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明末崛起:打造一个崭新华夏帝国

作者:第八海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962章 有没有胜算

书名:明末崛起:打造一个崭新华夏帝国 作者:第八海 字数:0 更新时间:07-17 08:14

一阵喧闹之后,原本嘈杂的大厅逐渐安静下来,人们纷纷离去,偌大的大厅里只剩下了一群南京留守高官。

徐弘基满脸无奈地看着范景文,叹息道:“范大人啊,如果我们现在实行戒严,至少还能多一些守城的力量,可你却……”。

范景文连忙解释道:“实在是迫不得已啊,徐大人,如果不让他们离开,到时候恐怕会成为更大的隐患”。

傅淑训也附和着说:“是啊,他们虽然能跑,但他们的家产却跑不了,范尚书说得对,强行留下他们并没有什么好处”。

徐弘基皱起眉头,追问道:“那他们答应的银子怎么办?”。

范景文安慰道:“放心吧,徐大人,银子肯定不会少的,他们这点信誉还是有的”。

傅淑训点点头,表示赞同,接着说:“其他的事情就不用管了,如今局势如此紧张,我们首要的任务就是守住南京城,否则根本无法向上面交代”。

说完,他目光扫过徐弘基和范景文,问道:“不知两位对守住南京城有没有信心呢?”。

徐弘基毫不犹豫地回答:“没有”。

范景文也苦笑一声,说:“难啊,夏军的战斗力大家都心知肚明,把握不大啊”。

夏军的战斗力绝非浪得虚名,而是通过一场场激烈的战斗、一次次辉煌的胜利堆积而成的。

毫不夸张地说,自从夏军成立以来,他们从未经历过失败的滋味。

无论是朱燮元率领的征讨大军,还是朝廷集结了半数精锐的讨伐部队,亦或是在云贵地区展开的激战。

以及惊心动魄的水战,夏军都展现出了无与伦比的强大实力,始终保持着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卓越战绩。

尤其是朝廷发起的那次征讨之战,其惨烈程度令人咋舌,而且直接血战以少胜多打败了闻名天下的白杆军。

这一战不仅将大明的精气神彻底磨灭,更将大明的虚弱暴露无遗。

自那一战后,南方地区逐渐与朝廷的统治框架渐行渐远。

崇祯皇帝无奈之下,竟然答应了地方募兵自守这种荒唐之事,实在是到了病急乱投医的地步。

“罢了,无论最终是否能够守住,都必须先打过这一仗才能知晓结果”。

“难道你们就甘心这样不战而降吗?”,傅淑训环顾四周,目光如炬,扫视着在场的每一个人。

“那自然是不可能的!”。

“我等世世代代承蒙国家恩泽,怎会轻易投降!”。

……

刹那间,众人情绪激昂,纷纷出言驳斥,现场气氛顿时激烈起来。

傅淑训看了众人一眼,他是已经和夏国绑定,但是这里还有多少人已经和夏国勾连就不知道了。

不过这都无所谓,只要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就可以了,夏国占据了江南也还需要他,搞不好他好能够在新朝有一席之地。

至于那些世家大族对夏国律法过于严苛的担忧,他却并未太过在意。

在他看来,有明确的规矩和准则并非坏事。

倘若没有这些律法的约束,就如同历史上某些皇帝那般肆意妄为。

以汉武帝为例,他完全凭个人心情决定生死,导致天下人口锐减一半,官员职位大量空缺,甚至连颁布招贤令都难以招到合适的人才。

再看朱元璋,同样是个随心所欲、草菅人命的君主,而且还存在明显的双重标准。

他对自己家族的人放纵不管,哪怕他们作恶多端,但对其他臣民,则毫不留情地进行抄家灭族。

相比之下,夏国的律法则显得更为公正和合理。

那句“律法限制了你的同时,也同样保护了你”,他深表赞同。

因为只有在律法的框架内,每个人的权利和义务才能得到明确的界定,社会秩序才能得以维持。

否则,皇帝可以随意滥杀无辜,下面的大臣们也会终日惶恐不安,朝不保夕。

就像如今的崇祯朝,崇祯皇帝也是个欺软怕硬的主儿,对文臣们肆意杀戮,却对武将们畏首畏尾,不敢轻易动手。

不仅如此,他对夏国律法的研究可谓是深入骨髓,无论是基本法还是贵族法案,他都曾反复琢磨、仔细推敲。

在他看来,如果夏国能够始终如一地坚守这些律法,那么所谓“王朝不过三百年”的魔咒或许将被彻底打破。

而且这一举动对于后世将会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同时也会极大地增强汉族的凝聚力。

毕竟,夏国如今已然做到了这一点,倘若夏国在王朝末年遭遇变故,那么新的国家若想服众,就必须效仿夏国当下的做法。

想到此处,傅淑训霍然起身,朗声道:“既然诸事皆已议定,那便散了吧,至于能否守住,就只能看天意如何了”。

言罢,他转身毅然离去,步伐坚定而有力。

其余众人见状,先是面面相觑,稍作犹豫后,也都陆续起身,鱼贯而出。

傅淑训回到府邸后,未作丝毫停留,径直走向书房。

此时,书房中已有一名年轻人恭候多时,见他步入,年轻人赶忙上前一步,躬身施礼道:“见过傅大人”。

“免了”,傅淑训随意地摆了摆手,一脸轻松地说道,“本官已经按照情报局的意思,成功地策动了他们”。

“用不了多久,就会有军队调进城里,而且后续还会有大批军队前来驰援,完全符合你们的要求”。

站在他面前的年轻人,显然是情报局的官员,听到这话后,脸上露出欣喜之色,连忙躬身施礼道:“多谢大人成全,大王知道后一定会非常高兴”。

傅淑训见状,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不易察觉的笑容。

然而,他心中却仍有一丝疑虑,忍不住迟疑了一下,开口问道:“夏王要拿下南京,按理说应该是守军越少越好才对,可为何还要本官把江南的军队都调过来?”。

年轻人似乎早已料到傅淑训会有此一问,只见他不慌不忙地从怀中掏出一封信,然后说道:“既然事情已经办到了这一步,那么有些事情也该让傅大人知道了”。

说罢,他将信递给了傅淑训,并补充道:“这是大王的亲笔信,请大人过目”。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320995s