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大宋:上皇逼朕投降?朕才是真龙

作者:研墨的中年人 | 分类:女生 | 字数:131.9万字

第222章 宫苑秋深候良将 天伦微暖起涟漪

书名:大宋:上皇逼朕投降?朕才是真龙 作者:研墨的中年人 字数:2.2千字 更新时间:07-11 15:47

靖康元年九月十七,汴京,福宁宫。

秋阳透过格窗,在光洁如镜的金砖地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赵桓放下手中的一卷《资治通鉴》,揉了揉有些发酸的眉心。距离下令西征、密诏折可求返京,已然过去了七八日。按脚程估算,折可求一行星夜兼程,也该在这两三日内抵达京师了。

这些时日,朝堂之上,西征的各项准备工作在枢密院和三省六部的推动下,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粮草军械的调拨,厢军的整训,沿途州府的接应,各项事宜千头万绪,每日里呈到御案上的奏疏堆积如山。

饶是赵桓精力过人,连日操劳下来,也感到了一丝疲惫。

“官家,太子殿下来给您请安了。”内侍张望轻手轻脚地走进来,低声禀报道。

赵桓闻言,眉宇间的倦色稍缓,嘴角泛起一丝温和的笑意:“让他进来吧。”

不多时,一个身着石青色团龙常服,约莫七八岁光景的男童,迈着小步走了进来。正是当朝太子赵谌。他粉雕玉琢的小脸上带着几分与年龄不符的沉稳,规规矩矩地行了大礼:“儿臣恭请父皇圣安。”

“起来吧,谌儿。”赵桓招了招手,示意他在自己身旁的锦墩上坐下,“今日太傅都教了些什么?”

赵谌挺直了小腰板,一本正经地回道:“回父皇,今日太傅教了《论语》中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还教了儿臣习字,写的是‘精忠报国’四个字。”

“哦?写得如何?拿来与父皇瞧瞧。”赵桓饶有兴致地说道。

赵谌闻言,小脸微微一红,从袖中取出一张折叠整齐的宣纸,双手呈上。

赵桓展开一看,只见宣纸上四个墨迹未干的大字,笔划虽略显稚嫩,却也写得有模有样,透着一股子认真劲儿。

“嗯,不错,有进益。”赵桓颔首赞道。看着眼前这个名义上的儿子,他心中总有几分复杂。这孩子聪慧懂事,但也过早地被宫廷的规矩束缚着,失了孩童应有的活泼。他拍了拍赵谌的肩膀,沉吟片刻,问道:“谌儿,父皇问你,若有一日,国家府库充盈,兵强马壮,但仍有少数权贵,依仗祖上余荫,不思报国,反而骄奢淫逸,甚至暗中侵占百姓田产,败坏朝纲,你若为君,当如何处置?”

赵谌闻言,小眉头紧紧蹙起,这个问题显然比太傅教的更让他感到棘手。他想了许久,才抬头望着赵桓,认真道:“父皇,太傅曾言,治国如烹小鲜,不可操之过急。儿臣以为,当先查明实情,若其罪不至死,或可训诫之,令其改过自新。若……若其怙恶不悛,败坏国法,则……则当依律严惩,以儆效尤。”他说这话时,小拳头微微攥紧,似乎也感受到了那种决断的艰难。

赵桓眼中闪过一丝赞许,这孩子比他想象的更有几分担当。他微微一笑,道:“你能想到依律严惩,已是不易。但更需记住,为君者,不仅要赏罚分明,更要懂得防微杜渐。与其待其酿成大祸再行惩处,不如早立规矩,以制度约束之,使之不敢轻易犯错。人心向背,才是江山稳固之基石啊。”他话语间,不自觉地带上了几分现代的管理思维。

赵谌听得似懂非懂,但还是认真地点了点头。

正在此时,皇后朱琏款款走了进来,她今日气色略显不佳,眉宇间带着一丝淡淡的倦意,但见到赵桓和太子,脸上还是露出了温柔的笑容:“官家,太子,臣妾备了些秋梨枇杷膏,润喉去燥,你们尝尝。”

“母后!”赵谌见到母亲,立刻欢喜地迎了上去。

“梓童今日看着气色似有些不爽利,可是凤体违和?”赵桓扶着朱琏坐下,关切地问道。他注意到朱琏的脸色比往日略显苍白。

朱琏浅浅一笑,摇了摇头:“多谢官家挂怀,臣妾无碍,只是昨夜偶感风露,略有些咳嗽罢了。太医已来看过,说是并无大碍,好生调养几日便可。”她说着,目光在赵桓和赵谌之间流转,眼中带着母性的慈爱,但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幽微情绪一闪而过。她身为皇后,然这宫中岁月,虽有官家恩宠,却也并非事事如意。若能……若能再为官家诞下一位皇子……这个念头在她心底盘桓已久,只是如今国事艰难,她也不便轻易提及。

赵桓闻言,眉头微蹙:“既是如此,便当好生歇息,莫要再为宫中琐事操劳。朕已让张望吩咐御膳房,多备些温补之物。”他心中微动,看着朱琏略显清减的脸庞,再看看身旁这个名义上的太子,一个念头不由自主地浮现出来:若是能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和梓童的孩儿,那该多好……只是,如今国事未平,西征在即,这些儿女情长之事,也只能暂且搁置了。

他将那丝念头强压下去,与朱皇后和太子又闲话了几句家常,嘱咐朱皇后安心静养。

待朱皇后带着太子离去后,赵桓独自在殿内踱步,心中思绪万千。西夏之事,如鲠在喉,不除不快。

折可求,这位大宋西陲的屏障,究竟能否担起西征主帅的重任?他此来,又会带来何等破敌良策?

就在他心念电转之际,殿外,张望神色匆匆地快步走了进来,脸上带着难以抑制的激动与喜悦,到了赵桓跟前,压低了声音,几乎是带着颤音禀报道:

“陛下!大喜!大喜啊!方才宫门守卫快马加鞭传来急报!太原折可求将军,已奉陛下密诏抵达京师!此刻,正在宫门外,等候陛下宣召!”

“哦?!”赵桓闻言,猛地转身,方才还略显疲惫的眼中瞬间迸发出惊人的亮光,所有的烦躁与等待在这一刻都化为了强烈的期待!他几乎是脱口而出:“来得好!来得正是时候!”

折可求到了!西征大军的帅印,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交出去了!

“传朕旨意!”赵桓一拂袖,声线中充满了压抑不住的兴奋与决断,“立刻宣折可求将军,到紫宸殿偏殿见驾!朕要亲自听听,这位大宋的西陲柱石,对朕的西征大计,有何高见!”

他大步流星地向紫宸殿方向走去,声音中充满了期待与决断:“张望,备上朕新得的雨前龙井!朕今日,要与我大宋的擎天玉柱,好好畅谈一番,共谋这荡平西夏、扬我国威的千秋功业!”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