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大秦哀歌

作者:癫叁捯肆 | 分类:女生 | 字数:0

第227章 台宫谏言

书名:大秦哀歌 作者:癫叁捯肆 字数:0 更新时间:07-11 15:47

秦臻说到此处,稍稍停顿,眯起眼睛继续缓缓说道:“自从初二与这位官员建立联系之后,我便命人对他进行了全方位的了解。

他早年在仕途起步阶段,犯下过严重过错,依照魏国律法,本应遭受罢官严惩,甚至可能身陷囹圄。

好在秦国线人未雨绸缪,为了结交他,在暗中运作,将此事遮掩过去,他才得以保住自己的官职。

这般大恩,他自是铭记于心,他对秦国感恩戴德,对我们自然也是言听计从。

再者,初二手中还握有他早年过错的铁证,这便是实打实的把柄。

真到了关键时刻,他顾虑自身安危,忌惮把柄被曝,决然不敢有一丝一毫的异动。

况且,初二心思缜密,早已在这位官员身边安插了可靠之人,对其一举一动都密切监视,一旦有任何异常情况,皆能及时应对,采取妥善措施。”

“先生智谋过人,这般布局,环环相扣,滴水不漏,实乃我大秦之幸!”涉英听闻,满脸钦佩,忍不住拍案叫绝。

.........

当然,彼时的嬴政虽贵为秦王,却尚未亲政,朝堂之上诸多要事,他皆需请示监国太后,亦要与吕不韦、关内侯等朝中重臣反复商议,方能定夺。

翌日、章台宫后殿。

嬴政带着秦臻来到了这里。

此时殿内气氛凝重,华阳太后、吕不韦、关内侯、赢傒等人围坐在一起,此刻,他们的目光都聚焦在秦臻身上。

夏太后并没有出席这次会议,早些时候,她向嬴政请求了一项特权,可不参与寻常朝会。

平日里,除了宴会、祭祀等不可或缺的场合外,夏太后极少在公众视野中露面,朝堂纷争、权力博弈之事,她也一概不参与。

唯有嬴政前来请安,虚心请教治国理政之策、权谋权衡之道时,夏太后才会耐心的为其答疑解惑,倾囊相授。

盼着嬴政能在朝堂局势中站稳脚跟。

“左庶长,派遣使者入魏,究竟是出于何种目的?”赢傒满脸疑惑地问道。

“派遣使者,自然是为了与魏国进行谈判,寻求和平解决争端,暂时缓解当下两国之间的紧张局势。”秦臻言到。

听到秦臻的话,渭阳君赢傒下意识地皱了皱眉头,声音中带着一丝焦虑:“那大秦东出的计划该如何继续?这可是关系到我大秦的未来啊!”

“左庶长,你既然有如此谋划,不妨详细给诸位讲讲,究竟是出于什么考虑才做出这样的决定?”华阳太后的表情则显得较为淡定,缓缓说道。

“太后,臣的真正目标,其实是魏无忌。”

他顿了顿,观察着众人的反应,只见众人皆露出疑惑之色,便继续说道:“暂时与魏国谈和,只是为了让魏王对秦国放下戒心。

魏国朝堂之上,魏王圉难保忌惮魏无忌已久,唯有秦国展现出缓和姿态,魏王圉才会有机会再度架空魏无忌,并收回他的军权。

届时,魏国朝堂失衡,军事力量削弱,我大秦东出之路,便能减少一大阻碍。”

秦臻剖析着局势,缓缓说出了此记的目的。

众人听闻,皆若有所思。

吕不韦在一旁静静听着,神色专注。

须臾,他眼中闪过一丝亮光,他插话道:“原来如此!待诸事顺遂,魏国朝堂彻底被我们布局渗透。

魏无忌正式被架空失势,手中再无实权之时。

那便是我大秦再度厉兵秣马,准备挥师伐魏的绝佳时机。”

“正是如此,虽说当下我们与魏国谈和了,但这份一纸协约并非不可更改。”

说到这,秦臻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带着几分狡黠的笑意,继续道:“到时候,只需随便寻个由头,譬如魏国边境驻军异动,或是他们对秦国商贾苛待,便可轻而易举地撕毁协约,再度对魏国发动攻击。

这种事,山东六国为了利益,可没少做,秦国行事,又何须瞻前顾后,顾虑太多虚名。”

秦臻说这话的时候,神色坦然,毫无愧疚之色,一脸的理所应当。

在战国进入中后期之后,天下局势变得愈发错综复杂。

各国皆心怀鬼胎,在这乱世中谋夺霸权,明争暗斗一刻不停。

在这个充满权谋与算计的时代,诚信似乎成了一种奢侈品,各国之间的承诺,常常被轻易违背,出尔反尔的事情屡见不鲜。

各国君王眼中只有利益,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今日盟友,明日便可能兵戎相见。

就拿去年楚国来说,彼时楚国面临着来自魏韩齐三国的压力,形势危急。

楚国朝堂之上,群臣无不失色,君王亦愁眉不展。

在这危机关头,楚国毫不犹豫地向秦国发出求援信号,言辞恳切,期望秦国能念及两国旧情,施以援手。

秦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答应了楚国的请求,并派出了军队前去支援。

然而,世事无常,仅仅过了一年,楚国就翻脸不认人了。

朝堂之上,新的利益诱惑让楚国君臣动了心思。

楚国在权衡之下,竟不顾道义,不仅没有对秦国的援助表示感激,反而加入了合纵联盟,与其他国家歃血为盟,一同调兵遣将,剑指秦国。

“出尔反尔”这个成语,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 --- 出自《孟子·梁惠王下》。

孟子以此语针砭时弊,讽刺那些言行不一、反复无常之人。

这个成语的出现,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战国时期各国之间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社会现实。

在政治舞台上,国家利益永远是至高无上的核心准则,稳坐主导地位。

在利益的天平面前,那些看似庄重严肃的协议,实则不过是基于当下各方势力激烈博弈而达成的权宜之计,仅仅是无甚根基的口头承诺罢了。

在这一过程中,各方势力权衡自身得失,为争取最大利益在谈判桌上你来我往。

此类协议既因缺乏坚实的利益捆绑,无法使各方形成真正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又没有可靠的强制执行力作为保障。

一旦局势发生变动,各方利益诉求随之改变,它便在瞬息万变的局势里,随时可能如泡沫般破碎,继而消散于无形。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4179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