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铁蹄哀明

作者:山月怎知心事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218章 百衲

书名:铁蹄哀明 作者:山月怎知心事 字数:0 更新时间:07-17 08:15

“小人等未遇什么不公之事……”

丁玉章颤颤巍巍地又给韩林作了一揖。

“那诸位这是?”

“年初时我土民与乐亭营多有得得罪,值此大灾巨厄,大人不计前嫌,多方营救,活民数万,如此品行实在让我等自惭形秽。大人日理万机,我等不敢冒然叨扰,今日听闻大人在营中巡视,我们这些人这才合计着请见道谢。”

韩林与衙署的诸人对视了一眼,都笑了起来,看来刚才的忖度是误会人家了,这些里老不是来闹事的,反而是来表谢的。

“丁老和诸位言重了,雪拥满塞,道路为之断绝,想必李县尊心中也焦急万分。老子尝云:‘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我等虽非亲民官,但在如此大灾大难面前,不敢坐看生民垂死而不顾。”

“都司大人高风亮节,老夫钦佩叹服。”

接着丁玉章向后一伸手,一件满是补丁的衣服就被人从身后递了过来。

丁玉章将其拿在手里:“此间酒食已成奢物,若捐金献银,又恐让大人的品行沾惹铜臭。我们商议了良久,便取了二十三村屯百家里坊之布,缝制成百衲衣一件,我等日祈夜盼,求此衣护佑大人逢凶化吉、福寿绵长,此乃万民之野望,还请大人收下。”

说着,丁玉章又带着一众被推举出来的乡老跪了下去,齐声高呼道:“还请大人收下。”

在场的众人无不惊异。

此时的民间鬼神之说大行其道,百衲衣原本是僧侣之装,一方面代代表了其苦修,另一方面也称为“功德衣”代表其功德无量,后来百衲衣又传到民间,常生病遭灾的小孩,要吃千家饭,穿百衲衣,方能去病化灾,长命百岁。

不过,明末奢侈之风盛行,僧众和小孩的百衲衣已经多为绢绸所制,以彰显身份。碰到这样的僧侣和小孩,要是过去施舍,是会遭骂的,而如此简朴,充满了寓意的百衲衣倒是不常见了,更显得其弥足珍贵。

在韩林的示意下,蔡鼎等人地下跪着的乡老挨个扶了起来。

“还请都司大人披衣。”

丁玉章双手捧着叠地整整齐齐的百衲衣,恭敬地送到韩林面前,目光灼灼地看着韩林,一片企盼。

韩林将手在裤边擦了两擦,欠着身双手接过百衲衣以示尊重,随即摇了摇头:“这百衲衣我不能披。”

见丁玉章等里老露出了失望的神色,韩林笑着解释道:“乡民盛情,韩林不敢却,然民之愿盼何其重也,此番赈济皆乃上下通力而为,林安敢独功?”

望了望众人,韩林继续慷慨陈词:“军衙将成,吾欲将大堂取之名曰‘百衲堂’将此衣供奉于堂上,以昭示父老拳拳之意,以诫谕上下心存元元(百姓)。”

见韩林将这百衲衣抬地如此之高,丁玉章等人都喜形于色,不断拜谢。

将众里老送走以后,蔡鼎对着韩林笑道:“恭喜大人,不仅解了军佃与土民间的宿愿,同时也广收土民之心,日后乐亭左近,大人执牛耳矣。”

茅元仪也笑眯眯地道:“某素有匡计黎民之志,早年随孙阁部于辽,常见兵民结怨,未见兵民鱼水同乐也。韩兄所为,百姓之举,实乃平生罕见。”

韩林看着自己这几个能信得过的幕友,摇头叹道:“生民之愿唯腹中食、身上衣,何其薄矣,若遂之定然景从,只可惜如今硕鼠之辈何其多也,致使天下积弊,孟子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之语。林区区都司守备,不敢妄言,然亦愿穷力为民生计。”

作为拥有后世记忆的他,自然知道百姓对于一支军队来说有多么的重要,没有民众的支持,丢了民心的军队最后都会被视为匪类。

“愿与大人携手成愿。”

蔡鼎当先拱手道。

在以工代赈的章程计定下发出去以后,乐亭营顿时热闹非凡,到处都是青壮劳作的身影,衙署按照劳作所需的体力、工时、计件的方式供给粮米和木炭,若不要这些物什,还可以兑银。

此时的百姓需要承担徭役,不仅需要付出劳动,甚至绝大部分时间里都是无偿的。

不过在乐亭营这里不仅供给吃食,还能兑换银子,在一家老小肚子的催动和有钱赚的双重推动下,劳作效率十分高,乐亭营规划好的各处建筑也起的飞快,较之以往速度猛增了十倍不止。

此时的大雪已经停歇,不过虽然停止了向周边大规模的主动营救,韩林还是派了小股的战兵沿途设立的据点,由此也接收了不少逃难出来的百姓。

一些战兵同时也自主地向外探,回来禀告说,四处僵尸无数,解救出来的人也瘦骨嶙峋,其惨状难以叙述,韩林听到以后,心中有些戚戚。

明朝末年的天灾无数,崇祯年间犹烈,而这才是崇祯元年,往后的十几年间天灾人祸并起,血流之上漂的不是杵,而是遍地饿殍。

而这一县之地,韩林也只能救助周遭二十里,再远也难以辐射。

现在也只能盼望在县城当中的知县李凤翥给力一些,尽快打通要道,输以赈济。

而韩林他爹和纪用也在城中,现在的情形也不知道怎么样了,韩林有些担心,不过李凤翥是知情的,而且何歆也在城内。

有他们在,让韩林忐忑不已的心稍稍放下了一些。

现在与县城的联系也十分紧要,韩林还是派了二百的战兵,日夜轮换往县城方向开路。

养活四万人并非一件易事,除了要供给吃食和炭火等维系生计必备的基础,甚至还要管着拉撒,稍有个不注意就秽臭漫天,这么多人围聚在这么个小地方内,即便天寒,还是有爆发疫病的风险,因此韩林又令人每日都在营地团扑石灰灭菌。

虽然看起来一切都井井有条,但衙署原本就只管理着千五百的战兵和官吏,一下子管四万人,这突如其来的一遭,人力还是有些捉襟见肘,各人都忙得团团转。

又过了十三日以后,乐亭营才和县城恢复了交通和联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6706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