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明末崛起:打造一个崭新华夏帝国

作者:第八海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866章 大夏已不可敌!上

书名:明末崛起:打造一个崭新华夏帝国 作者:第八海 字数:2.1千字 更新时间:07-17 08:14

一行人继续沿着蜿蜒的小路朝村子深处走去,放眼望去,只见无数的人家像星星点点般散布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

与大明不同的是,这里的百姓并非像常见的那样整村聚居,而是以三五户为一组,各自独立地凑在一起。

从这种居住方式便能略窥此地的治安状况,通常来说,整村聚居是为了共同抵御未知的危险,而这种散居的形式只有在环境相对安全的情况下才会出现。

众人边走边观察着四周,不多时便走到了一处有四户人家并列的地方,这四户人家的房屋样式如出一辙,显然是同一时期建造的。

陈瑞见状,停下脚步,转头对刘村长说道:“刘村长,不知我们是否可以去百姓家里坐坐?”。

他之所以会这样问,是因为他深知夏国百姓的家中可不是能随意进出的地方。

夏国律法明确规定,未经主人允许擅自闯入他人家中,主人有权对闯入者进行处置。

这条律法甚至连夏王本人也不例外,因此无人敢对此掉以轻心。

只有在官府发放了签文的情况下,才能合法地进入他人住宅,或者是执法人员在确定有危害公共安全的时候也可以。

“可以可以!”刘村长忙不迭地应承下来,声音里带着几分不易察觉的讨好。

他快步上前,抬手在那扇略显破旧的木门上敲了几下,待到屋主人探出身来。

刘村长凑近低声说了几句,言语间夹杂着些安抚和交代,这才转身走回,脸上堆着谦卑的笑容。

“各位贵人请,小老儿已经和他们说好了”,刘村长侧身,伸手指引,姿态放得极低。

作为一村之长,安排这点事他自然能办妥,但在这些气度不凡的贵人面前,他骨子里那份小民对官家的敬畏,让他不敢有丝毫怠慢。

一行人随着村长走进那院门,然而,只有陈瑞、文震云等几位核心人物踏入了院子,随行的侍卫和仆从都无声地留在了门外。

这是一户再普通不过的三世同堂农家。两个头发花白、脸上沟壑纵横的老人,一对正值壮年却面容黝黑粗糙的夫妇,还有两个半大的孩子,此刻都挤在堂屋门口或门后。

看到贵人们进来,他们脸上瞬间布满了紧张,眼神躲闪,手脚都不知道该往哪里放。

屋主是那壮年汉子,显然是这家顶梁柱,此刻却显得尤为笨拙。

他佝偻着背,几乎不敢抬头正眼看人,只是闷声将众人引进光线略显昏暗的堂屋。

他的妻子更是局促不安,慌忙从灶间端出几个粗瓷碗,碗沿或许还带着细微的豁口,里面盛着滚烫的热水。

她小心翼翼地放在桌上,手指因为紧张而微微发抖,放下碗后立刻像被烫着一般缩回手,无措地在粗布围裙上反复搓揉着,仿佛上面有永远擦不掉的污渍。

一家人,连同那两个被老人紧紧按在身边、大气不敢出的孩子,都沉默地缩在角落或门边,空气中弥漫着一种令人窒息的卑微和惶恐。

他们虽已是夏国子民,但数千年封建王朝刻在骨子里的尊卑之别、草民对官绅深入骨髓的畏惧,绝非一朝一夕能够抹去。

这份局促,是时代烙在他们身上的印记,也就是夏国建立的时间还很短,没有把这些从他们身上抹去。

一时间,堂屋里静得只剩下粗重的呼吸声和灶膛里柴火偶尔的噼啪,这沉默压得人喘不过气。

陈瑞轻咳一声,打破了这难堪的寂静,他尽量放缓了语气,对刘村长道:“刘村长,劳烦你给我们介绍一下这家人可以吗?” 。

“当然可以!当然可以!”刘村长如同得了赦令,连忙应声,“回禀贵人,这家子勤快着呢!如今有三十亩地,良田十亩,旱地二十亩,屋后还挖了一口小鱼塘”。

“哦,对了”他,特意补充道,“他们和另外三户人家,四户还共用了一头耕牛!”。

陈瑞这才恍然大悟,目光扫过这相连的几处房屋,难怪这几户人家的宅院修得如此靠近,原来是共享着这农耕时代最宝贵的资产——耕牛。

文震云这时也开口问道:“刘村长,你们这地方,耕牛可多吗?”。

“回贵人话”,刘村长搓着手,恭敬地回答,“说多实在算不上,咱们村大体上是五户人家合用一头牛”。

“贵人有所不知,这些牛,都是是大王开恩,租给咱们用的!只要按时交够租金,那牛就归这几户人家共有了”。

陈瑞的目光从局促的刘村长身上移开,落在了余万两身上。

这位才是真正经手具体事务的人,刘村长虽然是一村之长,但许多政策执行的细节和内情,恐怕远不如余万两清楚。

余万两立刻捕捉到了陈瑞的示意,他微微躬身,声音清晰又带着几分对政策的熟稔,解释道:“回陈大人,这些牛只,并非官府采买,是我军荡平四方时缴获的战利品”。

“大王仁德,不愿这些大牲口白白浪费,更不愿杀之取肉暴殄天物,便定下了这个章程”。

“将牛按等作价,譬如健壮水牛作价三十两,黄牛作价二十两” 。

他顿了顿,确保众人听清,“租给急需耕力的百姓之家,只要他们在五年期限内,凑够这作价的银钱交还给王府,这牛便彻底归他们所有,其余都不再过问”。

“至于这几户人家内部如何分配使用权、如何照管,乃至日后如何处置,皆是他们自行商议定夺,王府概不干涉”。

陈瑞缓缓点头,心中明了,这确实是夏王给予治下百姓的一项实惠福利。

诚然,在富庶的江南,一头好水牛未必能卖上三十两的高价,但牛这等关乎农事根基的宝贵资源,从来就不是有银子就能轻易买到手的。

尤其是在这百废待兴之地,耕牛往往是有价无市,一牛难求。

夏王此举,既解决了缴获牲畜的安置问题,又实实在在地助益了农桑,解了百姓的燃眉之急。

不过,一个疑问旋即浮上陈瑞心头。他看向余万两,追问道:“这租金是否还需支付额外的利息?此等善政,可是在夏国全境推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