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大宋:上皇逼朕投降?朕才是真龙

作者:研墨的中年人 | 分类:女生 | 字数:0

第260章 孤城泣血传凶讯 龙庭惊变议降战

书名:大宋:上皇逼朕投降?朕才是真龙 作者:研墨的中年人 字数:0 更新时间:07-11 15:47

靖康元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兴庆府。

深秋的寒风,带着贺兰山深处彻骨的凉意,吹过这座屹立于西北大地近两百年的雄城。往日里,即便是这个时节,城中往来的回鹘商旅、党项贵胄依然能给街市带来几分喧嚣。

而今,整座兴庆府却像被一层无形的冰壳笼罩,死气沉沉。

城门盘查之严,前所未有。坊市间的酒肆茶楼,也早已没了高谈阔论的豪客,只剩下三三两两的人影,用眼角的余光交换着彼此的惊恐与不安。

关于南方战事的流言,已悄然流传了数日。起初只是捕风捉影,说灵州方向战事不利,可枢密院随即下达的封口令,以及街面上陡然增多的巡逻甲士,反而证实了这绝非空穴来风。

压抑的暗流,在今日清晨,被一阵凄厉的马蹄声彻底撕碎。

三骑快马自南门方向狂奔而来,为首的一骑在抵达皇城宫门前时,战马悲鸣一声,口吐白沫,轰然倒地。马上的骑士翻滚在地,不等卫士上前,便挣扎着爬起,他半边身子都被鲜血浸透,盔甲上还插着一支断箭,声音嘶哑地对着宫门嘶吼:

“报——会州!会州急报!!”

几乎是同一时刻,西门方向,亦有数名尘土满面、狼狈不堪的军士,疯了一般地冲向枢密院衙署,口中反复念叨着几个字:“灵州……灵州……”

半个时辰后,崇政殿。

殿内灯火通明,却冰冷得如同冬日的冰窖。夏崇宗李乾顺端坐在龙椅上,脸色苍白,手指死死地抠着龙椅的扶手。

殿下,文武百官分列两侧,鸦雀无声,每个人的脸上都写着惊骇与难以置信。

就在刚才,两份几乎同时送达的告急军报,如同两记重锤,彻底击碎了西夏朝堂最后的幻想。

会州,这座东南门户,在宋将李进部的猛攻之下,失守了。守将野利遇乞力战殉国。派去增援的五千兵马,被宋军一部在半道上用一种闻所未闻的战法,打得几近全军覆没。

而更致命的打击,来自灵州。

那名侥幸从灵州逃回的百夫长,此刻就跪在大殿中央,他没有哭嚎,也没有语无伦次,只是用一种近乎麻木的、被巨大恐惧攫住了灵魂的语调,平静地复述着他亲眼所见的末日景象。

“宋人……宋人的炮,不像我们以往见过的抛石机。那是一种黑色的铁筒,能发出雷鸣,喷出火光。它打出的不是石头,是铁球。一个铁球,就能将数尺厚的城墙砸开一个大洞。”

“灵州南门,只撑了不到一个时辰。”

听到这里,以勇武着称的枢密院左厢领军使赫连雄,喉结艰难地滚动了一下,握着刀柄的手上青筋毕露。

那百夫长仿佛没有看到群臣的反应,继续用他那没有起伏的声调说着:“城破后,是巷战。宋帝赵桓下了令,凡持械者,格杀勿论。”

他顿了顿,抬起头,空洞的眼神扫过一张张煞白的脸。

“男人,女人,老人……甚至是半大的孩子,只要手里拿着菜刀、木棍,宋军的长枪……就会毫不犹豫地刺过去。卑职亲眼看见,铁匠阿布,那个能打出最好弯刀的阿布,他和他十二岁的儿子,就死在街口的那个拐角。他儿子手里,只拿着一把小铁锤。”

“李仁孝老将军,率三百亲卫死守钟楼,最后……全部战死。宋军冲上楼的时候,老将军身上,中了十一枪,三支箭。”

大殿内,响起一片倒吸凉气和牙齿打颤的声音。

“陛下想知道卑职是怎么回来的?”百夫长嘴角扯出一个比哭还难看的弧度,“是宋帝赵桓,放我回来的。”

“城中抵抗结束后,一个宋军将官找到了我。他告诉我,他们的皇帝说,我是条好汉,能从那样的巷战里活下来,不容易,赏我一条命,让我回来给陛下报个信。”

百夫长缓缓抬起头,第一次直视龙椅上已经面无人色的李乾顺,一字一顿地复述道:

“他让我告诉陛下:‘李仁孝是条忠犬,朕已下令厚葬。你李乾顺若还有半分人主之气,便该亲自来灵州,为你的忠犬收尸。朕……就在那里等你。’”

这句话,像一根根淬了冰的毒针,扎进了在场每一位西夏重臣的心里。

这是赤裸裸的羞辱,是胜券在握的戏弄。

“砰!”

李乾顺猛地一拍龙案,霍然起身,他想发怒,想咆哮,但巨大的恐惧让他连声音都变了调:“欺人太甚!欺人太甚!他赵桓小儿,安敢如此辱我!”

他环视殿下,目光在每一个大臣的脸上扫过,急切地想要寻找一丝支持,一丝希望。然而,他只看到了恐惧、茫然和死寂。

“赫连雄!你不是说宋人是绵羊吗?现在呢!这头绵羊已经咬断了我们的喉咙!你倒是说话啊!”

赫连雄魁梧的身躯猛地一颤,跪伏在地,声如蚊蚋:“陛下……臣……臣罪该万死!臣未曾料到,宋军……竟有此等神鬼莫测的利器……”

“利器?!”李乾顺的声音变得尖利,“一句利器,就想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吗?!”

“拓跋守寂!”他的目光又转向须发皆白的国相,“你!你不是说要议和吗?议啊!你去跟赵桓议!你去告诉他,我大夏愿意多给他一些岁币,愿意把公主嫁给他!你去问问他,肯不肯收兵!”

拓跋守寂老泪纵横,匍匐在地,一言不发。他知道,现在说这些,已经太晚了。

整个大殿,陷入了一种令人窒息的绝望。主战的,没了底气;主和的,没了筹码。

就在这时,一个苍老而平静的声音响起,打破了这片死寂。

“陛下,事已至此,再争辩战与和,已无意义。”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礼部尚书李仁爱缓缓从队列中走出。他的官袍依旧整洁,花白的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但那张脸上,却看不到任何表情,平静得如同一口古井。

他没有跪下,只是对着龙椅上的李乾顺,微微躬了躬身。

“陛下可还记得,老臣出使汴京归来时,呈上的那份奏疏?陛下又可曾记得那俩名被杀的宋使?”李仁爱缓缓说道,“老臣说过,宋帝赵桓,其人深不可测,其志非止于守成。他看我大夏的眼神,非是邻邦,而是……猎物。”

他顿了顿,环视了一圈殿内神情各异的同僚。

“那时,诸位大人,有的说老臣危言耸听,有的说老臣被南人吓破了胆。察哥大将军更是当庭嘲笑老臣,说只需三万铁鹞子,便可直捣汴京。”

“如今,宋帝亲率大军,就在灵州。他的炮,能轰开我们的城;他的雷,能炸碎我们的阵;他的兵,敢屠戮我们的民。现在,老臣想问问诸位大人,也想问问陛下,”他的声音依旧平静,却带着刺骨的寒意,“我们,拿什么去挡?”

没有人回答。

李仁爱自嘲地笑了笑,摇了摇头,然后重新面向李乾顺,那眼神里第一次带上了深深的怜悯。

“陛下,丢掉幻想吧。宋帝赵桓,他不是来要钱,也不是来要地。他是来……收回他认为本就该属于他赵家的东西。”

他缓缓地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冠,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仪式感。

“如今,摆在我大夏面前的,只有两条路。”

“其一,开兴庆府城门,君臣缟素,俯首请降。或可保全宗庙,陛下与族人,亦可如前朝故主,在汴京城中做一富家翁,了此残生。”

“其二,”李仁爱说到这里,声音停顿了一下,然后才用一种几乎听不见的、却又无比清晰的声音说道,“尽起我大夏最后的老弱病残,与城外数十万虎狼之师,做一场……玉石俱焚的了断。如此,或可……无愧于列祖列宗。”

说完,他不再看任何人,就那么静静地站在大殿中央,仿佛一尊石像。

而龙椅之上,李乾顺张着嘴,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他感觉自己的心脏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狠狠攥住,几乎要停止跳动。

称臣,还是亡国?

这两个选择,就像两条同样通往地狱的道路,摆在了他的面前。他看着殿下那一双双或绝望、或恐惧、或茫然的眼睛,第一次感到,自己头上的这顶王冠,是如此的沉重,又如此的……可笑。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5217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