悍将?我记得,他便是出身泾原路西军,对关中军务,理应十分熟悉吧?”

“官家明察!”杨再兴立刻回答,“曲端在投效末将之前,曾在泾原军中任职多年,与秦凤、熙河各路将领,多有往来!”

“很好。”赵桓点了点头,眼神变得深邃起来,“我需要一把更快的刀,来为我梳理这关中错综复杂的局面。”

他顿了顿,对杨再兴道:“传曲端来见我!”

半个时辰后,曲端被引入御驾大帐。他身形高大,面容棱角分明,眼神中透着一股桀骜不驯之气,但见到御座上的天子,还是收敛了所有傲气,规规矩矩地行了大礼。

“末将曲端,参见官家。”

“平身。”赵桓打量着他,“朕听闻,你对西军各部之弊病,颇有见解?”

曲端心中一凛,不知天子何出此言,只能躬身道:“末将不敢。只是……只是在军中日久,略知一二。”

“说来听听。”赵桓的语气很平静,“在我面前,不必有所顾忌。说得好了,有赏。说得不对,我也不怪你。”

曲端咬了咬牙,知道这是天子在考较自己,也是他一步登天的机会。他整理了一下思绪,沉声道:“回官家!西军之弊,在臣看来,有三。其一,将领拥兵自重,各自为政。其二,兵卒暮气沉沉,疏于操练。其三,粮饷器械,层层克扣。”

“说得好!”赵桓一拍大腿,“那你以为,当如何整治?”

“回官家!”曲端精神一振,“当以雷霆手段,设一员威望、能力、忠心三者皆备之帅,总领关中军政,打破各军壁垒,统一号令。再以严法整饬军纪,裁汰老弱,清查贪腐,厚赏士卒,则西军可复当年之勇!”

“好一个威望、能力、忠心三者皆备之帅!”赵桓看着他,眼中闪过一丝笑意,“曲端,朕知你素有大志。今朕欲重整关中,设‘关中经略安抚使’一职,总领关中军政。你,可敢为朕举荐一人,当此大任?”

曲端浑身一震!他原以为,天子问了这么多,又如此看重自己,这天大的功劳和权柄,十有八九要落在自己头上了!他心中狂喜,几乎就要脱口而出:“末将愿为官家……”

但“举荐一人”四个字,如同一盆冰水,将他从头浇到脚,让他把到了嘴边的话,硬生生地咽了回去。

大帐之内,瞬间陷入了一种微妙的寂静。曲端的脸,一阵红一阵白,额头上也渗出了细密的汗珠。他能感受到御座上那双平静的眼睛,正注视着他,仿佛能看穿他心底所有的念头。

这是考较,更是试探!若举荐错了人,或是流露出半分私心,只怕自己这辈子都再无出头之日。他脑中飞速闪过数个名字:吴玠?不行,那厮在河北跟着岳飞,风头正盛,功劳已在某家之上,若让他来,某还有何出头之日?刘法?此人老成,但恐其手段不够酷烈,镇不住那些骄兵悍将。

他深吸一口气,再次跪倒在地,声音却异常坚定:“官家!若论威望,当属折可求元帅!若论能力,熙河路刘法将军亦可!但若论……若论能打破旧弊,不畏权贵,以雷霆手段重整西军者……臣,斗胆举荐一人!”

“谁?”赵桓的语气似乎并无意外。

“川陕宣抚处置司都统制,张浚!”

“张浚?”赵桓的眉毛微微一挑。

曲端立刻说道:“官家!张德远(张浚的字)此人,虽是文臣出身,却有大将之风,更兼少年锐气,不畏权贵。他与西军诸将素有渊源,却又不属于任何派系。让他来做这把快刀,必能扫清沉珂!”

“说得有理。”赵桓点了点头,似乎对曲端的回答颇为满意。他沉吟着,手指在地图上“川蜀”的位置上轻轻敲击着。

大帐内的众人都屏住了呼吸,等待着天子的最终决断。

“此事,我准了。”赵桓最终开口,一锤定音,“胡卿,拟旨,八百里加急,宣张浚前来京兆府行在。”

他看了一眼跪在地上的曲端,继续说道:“至于你,便暂任关中经略安抚副使兼都统制。待张浚到任后,你二人一文一武,一正一副,给我把这关中,彻底地翻个底朝天!”

曲端闻言,如遭雷击,巨大的惊喜让他瞬间愣在当场,随即便是无尽的狂喜。他重重地叩首在地,声音已然哽咽。

“臣……曲端……愿为官家,肝脑涂地!”

赵桓满意地点了点头,转向了帐门口的张望。

“张望。”

“老奴在。”

“再传一道密旨,同样八百里加急。”赵桓的声音变得悠远而坚定,“送往陕州。”

折可求与胡寅心中又是一动。

曲端眼中闪过一丝了然,随后默不作声。

“宣陕州知州李彦仙,同样前来京兆府,候旨。”赵桓的嘴角,勾起一抹难以捉摸的弧度。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23282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