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明末崛起:打造一个崭新华夏帝国

作者:第八海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341章 躁动的保宁府上

书名:明末崛起:打造一个崭新华夏帝国 作者:第八海 字数:0 更新时间:07-17 08:14

秦思源喝了一口茶,“这件事我帮不了你,你什么时候想开了,自然水到渠成,要不然......”。

在他心里,陆元化和董屠大概率都没有了希望,开玩笑,武学一道可不像小说里写的那样。

一个顿悟就搞定了,人家鲁神通是已经到了那个境界,这才一点拨就补全了漏洞。

可是这两人年龄已经大了,身体机能还在,但是已经不足以支撑他们继续走下去,能够保持不退步就不错了。

董屠倒也不沮丧,“多谢大人提点,成也好不成也好,到时候都是一杯黄土,属下倒是能看的开”。

“咦”,秦思源惊讶了一下,“董师傅,保持这个心态,可能有机会也不一定”。

“哈哈,多谢大人吉言”,董屠笑着道谢。

次日一早,团练营的团练们开始回家,当然,只是家在阆中的回家,其余州县的可回去。

他们只有三天假期,太远走不了一个来回,于是那些回不去的就跟着阆中本地人一起回去帮忙。

好在一万团练里,阆中本地的就占了一大半,大家兴高采烈的就赶回了家。

沈阳,现年三十一岁,原本是秦大招募的一个家丁,秦家输城后,他又被招募成了团练。

由于秦家使用的训练方法就是模拟的秦思源那一套,因此他很快上手,被提拔成了临时连长。

管理着上百团练,他家离营地不远,只有十余里的路程,今日一早他就带着两个团练士兵匆忙往家里赶。

“沈大哥,你说我们家里也会分土地吗?”,其中一个叫于三狗的苍溪籍团练问道。

沈阳脚步很快,一边走一边笑道,“那是当然,这可是指挥使亲自下的命令,军法官讲话的时候你狗日的在干什么?”。

“嘿嘿”,于三狗赔笑道,“小的这不是有点不敢想吗,要是有了土地就好了,我的娘子和孩子就不挨饿了”。

另一个叫刘河的团练也说道,“是啊,要是给土地,我这条命就卖给秦大人了”。

沈阳笑骂道,“你就是一个孤儿,给了你土地谁种?”。

“这不是早晚要成家的嘛,土可以留给我儿子”,刘河笑着说道。

“别想好事了,你死了土地就要被收回,当然,你有孩子了马上就会分配土地”,沈阳解释道。

“我也听了一嘴,好像是这样的,听说土地还不能买卖了”,于三狗皱着眉头说道。

沈阳叹了一口气,“这才会为了我们好,土地要是能买卖,家里出了事就只能卖土地,到时候什么都没有了”。

“还有,你们两个还年轻,训练的时候上点心,杀敌的时候加把劲,争取进保宁卫去”。

“我听说保宁卫的兵每月有一两银子,三天还能吃一顿肉,死了管后事,残了还安排职位”。

三人都是一脸向往,兴奋之下连脚步都快了一些,身上背着的东西仿佛都轻了不少。

很快,他们就到了沈阳的村子附近,这里已经到处都是人,正在热火朝天的修着路。

村民们看到沈阳三人到来,都纷纷停下活计和沈阳打招呼,非常的热情,大家都是一副笑容满面的样子。

沈阳还记得自己的任务,于是就停下和大家攀谈起来。

一个六七十的老汉大声问道,“阳子,听说你去给主家三少爷那里当兵去了,能吃饱饭吗?”。

沈阳对着他的耳朵喊道,“老叔,能吃饱,十天还能吃一顿肉呢”。

众人一听七嘴八舌的问了起来,所有人都围了过来,将沈阳堵在中心,各种问题层出不穷,将他搞得满头大汗。

“咚”,一声铜锣响了起来,紧接着就是一声呵斥,“都围着干什么,不用干活了?还想不想吃饭?”。

一个五十左右的老者手提一个铜锣,站在外面呵斥,村民们纷纷讪讪的离开。

“老根叔”,沈阳赶忙上前见礼,这人就是这个村子的村长。

这个村子很大,有两百多户百姓,人口上千,不过这里没有施行保甲制度,而是选了一个德高望重的人当村长,就是这个老者。

这些村子毕竟和保宁卫不同,他们的行政机构由一个村长、一个民兵队长组成,分配来的那个先生还兼职算一下钱粮支出。

也就是说这上千人就是这三个人管理着,当然村里还有几十名民兵,他们也有责任协助三人维护村子的治安。

“阳子回来了啊,你先回去看看你的家人,下午的时候我去你那里”,老根叔笑着说道。

沈阳一笑,“好的,不过中午还请老根叔来我家吃饭,咱们爷俩好好聊聊”。

老根叔连连摆手,“中午走不开,还要看着他们干活呢,晚上咱们再聚,你可得准备点好酒”。

“一定一定,那我就先回去了”,沈阳行礼之后就大步往家里赶。

沈阳的家一座三间房的茅草屋,旁边还搭了一个棚子做厨房,用篱笆围了一下就是院子。

他有一子两女,大女儿英子已经快十岁,正在帮着母亲做事,听到父亲回来赶忙蹦蹦跳跳的迎了出来。

“爹爹,你回来了啊”,英子高兴的喊道。

沈阳也很高兴,摸了摸大女儿的头,但是突然想到了什么,马上喝道,“你怎么在家里?上午不是应该去学堂认字的吗?”。

英子被呵斥,站在那里有些手足无措,眼泪在眼睛里打着转。

“你吼什么,是我没让她去的,家里这么多活我一个人怎么做得过来,你是想累死我吗?”,他的妻子刘氏马上说道。

沈阳说不出话来,他的父亲两个月前摔断了腿,一直都没有养好,母亲又体弱多病,生活的重担都落在了妻子身上。

他又常年不在家,虽然会带些钱粮回来,但是家里六张嘴呢,怎么都是不够的。

“我不是那个意思,哎呀,你小点声,没看到还有客人吗”,沈阳上前低声说道。

刘氏这才看到还有两个汉子,他们背上都背着东西,站在院子外进也不是退也不是,尴尬的看着她。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15184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