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大秦哀歌

作者:癫叁捯肆 | 分类:女生 | 字数:0

第355章 韩非谏言

书名:大秦哀歌 作者:癫叁捯肆 字数:0 更新时间:07-11 15:47

殿下的群臣听闻此言,先是一愣,随后便开始交头接耳,彼此交换着疑惑的眼神。

他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皆从对方眼中看到了震惊与犹疑。

少顷,有人打破沉默,小心翼翼地开口说道:“大王高见,此计甚妙!可...可我韩国何处寻得这般精通水利之大才?”

“郑国。”

韩王然似乎早已胸有成竹,几乎是脱口而出:“郑大夫精于水事,经验丰富。当年在襄城治理汝水时,沿岸百姓无不拍手称赞。

就连魏楚两国的水利官员,听闻此事后,也纷纷前往观摩,对他的治水之术赞叹不已。

此等人才,正是解秦王之急的不二人选!”

丞相张平站在一旁,静静聆听着韩王然的谋划。

此刻,听闻韩王然要派郑国前往秦国,忍不住上前一步,拱手插话道:“大王,此记虽妙,堪称奇谋。

但臣有一事忧虑,万一这水渠在郑国的主持下顺利修成,秦国凭借此渠,粮仓必将扩充百里有余。

如此一来,岂不是反而助力秦国国力增长,这岂不是养虎为患?

到那时,秦国国力更强,我韩国面临的威胁岂不是更大?”

“养虎?”

韩王然听后,先是微微一怔,随后突然仰天大笑起来,反驳道:“丞相,当下秦国虎视眈眈,若不冒险虎口拔牙,我韩国连养虎的机会都没有!

眼下,能保韩国不亡于旦夕,让韩国免受战火涂炭,便是上上之策!”

他的话语掷地有声,朝堂之上顿时鸦雀无声。

片刻之后,群臣纷纷回过神来,不知是谁带头高呼:“大王英明!”

紧接着,山呼海啸般的赞颂声在大殿内响起。

韩王然见状,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得意的笑容。

他伸手捋着胡须,得意之色溢于言表:“当年申不害变法,靠的是术治。如今寡人巧用此计,靠的是势治!

待秦国被这水渠工程拖得筋疲力尽之时,我韩国便可联合列国,共同抗秦......”

“父...父王不可!”

就在韩王然的话音尚未完全落下之际,人群中忽然传来一声惊呼。

众人闻听此声,纷纷循声望去,只见韩非步履匆匆地从人群中大步走出。

他昨夜才刚刚从市丘考察归来,一路上风尘仆仆,此刻的他,发丝凌乱,显得有些狼狈,举止之间难掩疲惫之色。

韩非站定,抬手抹了把脸,这才让自己稍稍精神了些。

他腰间并未佩戴那象征身份的玉珏,取而代之的,是一卷竹简。

这卷竹简,正是他上个月进呈给韩王然的《五蠹》初本,然而当时韩王然却当庭将这卷竹简狠狠掷在他脚下,并斥责他是在“危言耸听”。

可韩非却坚信自己的见解,竹简不离身,只为寻得时机,再谏君王。

“父王岂不闻‘兵者,诡...诡道也’?”

韩非走到大殿中央,深深一稽,然后直起身子,目光缓缓扫过殿内的群臣。

那些平日里或高谈阔论、或明哲保身的臣子们,被他这目光一瞧,竟有不少人下意识地避开了视线。

韩非的目光最后停留在韩王然的身上,继续说道:“然...然此等诡道看似妙哉,实乃饮鸩止渴!”

他顿了顿,清了清因赶路而略显沙哑的嗓子,娓娓道来:

“昔年西门豹治邺,引漳水灌田,邺地遂成膏腴。那...那漳水之利,不过惠及一方,便让邺地百姓富足,城邑兴盛。可...可诸位想想,倘若郑国入秦,助秦修成水渠,关中之地本就沃野千里之基,再有水利滋养,必...必将如虎添翼,秦国国力也必将因此而倍增。

我韩国地狭民贫,多山地而...而少良田,百姓丰年勉强果腹,灾年则饿殍遍野。与之相较,差距悬殊!”说着,韩非微微攥紧了拳头,眼中满是忧虑。

“儿臣曾...听闻‘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今日送水工入秦,无异于给秦人递...递上筑堤之杵!届时,秦国国力强盛,铁骑必将纵横四方,六国皆成俎上鱼肉,再...再无丝毫反抗之力。我韩国首当其冲,又怎能独善其身?”

韩非情绪愈发激动,越说越急,额角青筋突突直跳,声音也因激动而变得有些嘶哑:

“昔...昔年商鞅变法,不过短短十年时间,便让秦国脱胎换骨,从...从一个积贫积弱、被山东六国鄙夷的小国,一跃成为虎狼之秦,令诸侯胆寒。

而如今,若再加上水利之利,秦国‘耕战’体系必将如虎添翼。

其农产丰饶,则粮草无忧;兵强马壮,则...则战力无敌。

反观我韩国,本来就国...国力孱弱,军队装备陈旧,士卒训练不足,若想存于乱世,唯有变...变法图强,整军备武,发展农桑,而非寄希望于虚妄的‘疲秦之计’!”

他喘了口气,稍稍平复了一下情绪。

目光在殿内环视一圈,见众人皆低头不语,若有所思,接着说道:“昔年大禹治水,三过家...家门而不入,不辞辛劳,胼手胝足,最终使得九州安定,靠的是万民同心;

可如今,秦国若集举国之力修渠,举全...全国之财,动万千民力,待渠成之日,国力强盛,秦之铁骑必踏破韩关。

而我等若行此‘疲秦’下策,无疑是自乱阵脚,与...与自掘坟墓何异?”

张平注视着韩非,自从经历浮戏山一战后,战场上秦军的强悍与韩国军队的疲弱形成鲜明对比,他就越发觉得韩非所说的话并非毫无道理。

可变法一事,谈何容易?

韩国国内,那些旧贵族势力根深蒂固,把控着大量土地与财富,享受着世袭特权,对任何可能触动他们利益的变革都百般阻挠。

且不说变法能否推行,光是如何说服这些旧贵族,就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更何况,当务之急是要解除秦国对韩国的威胁,若秦国大兵压境,韩国危在旦夕,至于长远的未来,张平实在不愿去深思,也不敢去深思,只觉前路一片迷茫,不知韩国的命运将走向何方。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4682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