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大秦哀歌

作者:癫叁捯肆 | 分类:女生 | 字数:0

第368章 信任与重视

书名:大秦哀歌 作者:癫叁捯肆 字数:0 更新时间:07-11 15:47

这座秦国的权力中枢,虽不如六国宫室那般极尽奢华,却自有一种雄浑厚重的气魄。

蔡泽在前引路,申徒寿紧随郑国左右,而嬴辉则捧着那卷嬴政点名要呈递的“泾水历年水患记录”,与嬴永并肩走在稍后。

一行人绕行侧廊,穿过几道由郎官把守的重门,径直来到了相对僻静的后殿区域。

后殿中心区域,一张巨大的、几乎占据半个殿面的长案被安置在那儿。

郑国怀揣着复杂的心情,踏入殿内。

一进门,廊下悬着的一排编磬便映入眼帘,他不禁微微一怔。

这些编磬大小各异,每一片之上竟都刻着水工符号,有的刻着蜿蜒如蛇的水纹,那是河川的象征;有的则是三角形状,代表着稳固的堤坝。

这些符号,在寻常人眼中或许只是古怪的纹路,可在郑国这个治水大匠眼中,却宛如老友的密语,诉说着水利的奥秘。

他心中一动,这显然是为自己特意准备的,秦人对他的重视,竟细致入微至此。

当他的目光触及长案上的景象时,饶是他见惯了河工大场面,也不由得呼吸一窒。

长案之上,并非铺着华贵的锦缎,而是一幅拼接而成的、巨大的泾水流域舆图。

舆图以精细的墨线勾勒出山川河流的走向,城池乡邑的位置也标注得清清楚楚,错落分布在山川之间,尤其对泾水及其众多支流的曲折脉络描绘得纤毫毕现,支流与干流交汇之处,墨线的粗细变化都恰到好处,展现出水流的主次关系。

图上重要节点还用不同颜色的矿石粉末标注着高程、流速、历年河床变化等数据。

更令郑国动容的是舆图呈现的状态,它并非卷起存放,而是完全展开、平整铺陈,显然已经在此等候多时。

舆图四周,也并非空空如也,而是堆满了小山般的各类简册。

这些简册并非随意堆放,而是分门别类码放得整整齐齐。

其中几堆异常显眼,简册边缘磨损较少,正是嬴辉手中那份“泾水历年水患记录”的同类,乃是秦国积攒多年的水文档案,此刻已毫无保留地摊开在此。

郑国走上前,轻轻翻开一册,只见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某年某月泾水何处决堤,受灾面积多大,死伤多少百姓,甚至连灾后的补救措施都详细记录。

他的手指轻轻摩挲着竹简上的字迹,那是秦人一笔一划刻下的心血,也是对水患的敬畏与抗争。

殿内四周墙壁边,矗立着特制的多层木架,上面同样层层叠叠摆放着卷起的各类舆图竹简,标注着“渭水”、“洛水”、“汾水”等等字样,俨然是一个巨大的水利资料库。

郑国的目光扫过这些标注,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波澜。

往昔在韩国时,为了查阅一些简单的水文资料,常常要费尽周折,而秦国却将如此丰富的水利信息汇聚于此,供他取用,这份信任与重视,让他有些不知所措。

“先生请看。”

嬴辉的声音打破了刹那的寂静,他上前一步,将怀中那卷最新的水患记录放置在舆图旁特意留出的空位上。

“依大王令,从穆公九年的大涝,到去年泾水决堤,凡与泾水水文、水患、河工相关的文书图籍,皆悉数在此。每一次水位涨落、决口位置,皆有记载。”他一边说,一边解下青铜算筹,随手压在展开的卷册一角。

申徒寿望着案上堆积如山的资料,突然想起在韩国时,治水典籍都藏在太史令的密室里,连他和郑国这样的水工都难得一见。每次借阅,都要经过层层审批,还得在太史令的监视下匆匆翻阅,生怕有所损坏。

而秦国竟将数百年水患记录毫无保留地展现在他们面前,这份坦诚背后,究竟是胸有成竹,还是另有谋划?

他心中充满了疑惑,目光不自觉地投向郑国,希望能从老师那里得到答案。

而郑国却没有注意到申徒寿的目光,他的全部心神都被眼前的景象所吸引。

他缓缓绕过长案,仔细端详着舆图上的每一处细节,时而驻足沉思,时而微微摇头,似乎在心中与秦人记录的数据进行比对。

他的手指沿着泾水的流向轻轻滑动,仿佛能感受到河水的奔腾,心中暗自惊叹秦人的用心与精细。

他知道,从这一刻起,自己与秦国,与这条泾水,将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而他所肩负的使命,也变得更加沉重而复杂。

与此同时,几名身着皂衣、动作麻利的档案吏无声地走进来,将几卷标注着“关中各县丁口、田亩、仓廪册”等简册轻轻放在舆图另一侧。

他们只是彼此交换了个眼神,放下即走,毫无多余的请示或停留,效率之高,再次印证了秦国行政体系的顺畅。

此刻,申徒寿早已看得目瞪口呆。

他望着那些如流水般运转的秦国官吏,又瞥向案上堆积如山的机密文书,又环顾这由无数简册舆图构成的“工坊”,忍不住低声对郑国道:“夫子...这...这哪里像是宫室后殿?

分明是...是为水工量身打造的‘功室’啊!秦人...秦人意欲何为?”

他本想说“囚室”的,但眼前这堪比军械库般森严的资料储备,与秦人毫无保留的展示姿态,分明是将国家命脉摊开在他们面前,显然与囚禁毫不沾边,分明是邀请他们共襄盛举。

郑国没有立刻回答申徒寿的疑问。

他的目光灼灼,快速扫过舆图上的每一处标记,掠过堆积如山的资料,最后定格在那几卷新放下的丁口田亩册上。

韩国二十七道官印的艰难跋涉,与眼前秦国治粟内史亲自对接、档案吏无声配合、国家核心机密全然敞开的景象,形成了天堑般的对比。

这份“果决”,已远超礼遇,它展现出一种不惜一切代价也要解决问题的可怕意志和惊人的行动力。

此时,他注意到洛水支流处用贝壳粉勾勒的防洪堤草图,泾阳粮仓的位置旁用朱砂批注着“可扩建三倍”,甚至在某个不知名的村落旁,还刻着“此处盐碱化需重点观测”的蝇头小字。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4431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