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大宋:上皇逼朕投降?朕才是真龙

作者:研墨的中年人 | 分类:女生 | 字数:0

第291章 京华翘首待王师 宫苑深处孕龙胎

书名:大宋:上皇逼朕投降?朕才是真龙 作者:研墨的中年人 字数:0 更新时间:07-11 15:47

靖康元年十二月二十日,汴京,中书省。

冬日的暖阳透过格窗,照在政事堂内。堂内,数个炭盆烧得正旺,驱散了清晨的寒意。

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李纲,端坐于首相之位,手中正捧着一卷刚刚从兴灵路八百里加急送抵的《平夏敕报》。

他花白的胡须因为激动而微微颤抖,原本严肃的脸上,也难得地露出了一丝笑意。

“好!好一个‘犁庭扫穴,尽纳故土’!”李纲将敕报重重地放在案几上,对着堂内的几位宰执重臣,声音洪亮地说道,“西夏自元昊立国,为我大宋西陲之患,已近百年。如今,一朝功成,尽为王土!此乃太祖、太宗以来,未有之大功业!”

枢密使吴敏抚着长须,亦是满面红光:“不错!陛下御驾亲征,不过三月,便灭一国。如此天威,亘古罕见!我等在京中,亦与有荣焉!”

户部尚书蔡懋那张一向因国库而紧锁的脸上,也终于舒展开来。他起身,从袖中取出一本账册,对着李纲躬身道:“相公,吴枢相,正有一桩大喜事要报。自五月齐、费二位奉旨南下,至今七月,江南财赋月月入京,从未断绝!截至昨日,国库已有存银一千二百万两,米粮五百六十万石!足以支撑大军半年用度!此皆陛下天威,与二位不世之功!”

“存银千万两?!”吴敏闻言,眼中爆出精光,忍不住追问,“蔡公此言当真?”

“下官岂敢在政事堂上妄言!”蔡懋挺直了腰杆,声音里满是底气,“账目在此,分毫不差!”

“好啊!”李纲抚掌大笑,连日来的忧虑一扫而空,“国库充盈,军心自安!待陛下凯旋,我等也能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了!”

他话音刚落,一直沉默不语的御史中丞许翰却从坐席上起身,对着李纲躬身一礼。

“相公。”

“许中丞有何话说?”李纲脸上的笑容未减,示意他但讲无妨。

“江南之事,下官亦有本奏。”许翰从袖中取出一叠奏疏,双手呈上,“此乃近一月来,御史台收到的,所有关于江南的弹劾奏疏,共计三十七封。”

他顿了顿,声音变得沉重起来:“江南士绅,多以‘元丰新政’之弊为借口,声称‘祖宗之法不可变’,暗中串联,散布‘新政酷烈,尤甚蔡京之时’的流言。他们变卖田产,囤积金银,不再投资工商,以至江南市面已有萧条之兆。弹劾齐安、费鼎宋二人行事酷烈,与民争利者,已成汹汹之势。还请相公明察!”

此言一出,堂内刚刚还热烈的气氛,顿时冷了三分。

蔡懋立刻起身,对着许翰怒目而视:“许中丞!你此言何意?齐安奉的是陛下之命!他收缴的,是那些江南士绅偷逃的国之税赋!怎就成了与民争利?若非他手段果决,那些脑满肠肥之辈,可会主动吐出一文钱来?!”

“蔡公息怒。”许翰不卑不亢地转身,对着蔡懋一拱手,“下官并非否认齐安之功。下官只是担忧,其行事过于操切,已将江南士林得罪殆尽。他们如今虽不敢明着反抗,却采此‘不合作’之法,长此以往,恐伤国本啊!”

“伤国本?”吴敏也忍不住开口,他一拍桌子,声如闷雷,“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没有江南的钱粮,何谈北伐?如今官家大胜归来,正是我大宋厉兵秣马、预备再战之时!我看,谁敢在这时候阻挠新政,谁就是金人的内应!”

“枢相此言,有失偏颇。”许翰摇了摇头,据理力争,“惩治首恶自然应当。但若将所有士绅都推到朝廷的对立面,则江南必乱!他们手中掌握着大量的田产、商铺、人脉,若他们铁了心要与朝廷为难,齐安一人,又能如何?”

他话锋一转,目光直视李纲,声音也变得恳切起来:“下官不敢阻挠国策。但国朝中兴,当有中兴之气象,凡事皆应名正言顺。便如前日相公所议,为表彰功臣而设之阁楼,何故要沿用前唐‘凌烟阁’之旧称?我大宋自有国朝体例,岂能事事模仿前人?名不正则言不顺,若连此等名分大事都如此草率,又何以让天下信服新政之周详?”

许翰此言一出,立刻将矛盾从“钱粮”引向了“礼法”和“名分”。堂内几位熟知典章的文官,都下意识地点了点头。这比直接反对新政,要高明得多,也棘手得多。

李纲看着许翰,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但随即被更深的威严所取代。

他缓缓站起身,在堂内踱了两步。

“许中丞所言,‘名正言顺’,甚好。”李纲先是肯定了对方的说法,“‘凌烟阁’之名,确是前唐旧称。我大宋既是中兴,自当有新的气象。此事,可待官家回朝后,请陛下御笔亲赐新名,以彰显本朝之功业。此事,我应下了。”

许翰脸上露出一丝喜色,正要躬身称谢。

“但是!”李纲的语气陡然变得无比严厉,他猛地停下脚步,转身盯着许翰,“名分再大,也大不过‘国之存亡’!你可知,官家为何要如此急切地推行江南新政?!”

他不等许翰回答,便伸出手指,一字一顿地说道:“因为北方的金虏,一刻也没有停下他们磨刀的动作!因为河北的岳飞,河东的韩世忠,他们麾下的数万将士,每日都在枕戈待旦!因为我大宋每多一日的钱粮,北伐便多一分的胜算!收复燕云,洗雪国耻,便早一日的可能!”

“今日之要务,是战是和,是生是死!”李纲的声音在大殿中回荡,充满了不容置疑的决绝,“非是这阁楼叫何名字!江南财赋,事关北伐大计,事关国运兴衰!此事,没有半点可以商量的余地!谁敢再为此事上书非议,休怪我李纲不念同僚之情,亲自上本弹劾!”

堂内众人噤若寒蝉,再无人敢有异议。

议事结束,李纲与吴敏二人并肩走出中书省。

“相公今日之威,不减当年啊。”吴敏走下台阶时,笑着说道。

李纲停下脚步,叹了口气:“不过是强撑罢了。许中丞所虑,并非全无道理。江南之事,终究还是要等官家回来,以无上权威,一锤定音。”

“官家携灭国之威而归,这些许非议,不过是螳臂当车。”吴敏扶着栏杆,接着说道,“走吧,去宫里一趟,将西征大捷的详情,禀报于皇后娘娘。也让她,早日安心。”

“理当如此。”

二人随即乘轿,径直往中宫而去。

皇后殿内,温暖如春。

朱皇后正倚在软榻上,听着宫女念诵诗文。太子赵谌则安安静静地坐在一旁,翻看一卷《资治通鉴》。

“李相公、吴枢相到——”

随着内侍的通报,李纲与吴敏一同步入殿中。

“臣等,参见皇后娘娘,参见太子殿下。”

“两位相公快快请起。”朱皇后连忙起身,在宫女的搀扶下,欠身还礼,“可是有了官家的消息?”

太子赵谌也放下书卷,站起身来,对着二人行了一个标准的叉手礼:“谌儿见过李相公,吴枢相。”

“太子殿下多礼了。”李纲与吴敏连忙回礼。

李纲这才从袖中取出那份《平夏敕报》,双手呈上,声音中满是喜悦:“回禀娘娘,大喜!兴灵路八百里加急,西夏国主李乾顺及其宗室,已尽数被擒!我王师大获全胜,不日即将班师回朝!”

“当真?!”朱皇后接过敕报,看着上面那熟悉的、盖着玉玺的朱红大印,喜悦的泪水瞬间夺眶而出,“太好了……官家他……他平安无事……”

她精神一松,身子竟微微一晃,险些站立不稳。

“娘娘!”一旁的贴身女官林姑姑和侍立在侧的御医,立刻上前扶住她。

“娘娘凤体要紧!”御医连忙跪下。

李纲与吴敏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关切与一丝疑惑。

就在此时,一直侍奉在旁的林姑姑,见两位皆是国之柱石,陛之心腹,便与皇后交换了一个眼色。朱皇后羞红了脸,微微点了点头。

林姑姑这才转身,对着李纲与吴敏,压低声音,满是喜悦地说道:“回禀两位相公,大喜之事不止一桩。娘娘凤体……已有三月之喜。因遵官家出征前‘若有喜,当秘而不宣,以防奸人加害’的密嘱,一直未敢声张。如今大捷传来,国运昌隆,实乃双喜临门!”

“什么?!”

李纲与吴敏闻言,如遭雷击,愣在当场!

下一刻,这两位须发皆白的大宋重臣,竟不顾仪态,同时老泪纵横,对着朱皇后的方向,重重地跪了下去,额头触地,声音颤抖!

“天佑大宋!天佑大宋啊!”李纲激动地说道,“陛下已有太子,如今再添龙裔,此乃血脉开枝散叶,国本愈发稳固的吉兆啊!”

吴敏亦是哽咽难言,连连附和:“正是!正是!待官家凯旋,闻此喜讯,定然龙颜大悦!此乃祥瑞之兆,预示我大宋必将中兴!”

李纲强抑激动,站起身来,对着皇后郑重一躬:“娘娘,此事重大,仍需保密!待官家回朝,由官家亲自向天下宣布这份天大的喜讯!如此,方能将今日朝堂之上那些宵小的非议,一扫而空!”

他走出宫门,看着西边的天空,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期待——一位携灭国之威、又将喜得龙裔的中兴之主,他的归来,将让所有魑魅魍魉,尽皆退散!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4160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