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大秦哀歌

作者:癫叁捯肆 | 分类:女生 | 字数:0

第364章 两宫太后的抉择

书名:大秦哀歌 作者:癫叁捯肆 字数:0 更新时间:07-11 15:47

说罢,秦臻从怀中取出一卷策论,继续说道:“在朝会前,在下已与治栗内史简单草拟了一份《屯田令》。

按照此令,可命巴蜀之地今年增种粟米二十万石,再开敖仓旧藏。

如此双管齐下,便足可支撑修渠之需,确保修渠工程在粮草方面无后顾之忧。”

秦臻一边展开策论,一边详细解释着其中的各项措施。

“左庶长未免把话说得太轻巧了。”

芈颠却对秦臻的话嗤之以鼻,冷笑道:“万一郑国故意拖延工期,或是暗中使坏,破坏水渠,届时大秦又该当如何?修渠本就是耗时耗力的大工程,若再遭人蓄意破坏,不仅之前的努力付诸东流,还会让大秦陷入更加被动的局面。”

“水工眼里只有水势,无关邦交。郑国之能,有目共睹。

其在襄城治理汝水时,巧用‘束水冲沙法’制服百年不遇的洪水,让当地百姓免受水患之苦。此等奇才,我大秦若错过,实乃一大损失。”

秦臻目光坚定地扫视着众人,朗声道:“况且治水乃国之大事,关乎万千百姓的生计,承载着大秦未来的兴衰。

郑国若想青史留名,为后世传颂,他必会竭尽全力,真心修渠;若心怀不轨,我大秦有的是办法让他原形毕露,让其奸计无法得逞。”

待秦臻阐述完,嬴政将目光转向吕不韦,问道:“仲父以为如何?”

吕不韦抚着胡须,陷入了短暂的沉默,似乎在权衡着各方利弊。

良久,他缓缓开口道:“臣以为,修渠乃百年大计,不可轻忽。但韩国若想以一渠拖垮大秦,未免也太小看我大秦耕战之法。”

闻言,嬴政点了点头,袍袖拂过案几上的《泾水修渠策》,指尖在“瓠口”二字上轻轻一叩。

随后他起身,目光扫过台下众臣,朗声道:“寡人问你们,关中盐碱地千里,亩产不过一石,若有渠水灌溉,亩产可增至几何?”

闻言,殿内群臣面面相觑,一时无人应答。

此时,治栗内史上前两步,躬身道:“大王,臣去年巡视泾水,观沿岸百姓煮土为盐,若能引泾水冲碱,臣按《考工记》水土比例推算,亩产至少可增至三石。”

他话音未落,殿内便响起一片低低的惊呼,三石意味着什么,众臣再清楚不过:那是足以让关中仓廪丰实、百姓免于饥馑的数字。

“三石!”

嬴政重复了一遍,伸手按住腰间剑柄,目光扫过众人:“诸位可知,这三石粟米能让多少黔首吃饱饭?去年泾水决堤,饿殍遍野,你们难道忘了?”

“大王,修渠需连通泾洛,工程之险堪比登天。若中途渠堤崩塌,必致无数伤亡,届时臣等有何颜面,如何向列祖列宗交代?”芈颠躬身道。

“列祖列宗若在,必赞大王眼光!”

这声清越的论断,惊得众人齐刷刷转身,只见夏太后在宫娥的搀扶下踏入殿内。

原来,她听闻朝堂起修渠之争,特意赶来。

“拜见太后!”

见夏太后驾到,众人纷纷躬身行礼。

她缓缓走到嬴政身侧,轻轻拍了拍他的手背,随后她扫视群臣,最后目光落在芈颠身上:“哀家听闻,韩王想借修渠拖垮秦国,可有此事?”

“正是!此计歹毒,望太后劝阻大王。”

芈颠连忙拱手道:“修渠工程浩大,工期尚不知几何,正是韩国求之不得的喘息之机啊!”

“哀家倒觉得,这是天赐良机。”

夏太后语气平和,缓缓而谈:“治水者,乃治天下之基也。哀家闻诸君就修渠一事争论不休,故特此前来,略表愚见。

哀家虽深居后宫,却也知水利乃国之根本。

昔年宣太后诱杀义渠王,不仅使得陇西得以彻底安宁,更为大秦换来了一片广袤牧场,为大秦铁骑提供万千战马。

如今,我大秦用韩国的水工,换关中千里粮仓,有何不可?

郑国此人若真具备真才实学,大秦自然应当善加利用。

毕竟,大秦若欲一统天下,必须拥有雄厚的国力作为支撑。”

说到此处,她环顾四周,声音逐渐拔高:“修渠一事,看似艰难险阻,实则意义深远。一旦成功,必将造福千秋万代。

些许困难与质疑,又岂能阻挡我大秦前进的步伐?

当年宣太后临朝,世人皆笑女子治国,可结果如何?她为大秦铺就了东出之路。

这修渠之举,看似冒险,实则可换来万世之基业!”

最后,夏太后将目光落在了嬴政身上,嘴角的皱纹漾起慈爱的弧度,微笑着说道:“大王既有此雄心壮志,哀家自当全力支持。

想当年孝文王曾说,‘秦之强,非兵强,乃民心强’。

哀家相信大王之眼光,亦坚信我秦国子民定能齐心协力,共铸这千秋伟业!”

夏太后的一番话,瞬间在朝堂上掀起波澜。

众人面面相觑,皆没想到深居后宫的夏太后竟会在此时出面,且态度如此坚决。

华阳太后原本一直静静坐在一旁,闻得此言,此时也轻轻点了点头。

此刻她目光闪烁,似在深思熟虑。

须臾,她缓缓开口道:“夏太后所言极是。哀家昔日曾有幸亲睹李冰所修筑的都江堰,往昔蜀地还是‘地卑湿,民勤苦’,如今蜀地百姓家家有余粮,仓廪丰实,皆因这都江堰之功。

若此渠能成,必是我大秦之福泽。

修渠可富民,富民则国强。

诚然,修渠之举存有风险,但如此难得之机遇,岂能轻易错过?

我等身为大秦臣子,理应尽心辅佐大王,而非一味阻拦。

或许,这正是大秦崛起的契机,若错失此良机,实乃憾事。”

说到此处,华阳太后忽然坐直身子,继续说道:“治水与用兵,皆需险中求胜。当年司马错提议先盟韩、灭巴蜀,看似险招,却奠定了大秦东出之根基。

大秦欲成就霸业,目光必须放长远些。

修渠一事,值得一试。

然而,动工之前,务必要确保万无一失。这不仅是对百姓负责,更是对列祖列宗的基业负责。”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5242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