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大秦哀歌

作者:癫叁捯肆 | 分类:女生 | 字数:0

第379章 蜀郡急奏

书名:大秦哀歌 作者:癫叁捯肆 字数:0 更新时间:07-11 15:47

赵偃顿了顿,继续说道:“偃身为赵氏公子,理当为父王分忧,查明真相,以正视听,还老将军一个清白,这才冒昧遣人过来。

若真有夜明珠,也不过是外邦寻常馈赠,让偃一观便可。

若此物光明正大,偃便可立即禀明父王,堵住那悠悠众口,平息流言。此乃万全之策,实为保全老将军清名着想。”

说到这,赵偃的目光紧紧锁住廉颇,声音沉了几分,带着一丝压力:“既老将军如此笃定,府中并无此物,更不屑于收受齐国重礼,那便罢了。”

“公子说‘罢了’?那便如何?!”廉颇压制着怒意,厉声质问道。

赵偃嘴角勾起一抹难以察觉的弧度,语气忽然变得“宽宏大量”,甚至带着一丝“体恤”:

“偃深知老将军为国操劳,功勋卓着,些许流言蜚语,本不该叨扰老将军清净。

此次惊扰,偃深感不安。

念在老将军劳苦功高,一心为赵的份上,此事便就此作罢吧。”

他轻描淡写地将索要珍宝、污蔑通齐的恶劣行径一笔带过。

随后,赵偃抬手虚扶,袖中露出半幅刺绣,正是邯郸城最新的 “市井流言图”,上面用朱砂圈着 “廉府通齐” 的密报。

闻言,廉颇紧绷的神经并未因此松懈,反而嗅到了更深的阴谋气息。

他征战一生,最懂敌人的 “退让” 背后,藏着怎样的刀锋。

果然,赵偃忽然前倾身体,声音压得更低,带着一种近乎温柔的威胁:“只是......若再有此类‘私通外邦’、‘收受重贿’的流言传入宫闱,弄得朝野皆知。”

他指尖轻点廉颇案头的《孙子兵法》,继续说道:

“届时,即便偃有心维护老将军,恐怕也是力有不逮了。悠悠众口,汹汹物议,偃也保不住老将军。”

“保不住”这三个字,赵偃说得极轻极慢,却瞬间缠绕上廉颇的心头。

这不是结束,这是赤裸裸的威胁,今日他赵偃可以轻飘飘 “作罢”,但只要他想,随时可以掀起更大的风浪,用“流言”这把无形的刀,将他廉颇置于死地。

廉颇的身躯因极致的愤怒而微微颤抖,脸色铁青。

他死死盯着赵偃那张看似温润如玉、实则阴鸷狠毒的脸,胸膛剧烈起伏,满腔的忠愤几乎要冲破喉咙。

他想怒斥这腌臢的构陷,想拔剑斩了那巧舌如簧的郭开,想将赵偃的阴谋曝晒在日光下。

但看着赵偃眼中那毫不掩饰的算计和威胁,他明白,任何激烈的反驳,都可能正中对方下怀,成为新的“罪名”。

“哼!”

最终,廉颇只能从牙缝里挤出一声怒极的冷哼,目光看着赵偃,冷声道:“公子的‘好意’,老夫心领了。

若无他事,老夫身体不适,恕不远送。”

这话像是从生锈的剑鞘里拔出来的,每个字都带着铁锈味的艰涩。

赵偃见目的已达,脸上那虚伪的笑容更加深邃,仿佛方才的威胁只是一场玩笑。

他对廉颇的愤怒视而不见,从容地再次拱手道:“既如此,偃便不打扰老将军休养了。郭开,阿福,我们走。”

说罢,他转身,带着心腹二人,昂首阔步离开了厅堂。

那姿态像是从王公贵族的宴会上退场,全然不顾身后廉颇几乎要将他刺穿的目光。

直到走出廉府大门,登上马车,赵偃脸上那温润的笑容瞬间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冰冷的阴鸷。

他烦躁地扯松腰间玉带,挑起车帘一角,回望那扇府门,嘴角勾起一丝残忍而得意的冷笑。

“老匹夫...敬酒不吃吃罚酒。你既不识抬举,那就别怪本公子了。郭开,阿福,按计划行事!”

他口中的“计划”,正是意图彻底扳倒太子赵佾的毒计。

“喏!”

车外,郭开和阿福齐声应道。

赵偃靠在锦缎软垫上,忽然想起小时候在宫墙下见过的一幕:一只雏鸟不慎跌落,被一群蚂蚁团团围住,明明振翅就能飞走,却偏要与蝼蚁争食,最终被啃噬殆尽。

“廉颇啊廉颇。”

他忽然笑了,自言自语道:“你以为自己是振翅的雄鹰,却不知早已困在蛛网里。

这赵国的朝堂,从来不需要什么‘国之柱石’,只需要听话的木偶。这邯郸城的天,早就不是你当年杀出血路的天了。”

.........

数日后,章台宫大殿。

蜀郡的回信比预想的更快,且分量十足。

当信使风尘仆仆踏入殿内,将李冰亲笔书信呈于丹墀之下时,正值朝议尾声。

“启禀大王,蜀郡太守李冰,加急奏报!”信使声音洪亮,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嬴政原本微微前倾的身子立刻坐直,眼中闪过一丝惊喜与期待,他招了招手,示意刘高将其呈递上来。

刘高快步上前,接过书信,随后走到嬴政面前,双手呈上。

待刘高将书信递交到嬴政手中之时,他当殿展开,迅速阅览起来。

信的开头,李冰表达了未能亲至咸阳与郑国切磋水工之法的遗憾。

随即笔锋一转,直切核心:

“大王,臣于蜀中,细阅三日郑国所献《修渠条陈》,昼夜推演,揣摩其意。其图之精,其算之准,其谋之远,实令冰叹为观止。

此法构思之奇,冰亦未曾想及。

此策之宏大精妙,非仅十年之功可成,其利更非十年可尽收。

郑君所绘之图,以泾为源,凿山引水,穿塬越壑,终灌渭北旱塬千里瘠土。

渠首选址瓠口,卡泾河咽喉,借仲山、瓠中山势束水攻沙,巧夺天工;

干渠纵坡设计精妙,水流自控,尤胜冰昔年‘分水鱼嘴’之巧思;

更以‘横绝’之法,巧妙截断沿途清、冶、浊、石诸峪之水,尽纳于渠,增其水势而不淤塞。

其堤堰构筑之法,暗合‘分水鱼嘴’之理,导洪泄沙,护渠安澜。

郑国,真乃水工之圣手,兴国之巨擘也!

此渠虽开凿艰难,然渠成则根基永固。

冰以为,此策非但可行,实乃千秋大业,泽被后世之绝唱,纵倾举国之力,亦当速行。

昔臣凿离堆,分岷江,解蜀郡水患,惠及一方。

然郑君此渠若成,关中沃野千里唾手可得,秦之国力之增,恐十倍于蜀。

臣敢断言,此渠若成,关中再无饥馑之忧,八百里秦川尽为天府,此乃天佑大秦,赐此国士。

大王若决意兴此大工,臣李冰,万里之外,遥拜以贺,愿倾蜀郡之力,若需石匠、水工,旦夕可遣。

唯愿大王,断然行之,勿为浮议所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4704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